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雪
內(nèi)容摘要:謝逸是宋代江西詩派重要詩人之一,詩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詩占23%,這些唱和詩從題材上分為三大類,即友情唱和詩、閑情唱和詩、褒揚唱和詩,從中不僅能夠窺探出謝逸寄情山水的閑情雅致與淡泊功名的安貧樂道、獨善其身的儒家倫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詩展現(xiàn)了謝逸與江西詩派其他成員的交往、切磋詩藝的情形,抒發(fā)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關(guān)鍵詞:謝逸 唱和詩 類型
謝逸(公元1068——1123),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時期著名詩人、詞人、散文家,江西詩派重要成員之一。謝逸字“無逸”,因其溪堂為隱居地,而被稱為溪堂先生或溪堂居士,又因“吟《蝴蝶詩》三百首,人呼為謝蝴蝶?!盵1]謝逸的一生雖然短暫而坎坷,卻創(chuàng)作了內(nèi)容豐富、數(shù)量可觀、優(yōu)秀的詩篇,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精神財富。據(jù)清朝紀(jì)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考江西詩派中有集者二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詩集五卷,補遺二卷,詩余一卷,尤稱繁富?!盵2]呂本中《江西詩派宗派圖》中稱其“才力富贍,不減康樂”。
謝逸熱愛山水與自由,加之三試三落后的惆悵而隱居山林寄情山水,盡情地同詩友唱和,創(chuàng)作出了情感豐富的唱和詩?!度卧姟份嬩浿x逸詩六卷,共210首,唱和詩有46首,約占其全部詩作的百分之二十三。謝逸的唱和詩從形式上大體分為和韻詩與分韻詩,其中和韻詩又包括依韻、用韻、次韻,如《和陳倅宜黃書事》、《再用前韻》、《次張邦式韻》,分韻詩較多,例如《同吳迪吉汪信民游寺西塔寺分韻賦詩以荷花日落酣為韻探得荷花字》、《吳子珍家分韻詠席上果探得橘子川橘字為韻》等;從題材上分為友情唱和詩、閑情唱和詩、褒貶唱和詩三類。
一.友情唱和詩
謝逸唱和詩大多是與臨川文人交往過程中以詩會友過程中形成的,他們大多是同處的人,即臨川人,他們的唱和被稱為臨川之會。臨川之會的人大多是江西詩派的成員,他們原本有著相近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容易拉近距離,在相互唱和中更加能夠增進友誼。謝逸的唱和詩中不乏表現(xiàn)友情的詩,如《和饒正叔梅花》:
踈影橫斜月色新,肌膚清痩不禁春。侵凌臘雪寒先覺,漏洩東風(fēng)信最真。光滉粧臺人未起,香迷野逕蝶難親。飄零點破蒼苔地,安得靈犀為辟塵。
林逋《山園小梅》對梅花優(yōu)美姿態(tài)的描寫深深地刻在宋代文人心中,隨著文人唱和詩的興盛,詠梅成為他們重要的唱和主題。謝逸的這首詠梅詩,與宋代詠梅詩人極寫梅花妖嬈可愛的形態(tài)不同,而是寫形態(tài)為次,重在歌頌梅花的優(yōu)秀品質(zhì):“侵凌臘雪寒先覺,漏洩東風(fēng)信最真。”將梅花視為知己,同時又寄托著作者對友人饒正叔的無限思念與惆悵之情。
二.閑情唱和詩
作為江西詩派的重要詩人,謝逸秉承了本派一向善于用典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以游樂、景色為切入點,描寫其對閑情逸致生活追求與向往,從而抒發(fā)了他們面對人生失意的理智與平和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出了經(jīng)久挫折之后的穩(wěn)健和淡泊。
(一)以典故拓寬閑情唱和詩的情感范疇
謝逸《次董之南韻》營造了一種清空、幽靜的意境,“門外遠山膚寸碧,堂前溪水半蒿深?!遍T與碧山相對,堂與溪水相鄰,無比愜意而詩意的生活環(huán)境令人向往之。更為令人陶醉的是“仰看老鶴有清興,靜聽幽琴無俗音”之閑鶴雅琴的雅致。繼而詩人以“三釜及親”“向平”“支道林”三個典故表現(xiàn)自己對隱逸閑適而安貧樂道心性的追求,“三釜及親君養(yǎng)志,一瓢在巷我甘心。向平婚嫁何年畢?杖策長隨支道林。”“三釜及親”,古指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數(shù)量。而《莊子·寓言》載:“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盵3]此后“三釜養(yǎng)”則指以微薄的俸祿供養(yǎng)父母。謝逸借此不僅贊揚好友董之南安貧樂道,而且也是詩人品性的寫照,“一瓢在巷我甘心”正是他安貧樂道決心的表白。“向平”是一位有德隱者據(jù)《后漢書·向長傳》載:“向長,字子平。精通《易》、《老子》。安貧樂道,隱居不仕。為子女婚嫁娶畢,了斷家事,同好友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終?!盵4]“支道林”亦是一位退隱山林不復(fù)出的隱居之士,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盵5]
