可能我們許多老師、許多同學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手機狂歡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里,人人都借助一部手機天天在閱讀,天天發(fā)表看法;人人都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圈子里,不停地讀,不停地寫,還不停地交流和互動。人人——我們全體——自創(chuàng)了一個閱讀和寫作的新天地。換一句話說,人人都是自我閱讀者,也人人都是自我寫作者。每個人每天都面對著同樣的新聞事件,同樣的社會熱點,同樣的娛樂爆料,人人既是閱讀者、消費者,也是評論者、寫作者;人人都在用文字制造事件,人人也都在用文字消費事件。沒有哪一個時代,能使得語言文字達到今天這樣廣泛應用的程度。這也是一個語言文字充分被消費的時代。
在這種情況下,誰又是老師,誰又是學生,哪里又是課堂?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老師,每一個人都是學生,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就是我們的課堂。以前那種在課堂上“老師說我聽我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用自媒體“我說我寫我交流”的時代。是的,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手機狂歡時代,我們也因此而得以“新生”。我們再也回不去那個“老師一人拿著教本教、學生拿著一支筆被動地記和寫”的時代了。師者的威權、教條和神秘在一個手機狂歡時代,突然間土崩瓦解、蕩然無存。我們與學生站在了同一個地平線上,我們占有的資料,學生也同樣占有,甚至學生比我們獲取的途徑更多,獲取的效率更高。難道不正是這樣嗎?
在這樣一個時代里,我們有些老師已然感到了不適應,是的,肯定會是這樣。也就難怪,一些老師還在課堂上作古正經的進行教學時,學生們常常會用另一套自媒體語言來消解他,弄得我們的老師好不尷尬??捎行r代的弄潮兒,他們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面。君不見,大學校長畢業(yè)留言演講,因為恰當地引用了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就立刻爆紅,華中科技大學的“根叔”不就是這樣的嗎?靜下心來細想想,其實很有道理,因為這樣的演講,內容生動活潑,語言親切自然,也才能走進學生心里。不要總以為學生離經叛道,其實他們才是時代的風氣先鋒。是的,要想一想,是不是我們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老師們,該醒醒了,讓我們睜開眼睛看看吧,自從手機不停地介入我們的生活以后,閱讀和寫作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那種“靜坐窗下讀圣書”的圖景或許只能在歷史博物館里才能看見了!是的,一定的,紙質閱讀和寫作,盡管一定時間還會成為傳統(tǒng)讀書人的心結,但手機狂歡時代的風暴,一定會帶來一場痛快淋漓的暴風雨——作為一個人文工作者,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面對,也必須思考:在這個手機狂歡時代,中學生作文何為?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閱讀和寫作日益變得碎片化。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已經不太愿意閱讀千字以上的東西了,我們沒有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也沒有耐心(“節(jié)奏總是如此之快”)——可千字文曾經是短小精悍的文章的典范?。「饕氖?,我們也已經不太愿意寫作千字以上的文章了,500字以上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已經長得不得了,我們只愿意在140字以內“揮拳動腿”。即便是這樣,我們還不追求完整性,一個段子、幾句感悟,抑或是一張照片、一支玫瑰,我們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我們自享,我們也分享;我們尤其樂于轉發(fā)和評論。我們也不太追求“微言大義”,抑或是“春秋筆法”,也就是說,我們不追求深刻性。我們只享受發(fā)表、轉發(fā)、評論的過程,我們在自我創(chuàng)造的語言文字里狂歡和被消費。可以說,我們已經很少希冀通過一篇閱讀和寫作,來達到傳送思想、抒情感懷的目的了,但事實上,我們又每時每刻都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只不過是,這點情懷可能上不了正席,入不了法眼??晌覀円膊蛔非笊险。∥覀冏非蟮氖亲詩首詷?。這就是手機狂歡時代的第一大特征:碎片化。
