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趙 強,楊 宏
(天津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推拿科,天津 300120)
單純性肥胖癥是指攝入量超過身體所需,攝入量與消耗量失衡,攝入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nèi),超出標準體質量的20%以上的病理狀態(tài)。中醫(yī)認為肥胖與過食肥甘厚味,脾胃失調(diào),過度安逸,痰濕瘀滯等因素有關。肥胖癥是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誘發(fā)因素。近年來治療方法眾多,中醫(yī)針刺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傳統(tǒng)針刺治療患者接受困難,筆者采用運周推腹治療本病與傳統(tǒng)針刺方法進行對比,以期找到療效確切且更易為患者接受的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為2011年10月—2013年5月本院推拿科門診,共觀察病例90例,男24例,女66例,年齡最大62歲,年齡最小18歲,平均年齡(48.14±10.23)歲,病程最長者 34 a,病程最短者2 a,平均病程(17.71±7.24)a。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運周推腹治療組和電針對照組,經(jīng)t檢驗分析兩組間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第5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制定的《單純性肥胖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1)體重指數(shù)(BMI)=體質量(kg)/身高2(m2)。2)腰臀比例(WHR)=腰圍(cm)/臀圍(cm)。3)脂肪百分率(F%)判定參照百利達人體脂肪測量儀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制定的療效標準。
1.2.2 納入標準 1)符合單純性肥胖癥診斷標準,按病情分級屬輕、中、重度者。2)年齡在18~65歲之間。3)治療前1個月及治療期間未接受其他減肥、降脂藥物的治療,無器質性病變的患者。4)患者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1)經(jīng)期、妊娠期、哺乳期婦女。2)嚴重高血壓、嚴重冠心病、低血糖、潰瘍病、有出血性疾病者、血液病、傳染病及各種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3)因各種不符合納入標準或自動放棄或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治療組 1)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立于患者右側,兩手掌重疊按壓神闕穴,配合呼吸,深吸氣時下按,以患者無痛感,醫(yī)者手下感微搏動為宜,緩慢抬起,持續(xù)1 min。2)醫(yī)者雙掌重疊,左手掌在下平貼腹部,向下向左推按,從上腹緩慢推移到下腹,施術3 min。3)醫(yī)者雙掌旋 揉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旋轉 揉5 min。4)醫(yī)者以右手中指按揉中脘穴、下脘穴、關元穴、兩側天樞穴,施術5 min。5)醫(yī)者合掌由上腹運推到小腹施術3 min。6)醫(yī)者合掌順時針摩運腹部2 min。7)按揉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等穴。每次共治療25 min,每周2次,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2 對照組 參照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第2版《針灸治療學》[2]制定,針具使用0.3 mm×40mm和0.3mm×75mm一次性針灸針,每次30min,局部皮膚消毒。針刺手法:快插慢提,得氣后接通G 6805—Ⅱ型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選頻率為50次/分的疏密波脈沖,刺激量以患者舒適為度,每次30 min,每周2次,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與方法
3.1.1 總體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全國第5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制定的《單純性肥胖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3.1.2 觀察指標 觀察體質量、BMI、F%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等指標比較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的變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資料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1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療法療效相當。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例(%)
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肥胖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體質量、BMI、WHR和F%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療法對改善肥胖相關指標均有一定作用。兩組治療后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4.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部皮下脂肪比較 見表3。治療前后兩組自身比較,經(jīng)t檢驗分析,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兩種療法對單純性肥胖癥皮下脂肪清除均有一定治療作用。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與患者的遺傳、內(nèi)分泌、神經(jīng)精神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多采用食欲抑制藥、消化吸收阻滯藥、增加能量消耗藥等,但這些藥物因多有顯著的不良反應或禁忌癥,且臨床療效不穩(wěn)定[3],在臨床使用中受到嚴格限制。
中醫(yī)認為嗜食肥甘厚味、好逸惡勞、情志不暢等是肥胖癥的主要病因。其發(fā)病與胃脾關系密切[4]?!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表明肥胖的產(chǎn)生,脾為基礎。脾的健運與否,直接影響體內(nèi)水液代謝與輸布,是肥胖病發(fā)生的基礎[5]。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推腹法是根據(jù)肥胖病的病因,以健脾和胃、化濁通經(jīng)為法[6],因肝、脾、胃、大小腸等臟腑都寄居腹部,任脈、足少陰腎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都在腹部循行,且?guī)}橫行腹部,繞身一周,腹部為全身經(jīng)脈之樞紐,故治療以腹部為重心。
