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琴
【摘 要】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學藝術(shù),改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尷尬的局面。
【關(guān)鍵詞】趣味教學;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guān)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平鋪直敘,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感,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課堂開頭藝術(shù)。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促成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的亢奮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導入的方法靈活多樣,如:故事傳說導入法、熱門話題導入法、設置懸念導入法、詩詞歌曲導入法等。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他們會仔細聽這節(jié)課,他們可以從中得到學習的快樂。
二、感受歷史價值
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fā)掘歷史學科知識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yè)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三、用活歷史課堂教學教法
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解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歷史教學中到底運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關(guān)鍵在于老師,老師它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知識累積程度,自己的學術(shù)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組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在此介紹幾種重要的歷史教學法:
1.講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和內(nèi)容,適于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也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可分為敘述、描述和概述三種具體方法。運用敘述時史實要確鑿,教師所述史實應來自可靠的史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敘述要具體生動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歷史真實場面。
2.講解法
比如講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nèi)容。講解的具體方法主要有釋義說明、舉例論證、分析綜合、比較、對比。
3.談話法
談活法是師生雙方以談話或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識,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4.圖示法
圖示法可快捷地向?qū)W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識結(jié)構(gòu),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同時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方法。
5.討論法
討論法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等等;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最后通過具體史實向?qū)W生闡明正確觀點。
四、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里占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quán)利欲,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盡早實現(xiàn),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五、培養(yǎng)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xiàn)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因為那些學生都知道?!白x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xiàn)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從中得到啟發(fā)。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總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雙主體的教育理念。過去只把學生作為主體,把教師作為主導,造成了教師主體的閑置,忽略了教師的主體性,也就忽略了教師的能動性,這是一種觀念的誤區(qū)。理想的教育教學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與教育的主體(教師)交互作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正確引導,教師的指導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學活動中要把學生引導到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要讓學生對教育活動有實質(zhì)性的參與,這樣才能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沈巍.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實施問題研究.《中學教學參考》,2014(4)
[2]張亞靜.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