碎片化的閱讀和寫作,給中學生作文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首先是作文命題的實用性。這幾年,一些省市棄置不用的小作文,經過改頭換面又登臺了,原先叫“小作文”,現(xiàn)在叫“微作文”。北京市2014年中高考語文改革,明確增加“微寫作”。注意,這里的“微作文”、“微寫作”,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寫作的要求發(fā)生了變化。比如,不再注重格式化的考查,不再過分強調規(guī)范性,不再重視完整性的要求,重視什么呢?重視實用性,重視與生活的接軌,重視單項生活寫作能力的考查。因此,這里的“微”不僅僅表明它跟微博、微信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更主要的是表明快節(jié)奏、時間短、小而實。這正是手機狂歡時代寫作的特征。舉個例子來說明: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當你碰到有人吸煙時,你會如何勸阻?請把勸阻的話寫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語言精練得體。3、150字左右。
從題目中很容易看出來,這樣的命題信息量不大,但貼近學生生活,有一定的實用性,突出說服能力(也就是講道理的能力)的考查。這體現(xiàn)了作文命題新的改革方向。
其次是寫作命題的意義消解。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社會化作文賽事中。如果中高考作文命題是以追求宏大的意義為宗旨,那么一些社會化作文賽事,就是試圖在個性化方面體現(xiàn)自己的追求。這方面,前些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就是一個生動的證明;陜西西安賈平凹主持的美文作文競賽,也是這樣的追求。其實,還有一個賽事,華中師范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社舉辦的“新世紀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這項作文大賽,因為牽頭組織者曉蘇是一位知名小說家、大學寫作學教授,所以就顯得很不一樣,這就是賽事的故事性,或者叫敘事性。比如我們看2014年的十二個作文題:
初一:帽子;第一次登臺
初二:罰站;喜歡臭美的人
初三:走錯門;吃醋的樣子
高一:和為貴;王婆賣瓜
高二:雙眼皮;給英語降溫
高三:致郭敬明;臉為什么這樣紅
這里邊,幾乎每一個題目都隱藏著一個富有個性的故事,寫作者只要善于開掘生活,聰明地寫出自己的“那一個故事”,就行了。作家似乎是在用故事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思考生活。這樣的命題,全國只怕僅此一家。這正是小說家命題的特點。它和中高考作文命題水分兩色,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美學追求,它不追求“宏大的意義”(那極容易導致假大空),它似乎只對故事感興趣,只在乎截取生活的小鏡頭,殊不知,正是在這樣的“微故事”中,才更隱藏著豐富的人生風景。不獨2014年如此,幾乎每一年,“新世紀杯”作文命題都富有這個特點。我們再來看2013年的作文命題:
初一:走親戚;怎樣放風箏
初二:替罪羊;停電的那天晚上
初三:取暖;球場邊的女同學
高一:第一次熬夜;愛上一個作品中的人
高二:窮快活;校長辦公室
高三:記一個拾荒者;把父親喊成老爸好不好
再次,是寫作意義的扁平化。現(xiàn)在,每一次批改作文,語文老師都要感嘆學生認識的蒼白,意義的膚淺,情感的冷淡,思想的扁平,一句話,就是說現(xiàn)在學生寫作文,再沒有以前寫作文的沉重感和思考性了,而代之以膚淺的感悟、人云亦云的抒懷和毫無邏輯聯(lián)系的議論。這是怎么了?難道學生的思想真的不如以前學生的作文思想了?這個問題恐怕沒有那么簡單。一方面,是功利化的社會所導致,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學業(yè)壓力過大、無時間讀書思考所致。當然,最重要的恐怕是手機狂歡時代的影響。手機狂歡時代,是一柄雙刃劍,有它的積極性,如快捷、方便、自由;也有它的殺傷力,如感悟膚淺、讀寫隨意、發(fā)表低門檻,它多半是“《讀者》體”,抑或是“口水體”、“淘寶體”等,所以它極容易導致人的思想快餐化、膚淺化,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
手機狂歡時代,給中學生作文帶來的第二個重要影響是:自我性?,F(xiàn)在的中學生寫作,在很大程度上,再想恢復以前那種用主題先行、或者用宏大的主題意義來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認識,恐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社會思想的多元、各種價值取向的縱深延展、教育的充分開放、家長的史無前例的開明和老師的極大包容,這些都為作文的主題開放和多元傾向提供了條件,那種規(guī)定主題傾向的寫作,已經變得不再為人們所接受了。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因為主題傾向的封閉性,被人們一片責罵,而2013年的“手機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又因為主題的開放,贏得了廣泛的贊許之聲。不獨北京這樣,全國的中高考作文命題幾乎都這樣,這就集中反映了一個心聲:寫作如果能夠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我手寫我心”,說真話,甚至說不漂亮的真話,也就會贏得普遍的認可。還不僅僅是學生認可,老師也認可,家長也認可,社會也認可。在這方面,社會化的作文賽事也走在中高考改革前面。命題如上文已有論述,就不再贅述了。這里我們單說一說社會賽事評委們選文的眼光和審美傾向。