“向平”和“支道林”歸隱的共同原因多半是出于對山川林間,蟬鳴禽逐生活的向往。他們的無拘無束,他們的我行我素,都是心性的真實流露。謝逸也有同感地說:“枝策長隨支道林”,足顯謝逸對二人行為的推崇與向往。在此詩中,詩人以典故拓寬了閑情雅致的情感范疇,即“其追求并非局限于簡單一味地傾慕閑適與寧靜,更將詩人對于閑情逸致的理解上升至安貧樂道的性情體驗的層面”。[6]
(二)以游樂寫閑情
游樂活動是唱和詩產(chǎn)生的重要載體,又是詩人用以休閑逸情的最佳途徑。謝逸許多唱和詩就是以游樂為背景抒發(fā)閑情逸致的。如謝逸的《游西塔寺分韻賦詩懷汪信民以淵明停云詩豈無他人念子實多為韻探得念字》、《游西塔寺分韻得溪字》、《與諸友游南湖分韻得紅字》等,謝薖的《約諸人游羅坊觀》、《與諸友汲同梁泉烹黃粟新芽》等詩,皆是通過詩人與友人相約游樂感興而發(fā),大多是詩人閑情逸致的流露。
三.褒揚唱和詩
謝逸與王立之、汪革交往密切,友情深厚,常常以詩歌來傳達友誼與相惜之情。與王立之的唱和詩有《和王立之見贈四首》、《王立之寄書言其子阿宜漸學(xué)作詩及問余稚子夢玉安否作詩奉戲》、《和王閑叟見贈兼簡李商老》等詩歌。這些詩作或通過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表露出王、謝二人無話不談的交情,或借詩歌來表達對對方才能的贊揚與人品的贊美。例如《和王立之見贈四首》(其一),詩人正是將其詩品與人品并舉而贊譽的,贊其五言律詩成就之高:“五言若長城”,贊譽其詩風(fēng)既具詞意雋永、寄托深遠之魏晉正始詩風(fēng)特色,又兼有謝靈運詩歌的鮮麗、清新之氣。人品如詩品,謝逸肯定了王立之不慕高官厚祿,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高尚人格,“端能勵節(jié)氣,何必五鼎烹”。謝逸在此詩中,將品詩與評人巧妙地融為一體,以詩品見證人品,以人品映輝詩品,足見謝逸對好友王立之的仰慕之情。
汪革是謝逸人生當(dāng)中的又一密友,親密無間,惺惺相惜。汪革(1071-1110),字信民,臨川(今屬江西)人。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士。教授長沙、宿州。蔡京當(dāng)國,以周王宮教召,不就,復(fù)為楚州教授,卒,年四十。謝逸與汪信民的唱和詩有《游西塔寺分韻賦詩懷汪信民以淵明停云詩豈無他人念子實多為韻探得念字》、《汪信民頃赴符離約謁告還家為盛集戲作詩嘲之以助一笑仍率諸友同賦》、《用汪信民韻送叔野迎婦山陽》、《次韻汪信民見寄》等詩歌。其中《次韻汪信民見寄》一詩表達了詩人對汪信民辭去“周王宮教召”仍為楚州教授之職,不以高官為念,保持一顆正直、淡泊之心的贊許之情,“不貪但守司城寶,無澤應(yīng)辭季武車。”世人皆不理解汪革所為,唯獨謝逸能夠體會到他的良苦用心,“直道逢人多齟齬,高懷向我最恢疏?!痹娙艘浴俺胤N青蓮看妙浄,庭栽翠竹悟真如?!敝械摹扒嗌彙?、“翠竹”象征汪革不畏權(quán)貴、不貪名利、安貧樂道的高尚品格。
四.結(jié)語
謝逸將其人生性情與詩歌創(chuàng)作融為一體,達到了詩中有我,生活有詩的詩意人生、人生詩意的最高境界。謝逸寄情于山水,獨善其身,修身養(yǎng)性。詩人或寄情于閑景,或以古代前賢自喻,抒發(fā)了“一瓢在巷我甘心”的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良好品質(zhì)。身在凡塵,交友甚廣;隱居山林,不忘友人,謝逸借助詩歌來抒發(fā)友情,表達了對友人高尚品質(zhì)的欽佩與敬仰之情,比如對好友汪革人格的敬仰。從詩句行間可以看出,謝逸對好友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有二個,一是才華,側(cè)重于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二是人格魅力,以才和德來褒獎友人,如此既客觀而又真誠。
參考文獻:
[1]王直方.王直方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莊子.孫通海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3.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劉義慶.世說新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王靈燕.謝逸及其《溪堂集》述論 [D],吉林:吉林大學(xué),2009.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