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萍
摘 要: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從初入仕途時遭人擠兌,烏臺詩案的大難臨頭,到謫居地方的貶官生涯,蘇軾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適。這與蘇軾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緊密相連。
關(guān)鍵詞:東坡精神;儒佛道;進(jìn)取;超脫;自然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蘇軾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蘇洵的大兒子。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蘇洵給他的兩個兒子取軾和轍來做名,對蘇軾而言,“軾”是古代馬車供客人扶手的橫木,遇坦途時便沒有功效,唯逢路途顛簸時才會為人所用。蘇洵擇“軾”字便是希望蘇軾能夠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夠像軾一樣,隱匿鋒芒,沉穩(wěn)踏實(shí)。所以俗話說得好:知子莫若父。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從初入仕途時遭人擠兌,烏臺詩案的大難臨頭,到謫居地方的貶官生涯,蘇軾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適。這與蘇軾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緊密相連。
三教合一的講論始于北周武帝時期,到唐代開始三教名流論難為風(fēng)尚,并逐漸由論難趨于融匯調(diào)和。儒家文人學(xué)者與佛道人事相交成風(fēng)。蘇軾一生受儒佛道思想的影響。這種人生境界使他在自我調(diào)適中從容跨越各種人生風(fēng)雨,并留下了光輝的思想,光耀千古,溫暖著我們。下面從他的詞來看他的儒家的進(jìn)取、佛家的超脫、道家的自然。
一、儒家的進(jìn)取
蘇軾充滿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胸懷大志,即使外放或貶謫,都無改變蘇軾對國家的關(guān)心,對生活的熱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弊勇吩唬骸翱裾哌M(jìn)取?!边@是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進(jìn)取精神。即使烏臺詩案后,蘇軾仍不忘報國,詞中不時流露出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壯志未酬的喟嘆。
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边@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對周瑜英雄功業(yè)的欽慕,均源于內(nèi)心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只是“用舍由時”,用不用我由時勢決定。
二、佛家的超脫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狈鸺艺J(rèn)為人生是虛幻無常,無常便是有常。蘇軾詞里常出現(xiàn)“夢”這個意象。《西江月·平山堂》“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段鹘隆S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春秋”?!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贰叭松鐗簦蛔疬€酹江月”。巨大的人生空幻感和虛無感充斥著蘇軾的心,所以蘇軾渴望超脫塵世,擺脫世俗功名的束縛,追求內(nèi)心的無塵埃與凈?!队洺刑焖乱褂巍贰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個冰清玉潔的清涼空靈佛家境界?!抖L(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仡^看世事變幻,人生風(fēng)雨,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順和逆,窮和通,在蘇軾的眼里,都是無所謂的,一切都會過去,一切終將歸于空無。有了佛性,蘇軾在起伏的人生中,泰然自若,超然豁達(dá),無畏無懼。
三、道家的自然
受老莊道法自然,出世思想的影響,蘇軾在現(xiàn)實(shí)的打擊下,沒有跌跌撞撞,而是在做出睿智的思辨后,獲得豁達(dá)從容,在率真自然中隨緣自適。
例如,《前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拖捕Γ幢K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碧K軾對大自然有一種親近感,在與自然美景的感悟中,把自己與清風(fēng)明月融為一體。在變與不變中,悟出“物我水月,皆無窮盡”。于是喜而笑,洗盞更酌,杯盤狼藉,一覺睡到不知東方之既白。逸然自樂。對功名不再強(qiáng)求,一切順其自然。在山水間,談笑間,杯盤間,悠然怡然。
“平常心是道?!碧K軾在黃州對一個堂兄說道:“吾兄弟俱老矣,當(dāng)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nèi),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奔皶r行樂,物我兩忘中,自有深趣。在自然中獲得人生的樂趣,隨緣自適,隨遇而安,隨性而活。正是這種心境,使蘇軾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悠然面對前路風(fēng)雨。“萬里歸來年逾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币磺卸际亲匀坏模磺卸际钦5?,所要做的是,泰然面對。
蘇軾的思想儒佛道兼容,深邃豐富,極具包容性。這使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終“盡人事,知天命”,寵辱不驚,進(jìn)退自如。他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認(rèn)知,他的“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自由,他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通徹,圓融了儒佛道的智慧,千百年來,滋潤著、溫暖著每一位閱讀他靈魂的人。
參考文獻(xiàn):
[1]潘慶宏,怡然.蘇東坡精神養(yǎng)生談.文史雜志,2004(04).
[2]劉興明.東坡易傳:易學(xué)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5.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沐彬中學(xué))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