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濤
(江蘇省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 江蘇南京 210000)
簡析賽艇隊在十二屆全運會參賽分析
王衛(wèi)濤
(江蘇省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 江蘇南京 210000)
文章通過參加十二屆全運會產生的數據進行整理,以文獻資料法、數據統(tǒng)計法,找出對該次比賽失利的原因,為以后訓練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
賽艇 八人艇 運動能力 戰(zhàn)術
表1 賽艇隊參加2013年第12屆全運會情況
表2 賽艇隊2013年第12屆全運會比賽結果
1.1 男子八單比賽分
表1和圖1為男子八單在第12屆全運會上決賽場次的分段成績分析。由表1和圖1可知,艇和冠軍艇山東相比,不在同一檔次,山東艇在各個分段上均領先我艇;和上海艇相比,在1000 m的位置,我艇領先上海不到1 s,然而,上海艇后半程較快,領先我艇約3.2 s,最終上海艇總成績領先我艇2 s多。我艇和浙江艇整場比賽競爭激烈,在前1000 m,我艇領先浙江艇約0.36 s,但是后1000 m我艇慢于浙江艇約0.48 s,最終我艇以0.12 s的差值輸給了浙江艇,屈居第4名,其實從實力上看,我艇和浙江艇相當,只是在最后一個500 m時被對手趕超,這里面估計有比賽戰(zhàn)術問題,或者和運動員當時的拼搏意識有關。(圖1、表3)
1.2 呈現出的特點
表3 第1 2屆全運會男子八單江蘇選手及獎牌艇分段成績分析
縱觀這三場比賽,賽艇隊在最后這幾天的備戰(zhàn)時間里從競賽情況及保障工作上主要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從競賽情況上看,八人艇起航能力較好,但是基礎耐力不夠,造成不能夠很好的保持速度的持續(xù)性;對賽艇巷道順風逆風的問題較為敏感易造成心理壓力;臨時換人問題引起諸多的疑慮;在保障工作上,缺乏對運動員思想的引導;運動員飲食問題存在疏忽,監(jiān)督力度不夠明確。
賽艇隊男子公開級運動員的教練是由烏克蘭籍謝爾蓋(主)、維多利亞(輔)。由于烏克蘭是未解體的前蘇聯的一部分,所以主教練謝爾蓋的許多關于訓練的思想理念及風格都趨向于俄羅斯。
在訓練中怎樣合理的安排訓練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則是訓練的重中之重。負荷的合理安排是取得最佳成績的保證,而細劃分之每堂課的訓練任務則是取得優(yōu)秀運動成績的重要基石。對于每周的訓練量不同的教練員都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而對于訓練質量的重要性似乎每個教練員都是默許的贊同,但是實際中有的教練員實際執(zhí)行了量而缺了質,有的則保證了質缺少了量,無論何種方式都是單一的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科學的,只有質和量同時抓,才能保證訓練的實效性。
在針對訓練質量的要求上,實行并安排了多種多樣的訓練措施,其中最為關鍵和常用的方式為“定點計時訓練”和“注重每槳功率訓練”。這兩種訓練方式的有效運用是實現質量訓練中質的本質要求。所謂定點計時訓練就是指,在每堂訓練課中以規(guī)定的速度、槳頻完成規(guī)定的距離,同時在起點和終點處分別進行人工計時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該段距離內的中點處或者某個特定距離處同時進行計時。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對訓練中不同階段內賽艇的劃行速度的監(jiān)控,及時弄清是哪一部分訓練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并且給出提示糾正訓練打折扣的行為。
蘇賽艇隊男子組訓練的內容主要為水上訓練,陸上測功儀訓練,陸上其他形式的有氧訓練,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見表4)
耐力訓練主要為水上訓練,測功儀訓練和陸上其他有氧訓練三種類型。對這三種訓練的負荷量進行了統(tǒng)計(見表4)。常用負荷量的統(tǒng)計有訓練時間和訓練的公里數,由于陸上其他有氧訓練的形式多樣,且每種形式的有氧訓練公里數無法比較,因此,陸上其他有氧訓練按照12 km/h換算成水上公里數進行統(tǒng)計對比。由表2可知,在基礎耐力訓練當中,水上公里數平均每月為401.4 km,測功儀訓練平均每月96.1 km,其他有氧平均月62.7 km。水上訓練公里與測功儀與其他有氧之后的比約為7∶3(見圖2)。進一步觀察發(fā)現,從11月份到3月份之間水上的訓練的公里數相對較少這主要原因是天氣較差不能保障訓練,而之后隨著四月份的來臨天氣逐漸暖和起來所以水上訓練的量也隨之加大,這些點可從圖2中看出。
表4 江蘇賽艇隊男子全年耐力訓練負荷量情況
項目特征的原因決定了訓練環(huán)境的要求,水上訓練始終是其他訓練方法無法比擬的畢竟比賽是在水上進行,雖然在初期水上訓練量相對較低但是從全年的結構比例上來看還是比較符合要求的,及時如此每月的訓練量平均也只在400 km左右。
賽艇是一項以有氧供能為基礎的耐力型項目,似乎在印證了這項運動所要求的那種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傳統(tǒng)的精神。這一點也和外教的執(zhí)教風格上極為相似即在每個訓練手段上更顯示了傳統(tǒng)的精神??傮w來講,兩種主要訓練方式“定點計時訓練、每槳功率訓練”和一種訓練理念實際功效始終貫穿在整個訓練及執(zhí)行訓練中。量不是目的,質很關鍵,在運動員機體承受范圍內運動負荷才能真正發(fā)揮訓練的目的。
[1]曹春梅.劃得更快——賽艇訓練的科學和藝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小平.競技運動訓練實踐發(fā)展的理論思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慶杰.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水上與測功儀兩種條件下拉槳技術環(huán)節(jié)肌肉用力特征的比較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2.
G861.9
A
2095-2813(2014)10(b)-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