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冰
【摘 要】手機依賴癥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已然成為了大學生的新危機。而造成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客觀因素,又有學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關鍵詞】手機依賴;從眾;自我控制;心理訴求
所謂“手機依賴癥”,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這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對大學生的危害更不容小覷。對手機的過分沉迷與依賴,已成為大學生的新危機。
首先是心理危害。大學生過分依賴手機和短信,導致長期遠離真實的情感與生活。在手機上聊天、微博、交友,而忽視了現(xiàn)實中的同學間情感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淡漠了。因為在手機上交流,看不到對方的表情,說什么也不怕不好意思,滿足了自我發(fā)泄的欲望,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長此以往,面對面地與他人溝通反而不適應了,造成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害怕與人交往。而過度依賴手機上網(wǎng)、手機詞典等獲取知識,又導致大學生缺乏積極主動的思維意識,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索精神極為不利。
另外,長時間使用手機也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手機輻射對經(jīng)常玩手機的人的視力和健康有很大影響;長期依賴手機,心里就會過分焦慮緊張,出現(xiàn)手腳發(fā)麻、頭暈、心悸、等病癥。況且,每天無時無刻的刷空間和微信、微博,也浪費了寶貴的青春時光。
第三,嚴重影響學業(yè)。無節(jié)制的使用手機,使大學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造成學習效率降低,學習成績下滑。
大學生之所以對手機如此依賴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外界存在著客觀因素,二是學生主觀的心理特征。
1 客觀因素
首先手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成為大學生們的新寵。手機普及率在大學生群體中是100%。手機功能極為豐富,涵蓋詞典、圖書、音樂、圖像(或圖片)、視頻、游戲等,可稱是“濃縮的圖書館”, 用戶可以根據(jù)其需要盡情發(fā)揮。再有,手機溝通具有隱密性特點。相比于面對面交流,手機可以匿名,尤其是手機QQ、微信、微博等,大學生非常喜歡、認同。
其次,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交往模式與以往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周圍的同學都在使用手機微信等進行溝通時,自己如果不能適應就有被孤立、被邊緣化的危險,所以,往往會由被動適應到積極主動的參與,進而成癮。再加上大學生活自由空間比較大,紀律約束不像中學時那樣整齊劃一,更傾向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又沒有了家長的管束,也給濫用手機成癮提供了時間上、空間上的可能性。尤其在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J较鲁砷L的學生,當面對新環(huán)境時,容易出現(xiàn)各種適應障礙,往往采取逃避現(xiàn)實的方式,沉溺于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更容易導致手機成癮。
2 主觀心理因素
1)年齡特點:大學生的年齡處于18至23歲之間,正是青春期生理、心理上不斷發(fā)育、成熟的階段,其求知欲、學習能力非常強。對手機這種新媒介,有濃厚的興趣,使用起來往往缺乏節(jié)制。同時,這個時期正是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其內(nèi)心充滿了成長過程中的沖突與不安,又缺乏生活的磨礪,心理尚不成熟,性格比較脆弱。當發(fā)現(xiàn)自我追求的人生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甚遠時,就痛苦、迷惘,情緒的波動性就很大,就要通過手機、上網(wǎng)來與外界溝通,排遣內(nèi)心的郁悶,發(fā)泄一些負面情緒。而平時性格內(nèi)向、孤獨感強的學生就更容易沉迷網(wǎng)絡。
2)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甚至違背自己的意愿去“隨大流”?,F(xiàn)代大學生大多生活安逸,部分學生沒有樹立遠大目標,往往盲目從眾。他們生活在校園里,其群體內(nèi)部有足夠的吸引力;個體本身往往獨立性相對較弱,生怕被同學孤立,對群體就有了很強的依賴性和歸屬感。 “別人怎樣,我就怎樣”,對手機及其各種功能的使用,往往是學生間交流的話題,如果你不懂、不用,就會被邊緣化。為了不被邊緣化,增加自己在群體中的安全感,就要隨大家使用手機的各種新功能。別人刷微博,我就刷微博,別人用蘋果,我就不能用雜牌子,手機攀比、手機依賴成風。
3)對自我缺乏控制能力: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有非常強的自我意識,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有明確的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體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當個體樹立了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認識到社會的要求后,就會激發(fā)起自我控制的動機,并付諸行動。比如一個學生意識到學習對于自己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時,就會激發(fā)他努力學習的動力,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積極進取,適時對自己進行自我監(jiān)督、自我激勵、自我教育。某些學生沉溺于使用手機的快樂,而不能自拔,正是缺乏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xiàn)。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后,精神松弛下來,沒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沒有養(yǎng)成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的習慣,進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就會去手機中找滿足感,通過玩手機來發(fā)泄自己對于課堂約束的不滿,“手機依賴”只是其中一個表現(xiàn)而已。
4)各種心理訴求的需要:首先,手機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滿足了溝通、交往、獲取社會資信的需要。尤其是虛擬世界的交往,更是大學生的偏愛,因此導致手機依賴也就更深。其次是成就感的需求。智能手機可以下載大量游戲,玩手機游戲得高分,會帶來強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再次,追求時尚的需求。青年人喜歡走在時尚的前列,更多的大學生追求功能更全、版本款式更新的手機,而這些手機在滿足大學生虛榮心的同時,也導致了更嚴重的手機依賴。
總之,對于“手機依賴癥”的重癥群體——大學生而言,克服這種“手機依賴”刻不容緩。這個問題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當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19(2).
[2]徐成芳,顧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對策[J].學理論,2011,32.
[3]孫玲.湯效禹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5.
[4]周喜華.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