第十五屆“新世紀杯”作文大賽,一共有12篇作品入圍特等獎,除開一篇寫郭敬明的《致郭敬明》有點社會性以外,其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身邊的人和事,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幾乎都沒有關乎社會的宏大主旨。為了清楚說明評委們選文的眼光和審美傾向,在這里請允許我把另外十一篇作品的主題內容簡述一遍:游夢娜的《帽子》,孫女進城,錯過了回家看爺爺的機會,也錯過了爺爺的葬禮,落下終生遺憾;楊卓凡的《第一次登臺》,第一次登臺演出課本劇《白帝城托孤》,由于經驗不足,笑場,但好在能及時補救,結果竟然意外獲獎;仲宇的《罰站》,上課看雜志《漫畫世界》,由于沉浸其中,竟然一再笑場,結果被老師罰站,罰站后竟然還在笑,原因是沉浸故事太深:高禹的《喜歡臭美的人》,媽媽喜歡臭美,一是不停地換衣服,一是經常照相;李佳明的《走錯門》,講了一個好玩的故事,一個學生本意是要補英語,結果走進了數學補課班,竟誤打誤撞得到老師青睞;張璐的《吃醋的樣子》,作者用回憶寫了一個父親心疼女兒,在女兒小時候,與媽媽吃醋,女兒長大了,出嫁時,又與女婿吃醋,說是吃醋,其實表現(xiàn)的全是愛;朱璇的《和為貴》,小孩看到媽媽與伯母之間有矛盾,竟想出奇招,撮合兩位長輩一笑泯恩仇;英涵雯的《王婆賣瓜》,奶奶為了啟發(fā)孫子應聘,竟然拿賣瓜作類比,告訴孫子,應聘時就要善于展現(xiàn)出自己的長處,露出自己又紅又大的“瓜瓤”;于玥祺的《雙眼皮》,小姑娘愛美,做夢都想有雙眼皮,不料病后竟真的有了,而且以后,只要生病,雙眼皮就來了,于是小姑娘要默默祈禱了;李欣樂的《給英語降溫》,也是補課,媽媽逼著女兒補英語,說是英語重要,女兒和爸爸不樂意,但熬不過,不料這時傳來好消息,高考改革要給英語降溫了;鄧斯顥的《臉為什么這樣紅》,講述長輩小時候陳芝麻和爛谷子的事,媽媽考試獲勝,爸爸割草打架,伯伯吃紅薯吃膩歪了扔瓢……你看看,這些作品都寫的是什么?幾乎沒有一件事關乎宏旨。然而,正是這樣一些事,卻贏得了評委們的好評,他們把這些作文選進了特等獎,這說明什么,說明評委們選文的眼光和審美傾向不同于那些中高考閱卷者們,這是另一個選文系統(tǒng)——他們看重的不是宏大的主旨,而是家庭、親情、心靈、感情和個人趣味,這些事情可能不高、大、全,但真實、可信,接地氣,有人間煙火氣,甚至有的篇目寫得還比較幼稚。但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這些都是真實的、具體可感的,就行了。這樣做,實際上是對人性的回歸,對中學生寫作實際的回歸——一個中學生哪里來的那么宏大的主旨呢?
更主要的是,這些作文,一反那些套路化的寫作,完全是“我手寫我心”,充分自我,許多文章幾乎沒有什么格式,也有些文章,有很明顯的博客、微信痕跡,就像是講“微信”的自我故事;又像是一爿隨意鋪陳的水果攤,既琳瑯滿目,又新鮮可人,很是吸引人。我想,作者的本意也可能沒想到要發(fā)表、要獲獎吧,只是機緣巧合,他們被老師看中了,挑出來了,又贏得了獲獎的機會。真是幸運啊——也真是發(fā)展趨勢,好作文,本就是這樣出自天成的。
當然,這種自我性還表現(xiàn)在個性化上,這方面,新世紀杯作文競賽可能做得更突出一些。這是因為它打上了一個作家鮮明的烙印。十幾年來,曉蘇以自己的個人之力,親力親為,全力推行一種非常自我的寫作模式,不僅命題敘事化,而且選文也重在敘事性。我記得曉蘇先生在一次大型作文講座上講過,說一個善于寫作的人,如果能夠講好故事,他就有飯吃了。話說得很樸素,可道理卻很深刻。事實也正是如此,一個中學生,如果能夠寫好敘事,其他的也就不在話下了。十幾屆的作文競賽,曉蘇先生親自參與命題,親自參與選文,近幾年,更是利用自己寫作的優(yōu)長,親自撰寫獲獎辭,這一方面,是給學生以莫大的鼓舞,更主要是要滲透一種寫作理念,這就是規(guī)避宏大的主旨,還中學生以活潑、真實、具體、接地氣的寫作追求。在這次獲獎辭里,在評價仲宇的《罰站》時,曉蘇用自己的評語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他的寫作觀,他說:“仲宇的作文不追求意義,只寫他覺得有意思的東西,強調敘事的生活化和趣味性,顯得真實,自然,俏皮,讀起來輕松,開心,好玩,讓人覺得有意思極了?!笔堑?,曉蘇十幾年如一日,在引導中學生寫作上,不遺余力,他意在告訴人們,有真情有實感,有情調有趣味,就是最好的中學生作文。
何郁,著名語文教研員,現(xiàn)供職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教研中心。責任編校:李發(f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