中醫(yī)針刺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7-8],但傳統(tǒng)針刺治療存在患者接受困難,常有恐懼或抵觸情緒,甚有拒絕治療者。而推拿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可以通過推、揉、摩等不同的補瀉手法在腹部的操作,一可直接刺激腹部臟器,調(diào)節(jié)胃腸蠕動,并能改善腹部脂肪和內(nèi)臟的供血量,改善胃腸的功能,并能促進脂肪代謝,二可通過經(jīng)絡腧穴,疏肝健脾,化痰驅濁,促進腹部脂肪代謝加快腸內(nèi)廢物排出[9]?!胺嗜硕嗪疂?,而火能生土,則土自生氣,氣足則痰自消,此為治痰之正法也”,氣虛是肥胖病的主要病機,正是由于脾腎之氣不足,氣虛運化失常,引起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取腹部中脘穴健脾和胃、溫中理氣、化痰降逆。關元穴益氣回陽,培元固本,助氣行水。天樞穴疏通大腸氣機、調(diào)理腸道加強胃腸蠕動,促進脂肪代謝。下肢的足三里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溫脾陽助運化消積滯,對于調(diào)整胃腸運動和吸收功能,促進體內(nèi)脂肪代謝有著重要作用,豐隆通腑化濁開竅,行氣活血降脂。三陰交、陰陵泉,益氣健脾,通利下焦,諸穴配合可抑制單純性肥胖病患者的食欲、降低胃蠕動、加快腸蠕動,從而控制食物攝入、加快體內(nèi)脂肪代謝,并調(diào)整體內(nèi)水液代謝,而達到健康減肥的目的[10]。研究表明,運周推腹通過手法刺激腹部經(jīng)脈,使臟腑精氣旺盛,氣機流暢,患者腹部溫度明顯提高,寒濕去痰濁化,進而達到臟腑陰陽平衡而治療肥胖的目的,且安全、無痛苦、患者易于接受。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體質量、腰圍、臨床癥狀、體征等指標的變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治療后患者普遍胸圍保持不變,腰圍明顯減小,WHR減小,體質量減輕;頭腦清淅,胸悶氣短減輕,疲勞感消失,食欲下降或減少,二便性狀、次數(shù)多有明顯改善;皮膚光澤白皙具有彈性。多數(shù)女性患者治療后原有的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婦科病癥亦隨之改善,部分伴下肢水腫的患者水腫減輕或消失,手足欠溫者,多恢復正常,高血壓患者治療后血壓降低,伴脂肪肝患者治療后脂肪肝減輕或好轉,且推腹組患者腹部皮膚褶皺較電針組明顯減少,推腹組不良反應較少,依從性較電針組高,研究發(fā)現(xiàn)推腹和針刺一樣能夠興奮抑郁的交感神經(jīng),抑制亢奮的副交感神經(jīng),通過能量代謝的調(diào)節(jié),促進脂肪的代謝和分解,達到減肥目的[1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BMI、WHR、F%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weight,BMI,WHR,F%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BMI、WHR、F%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weight,BMI,WHR,F%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體質量(kg)BMI(kg/m2)WHR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74.13±10.62 67.57±9.81*# 29.47±0.82 25.60±1.25*# 0.97±0.05 0.85±0.16*# 38.62±6.73 35.35±5.56*#對照組 73.51±10.81 68.30±8.72* 28.20±0.89 25.62±0.98* 0.92±0.08 0.85±0.20* 37.61±6.23 35.21±5.37*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部位皮下脂肪比較(±s)Tab.3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ubcutaneous fat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部位皮下脂肪比較(±s)Tab.3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ubcutaneous fat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上腹部皮下脂肪 下腹部皮下脂肪 左腹皮下脂肪 右腹皮下脂肪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1.24±3.14 24.51±3.82*# 34.47±5.82 21.58±4.28*# 29.32±5.56 23.04±4.89*# 28.41±6.06 22.75±4.52*#對照組 32.97±3.81 25.30±3.77* 32.30±5.76 22.42±3.98* 28.91±5.39 22.98±4.76* 28.94±6.23 21.02±5.11*
運周推腹療法可明顯降低肥胖患者的體重指數(shù)和腰臀比例,改善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肥而不傷正[12-13],特別是對腹型肥胖患者療效更為突出,且無毒副作用,符合現(xiàn)代科學醫(yī)學模式,據(jù)有廣闊市場。今后應廣泛采集樣本量,總結治療經(jīng)驗探討各證型和療效的關系,為研究中醫(yī)治療肥胖癥的機制做好準備工作。
[1] 危北海,賈葆鵬.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8(5):317-319.
[2]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45-147.
[3] 朱惠娟,金自孟.減重藥物的現(xiàn)狀及進展[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1,18(3):243-247.
[4] 宋秋珍.耳壓治療肥胖癥50例臨床分析[J].天津中醫(yī)藥,1993,10(4):41-42.
[5] 陳佳紅,秦秀娣.針灸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及機理研究探討[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30(12):1032-1033.
[6] 宋和平,王小萍,孫 斐.綜合降脂法治療單純性肥胖病遠期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03,20(5):43-44.
[7] 樸志娟.針刺治療單純性肥胖癥臨床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2):160-161.
[8] 阮雅麗,陽仁達.近十年針灸減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2):73-75.
[9] 孟 紅.針藥并用治療單純性肥胖癥60例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0(3):31-32.
[10] 何 立,高秀領,鄧慧霞,等.針刺對單純性肥胖癥體重指數(shù)及腰臀圍比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8,28(2):95-97.
[11] 巴經(jīng)輝.針刺治療單純性肥胖癥105例[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1(3):30.
[12] 萬力生.剖析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致肥因素及對策[J].天津中醫(yī)藥,2003,20(6):15-18.
[13] 包 飛,王鳳琴.針刺對女性不同類型肥胖皮脂厚度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8,28(11):8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