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華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課堂活力,辯論式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就辯論式教學的特點、分類、實施和意義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通過辯論式教學的研究,讓初中語文課堂煥發(fā)生機。
一、辯論式教學的特點
所謂辯論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為特征,由小組或全班成員圍繞特定的論題辯駁問難,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辯論式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以問題為紐帶
首先,教師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設置辯論,引發(fā)學生思考。其次,學生從問題辯論中獲取知識。例如八年級課文《我的叔叔于勒》,學生們對菲利普夫婦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辯題:“菲利普夫婦的行為是十惡不赦的,還是情有可原的?”學生們針對這一辯題開展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們越發(fā)清晰地意識到,是一種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導致菲利普成為淡漠親情的自私小人,他們的行為情有可原,但是我們還是要鄙視這種行為。以問題為紐帶,可以解決課文的疑難問題,并且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學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語文教材給辯論式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辯論題材,為辯論式教學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以學生為主體
辯論式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展開智力活動的過程。學生在課前主動查找資料,在課中主動參與辯論,在辯論中培養(yǎng)了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等能力。辯論式教學不僅旨在獲得正確的答案和結論,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實際機會,使學生能進行學習的自我體驗。這種學習上的自我體驗是極其寶貴的,它能使學生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并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諧關系為基礎
辯論式教學把學生看成是認識活動的主體,要求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以形成親切、民主、融洽、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學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辯論式教學的精神實質,它是師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并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重要保證。沒有民主,師生之間缺乏真誠的交流與合作,也就談不上辯論式教學了。
4.以激發(fā)興趣為宗旨
辯論式教學通過問題的爭辯,造成知識的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做到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觀,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感到驕傲?!笔聦嵣?,辯論式教學之所以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觸及了學生的情緒和意志以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使學生能深刻地體驗到驚奇、歡樂、自豪、贊嘆……
二、辯論式教學的分類
辯論式教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全課辯論,一類是局部問題辯論。
1.所謂全課辯論,指的是整堂課就是一場辯論賽,所有學生分為兩隊,在教室里相對而坐,全體學生參與辯論,教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馬》這篇文章時,可以設置辯題:“你認為家馬好,還是野馬好?”讓學生先回去預習準備,寫下自己支持正方觀點或反方觀點的論據(jù)。在課堂上,教師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學生派代表抽簽決定正反方,然后開展辯論,教師主持辯論賽,最后進行總結。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課外知識,分析家馬的優(yōu)點或者是野馬的優(yōu)點,在分析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課文所介紹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2.所謂的局部問題辯論,指的是在課堂探討階段,教師提出有爭辯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辯論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涵和主題。辯論的時間是10-20分鐘左右。比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的《莊子故事兩則》時,在學生朗讀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師提問:莊子認為人能感受到魚的快樂,惠子認為人不能感受到魚的快樂,你贊成哪種觀點呢?支持莊子觀點的學生可以坐教室左邊,支持惠子觀點的學生坐教室右邊,開展辯論。通過十分鐘左右的辯論,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莊子與惠子思想觀點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涵。
三、辯論式教學的實施
1.選擇恰當?shù)霓q題
在語文教學中,辯論題的確定,影響著“辯論式”教學的開展。那么我們應該依據(jù)什么來確定辯論題呢?一般來說,我們可以依據(jù)中學語文新大綱、語文教材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來確定辯論題。在確定辯論題的過程中,我們著重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辯題要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教師選擇的辯題,必須是讓學生有不同見解的問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變換一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要提高積極性,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辯題的設計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學九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好讀書,讀好書”一課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辯題:紙質閱讀好,還是電子閱讀好?這個問題結合了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爭議,學生也非常感興趣,各抒己見,辯論非常激烈。有的學生說:“撫摸著書本,聞著淡淡的墨香,是一種愜意的享受,這是電子書所不具備的。”有的學生說:“電子書可以節(jié)省紙張,更環(huán)保?!庇械膶W生說:“紙質的書本不受時間、空間、電力條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電子閱讀更利于保護眼睛。”有的同學說:“電子書容量更廣,讓人閱讀面廣,并且省錢?!币粋€有趣的辯題顯然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辯論。
