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萍
【案例】
她就像一個校園里的“獨行俠”。身為女孩子,卻從來不肯穿裙裝校服。你無法想象這是一個生活在都市的女孩,滿身的氣息與這個現(xiàn)代城市似乎格格不入。她就是我們班的小慧同學。
她父母都是文盲,在街邊開著一間門面不大的洗衣店。特殊的家庭滋長了小慧滿身的問題,上課不聽,作業(yè)不做……我曾經(jīng)使出渾身解數(shù),可事實證明,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她的心就如一把堅實的大鎖,任我想盡辦法仍無法打開。
這學期,我成了小慧的班主任。為了培養(yǎng)同學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我要求人人都要為集體服務,自薦和推薦做班干部。結(jié)果,熱門的職位早早在競爭中被同學們一一收入囊中了。最后只有三位同學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其中就有小慧。
她可以為班級做些什么呢?我苦苦思索,終于想到,班級的綠色植物沒有專人管理,那就推薦她做“護花天使”吧!盡管在我心中,她與“天使”相距甚遠。讓我沒想到的是,第一次檢查時,我就發(fā)現(xiàn)放置花盆的書架頂端竟然纖塵不染!她竟然如此細心!我感到改變她的機會來了,于是在課堂上極力贊美她做事認真、細心,把花兒護理得十分周到。我難得地看到小慧害羞地笑了。
看到她的笑容,我心想:孩子啊,你有多久沒有聽到別人的贊美了?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小慧竟然開始交作業(yè)了。這學期,為了激勵同學們按時交作業(yè),我采取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奪紅旗”活動:小組每人每天按時交,則獎勵一面紅旗;有一人不交,則每人扣一面紅旗。紅旗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就可以兌換小禮品。一個幾乎從不交作業(yè)的孩子,為了集體的榮譽,竟然開始每天交作業(yè)了,雖然質(zhì)量不高,但看得出她很努力。這給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安排學習委員和她同桌,她也很樂意地接受輔導。這是多么讓人高興的進步啊。
星期一早上,我驚訝地看見小慧竟然穿了裙子!我連忙走過去,悄聲說:“你穿裙子真好看!”
為充實班級圖書柜,我要求學生每人帶兩本課外書來,可小慧一直沒交。我相信她是忘記了。幾天后,學校開展“義賣活動”,義賣場上熱火朝天,小慧悄悄走到我身邊,把一樣東西往我手里一塞就跑開了。我仔細一瞧,才發(fā)現(xiàn)是三顆“徐福記”酥心糖。陡然間,我只覺心頭一熱,這可是小慧第一次送“禮物”給我呀!我心里有種異樣的甘甜。
過了一會兒,小慧又來到我身邊,給了我兩本書,并告訴我這是她準備放在班級書柜里的??粗掷锏膱D書,我突然有所醒悟:或許她家真的沒有課外書。我怎么沒想到先送幾本書給她呢?
義賣活動結(jié)束后,全班同學和家長導購員準備一起在樓下合影留念,小慧問我:老師,我可以澆完花再下去合影嗎?多好的孩子呀,時刻記著自己的“工作”。我突然心生感慨:小慧,護花天使,我是不是找到了打開你心門的鑰匙呢?我想起第斯多惠的話:教學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孩子是花,那我愿意做他們的護花天使,用贊美激勵、喚醒、鼓舞他們前行。
【反思】
一、失敗源于功利心
先前“想盡辦法”要幫助小慧,但她就是不領情。這是孩子的錯嗎?我捫心自問。實際上,我關心她成績的最終目的,是不希望她拖班級后腿。我何曾關心過她是否開心,是否有好朋友,是否有什么不開心的地方。如果我每次都用帶著溫度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她溝通,結(jié)果一定不至于那樣。因為急躁和功利心,想必每次我跟她對話時,用的都是責備、批評、反問、居高臨下的語氣。這樣孩子焉能不被嚇跑?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學生,承載著點化和潤澤生命的使命?!毕胂?,放學后留她下來補習功課、請家長來校陪伴等尊重她的意愿了嗎?照顧她的自尊了嗎?顯然沒有。當家長抱怨她從不看課外書后,我是否嘗試過牽著她的手,把她帶進書海中暢游?我沒有。有的只是不斷地“說教”。所謂的“想盡辦法”,只不過是我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下的一種自以為高尚的說辭罷了。
二、成功源于賞識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時期,這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xiàn)的一種生活。”小慧的童年,因家境窘迫、父母沒文化而缺失了太多東西。而她因成績不佳,每天面對的都是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以致當我第一次表揚她工作認真細致時,她是那么地害羞。這是一個多可憐的孩子,也許自從上學后她就從沒聽到過表揚。而她的進步,開始只是出自于我的“無心插柳”,沒想到給了一縷陽光后,她竟然蓬勃“生長”起來了。我在鼓舞她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鼓舞——那點分數(shù)算什么呢?她積極、樂觀、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才是最重要的,她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之間就再也沒有關于學習成績的交流了,哪怕是課堂上或課間的輔導也幾乎都是同學們在“挑重擔”,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隊伍中最進步的小孩子?!闭嬲\的贊賞,心與心的相遇,終于讓我和小慧一起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qū)華成小學 廣東廣州 510630)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