(2)辯題要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所謂思維的廣闊性,就是思考問題時想得寬,想得遠。這里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思路通暢,一個是思維面廣。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設置辯題時,要讓學生的思維對課文的覆蓋面越廣越好。因為,對課文的覆蓋面越大,思考問題的范圍越寬廣。這樣的辯題不僅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的教學,當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辯題:魯莊公是一個聰明賢能的君王,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聽到這樣的辯題,學生積極思考并踴躍發(fā)言,開展辯論,有的人認為他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是一個明君;有的人認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靈,他在戰(zhàn)爭勝利后還不知道勝利的原因,是一個昏君。也有同學總結說他在軍事方面無能,但是他善用將才,這就是明君。一個辯題,讓學生思考的范圍覆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的思維更廣闊,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課文。
(3)辯題要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維是指通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本質聯(lián)系。只有這樣去認識事物,才可以說是真正地認識了該事物。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其關鍵是教師采取措施,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辯題,具有使思維向深層發(fā)展的導向性。
例如,《故鄉(xiāng)》一文的教學,當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這樣一個辯題:閏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嗎?有的學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參加革命,來改變命運?!庇械膶W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幾個孩子,可以讓孩子上學,改變命運?!庇械膶W生回答:“不能,在那樣的舊社會,作為農民的閏土根本就沒有革命的意識,他的努力只不過是拼命地干活罷了?!蓖ㄟ^辯論,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閏土是舊社會農民的代表,魯迅塑造這樣一個人物是對舊社會麻木的農民的一種哀嘆。所以,教師選擇辯題時要選擇能揭示文章主題的關鍵辯題,以此促進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把握辯論的時機
怎樣設計一堂課的辯論發(fā)生點,使所設之辯題合理、適當、有意義,起到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師要注意把握設置辯論環(huán)節(jié)的時機:
(1)在力點處辯論
所謂力點,就是課文的節(jié)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關鍵筆墨,也是作者著筆的高潮和教者教學的高潮。辯題設計能否準確選擇力點,關系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可以說,抓住了力點,就是整體把握了教材,抓住力點,深究不放,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領會課文蘊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著力點是“余”與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這個力點,設計這樣一個辯題:“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悅,還是傷感的?有的學生回答:“是喜悅的,他為遇到知音而喜悅。”有的學生說:“他是傷感的,他一聽到金陵人,想到亡國之都,會特別傷心。”有的學生說:“他強飲三大杯而別,不是高興地喝酒,而且也沒有留下來暢談,可見他內心并沒有把對方當作知己,也并不喜悅?!痹谡n文力點處辯論,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張岱作為明代遺民的故國之思,了解張岱的清高孤傲,從而更好地領會了文章的內涵。
(2)在疑點處辯論
所謂疑點,指的是學生閱讀課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將可能產生疑問和歧義?!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點處辯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點設置辯題: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有的學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費時間,他可以搬家更方便?!庇械膶W生回答:“他是聰明的,他在為子孫后代考慮?!庇械膶W生回答:“他的行為感動了天帝,他最終成功了,他是聰明的。”有的學生說:“作者編寫這個故事是要贊揚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聰明地相信一家人堅持不懈,團結合作,必定能創(chuàng)造奇跡?!蓖ㄟ^辯論,學生順暢地解決了課文的疑難點,領會了文章的主題。
(3)在深化處辯論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睂W生“憤”、“悱”之際,即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我們引發(fā)辯論,往往是最佳時機。
例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學,在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學生對于蘇軾的心境很難理解,在學生求通而未得之際,教師設置這樣的辯題:蘇軾和張懷民一起賞月,內心是憂愁的,還是豁達的?有的學生回答:“他內心是憂愁的,因為他和張懷民都被貶官,成了‘閑人,所以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憂愁傷感。”有的學生回答說:“他內心是豁達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麗,可見他能靜心賞月,內心是愉悅的?!庇械耐瑢W說:“他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是為自己有閑時,有閑趣賞月而平靜喜悅,他或許有過傷感,但轉念一想,就豁然開朗了,所以他內心是豁達的?!痹谡n文理解深化之時,通過辯論,學生思維碰撞,把原先思慮的問題拋出來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這樣的辯論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真正得到了發(fā)展。
四、辯論式教學的功能意義
1.在“辯論式”學習中,落實了讀的訓練
在課堂上,當學生就課文中的問題進行辯論時,需要從課文中尋找論點,這就促使學生要對課文進行研讀。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精讀”,在讀中揣摩、探究,尋找答案,提煉出自己所需的論點,最后再把找到的論點與同學們一起交流,這樣就使“讀”在辯論式學習中,得到了落實。
2.在“辯論式”學習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
在“辯論式”學習中,辯論的主要武器就是語言,辯論雙方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要通過語言說服對方。當然,辯論雙方要更好地說服別人,還必須認真傾聽對方的論述,因而辯論式學習還創(chuàng)設了一種有效的口語交際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在“辯論式”學習中,課內外閱讀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學生為了在辯論中更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查閱大量的資料。在學習《楊修之死》一課時,教師設置辯題:楊修之死過在自己,還是罪在曹操?學生們在辯論時,引用了很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這個人物的性格,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場辯論,全班掀起了“讀三國熱”。這就使我們的課文的確成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誘發(fā)了學生的讀書熱潮,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內容,使課內外閱讀得到了有機結合。
4.在“辯論式”學習中,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辯論式”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因為論題大都具有挑戰(zhàn)性,所以這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辯論中,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辯論中,學生們有時對對方所執(zhí)的觀點,要合力進行駁斥,所以在辯論中增強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