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全中
時光荏苒,我國的互聯(lián)網迎來了20周歲?;ヂ?lián)網已經和發(fā)動機、電力一樣,成為整個社會的底層架構和標配,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徹底顛覆了傳媒業(yè)。
網民規(guī)模已經突破6億。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同比增長9.57%。相比于2005年的1.11億,在短短8年的時間內,增長了4.56倍,年均增長57.05%,市場滲透率也從2005年的8.5%增長到2013年的45.8%(見表1)。
表1 2005年—2013年網民用戶數及滲透率
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達到1100億。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3年我國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6.1%,高達1100億元,比2006年的60.7億元,增長了17.12倍,互聯(lián)網的廣告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3.86%高速增長到2013年21.91%。2013年,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僅比電視廣告收入低1.1億元。筆者推斷,2014年互聯(lián)網廣告定會超過電視廣告成為第一大廣告行業(yè)(見表2)。
表2 2006年—2013年各行業(yè)的廣告和市場份額
互聯(lián)網企業(yè)規(guī)模巨大且依然保持較高增速。2013年,新媒體產業(yè)的主體——互聯(lián)網企業(yè)依然高速增長,并已經達到較大的規(guī)模。首先,在規(guī)模方面,騰訊收入超600億元人民幣,達到 604.57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最大的傳媒企業(yè)和文化企業(yè);百度的廣告收入突破300億元人民幣,超過中央電視臺而成為我國最大的廣告媒體;阿里巴巴的收入也超300億元人民幣;搜狐、網易的收入也將近百億元人民幣。其次,在增長速度方面,歡聚時代的增速高達122.4%,奇虎360的增速高達104.0%,雖然百度的體量已經很大,但是增速仍超過43.2%(見表3)。
互聯(lián)網發(fā)展20年來,自身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自我革命,而由于移動互聯(lián)網更及時、便捷、永遠在線,更能滿足用戶體驗,必將成為下一波的大趨勢,在未來5年內,將完成對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的顛覆和革命。
表3 2013年主要互聯(lián)網上市公司經營情況
表4 2007年—2013年手機網民數及滲透率
移動互聯(lián)時代到來。首先,手機網民過5億。第3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手機網民數達到50006萬戶,比2007年的5040萬戶增長了8.92倍,年均增長148.70%;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見表4)。
其次,智能手機保有量近6億臺。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價格的不斷走低,三、四線城市滲透率大幅提高,我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快速增長,從2010年的8000萬臺增長到2013年的5.8億臺,增長了6.25倍,年均增長208.33%(見表5)。
表5 2010年—2013年我國智能手機保有量
移動互聯(lián)代表著新勢力。移動互聯(lián)“永遠在線”,用戶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及時使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這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搶占了用戶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
首先,國內外移動互聯(lián)網都呈現高速增長。在美國,根據亨利·布洛格特發(fā)布的報告《移動互聯(lián)網的未來》顯示,2009年到2013年,美國消費者的媒體消費份額只有移動互聯(lián)網一直保持增加,2013年同比增長20%;移動端是消費時間唯一增長的媒介,平均每位美國智能手機用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58分鐘,其中28%的時間用于通話、21%的時間在發(fā)文字信息、17%的時間用于社交網絡、15%的時間在瀏覽網頁、9%的時間用于玩游戲;互聯(lián)網的流量消費中,現在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流量來自移動端。PC流量的占比一直在不斷下滑。在電子商務的流量中,由移動端產生的流量接近25%;在Twitter的訪問中,來自移動客戶端的占比達到75%。
根據We are social于今年上半年發(fā)布的《2014年全球社交、數字和移動》報告顯示,中國社交媒體用戶占總人口比例的42%,用戶平均每天花費時長為1小時30分鐘,有51%的用戶通過手機訪問社交媒體,還有25%的用戶會使用地理位置信息。新浪微博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標明來自移動端的訪問量占比70%。
其次,來自于移動端的經營也快速發(fā)展。在國外,作為移動端交易量最大的平臺之一,蘋果App Store在2013年的營收超過了100億美元;Twitter在2013年的廣告收入為6.65億美元,其中移動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而2013年第四季度,Twitter來自移動端的廣告營收在整體廣告收入中的比例已經超過75%,美國電商銷售額中有13%來自移動端。PayPal的移動交易額達到了300億美元。星巴克在2013年移動支付交易額也超過了10億美元。由Uber、Lyft、Hailo等打車應用帶動的移動交易次數也在不斷增長。Uber綁定的支付卡超過了1100萬張,Lyft的支付卡超過440萬張。
在國內,新浪微博很有代表性。新浪微博的上市招股書顯示,截至2013年12月,6140萬新浪微博日活躍用戶(DAU)中約有70%通過移動設備端訪問微博,且來自移動端的廣告營收在整體廣告收入中所占份額為28%。2013年12月,有70%的月活躍用戶(MAU)在當月至少通過移動設備訪問過一次微博;2013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記錄了用戶逾1.2億次簽到。
經過20年的高速發(fā)展,我國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世界互聯(lián)網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互聯(lián)網版圖上占據重要的位置,未來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首先,在全球10大網站(基于月獨立用戶訪問量)中,全部是美國和中國的互聯(lián)網,其中美國的谷歌、微軟、Facebook、雅虎、Wikipedia、亞馬遜分居1、2、3、4、5、10位,而我國的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搜狐分居第6、7、8、9位。
其次,“互聯(lián)網女皇”、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的著名互聯(lián)網分析師瑪麗·米克爾發(fā)布的《2014互聯(lián)網趨勢報告》顯示,根據美國時間2014年5月20日收盤價格計算,騰訊、百度、京東和奇虎360分別以1320億美元、590億美元、290億美元和110億美元位列該榜單第5位、第8位、第11位和第20位(見表6)。
從表6可以看出,一是市值很高,規(guī)模巨大。前20位上市公司的市值高達17870億美元,平均值為893.5億美元,2013年總銷售收入為4046.44億美元,平均值為202.32億美元。二是美國和中國的互聯(lián)網上市公司占據主導地位。市值前20位的互聯(lián)網上市公司中,美國占13席,中國占4席,日本占2席,韓國有1席,而歐洲則一家都沒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一旦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必將成為全球市值前5的互聯(lián)網公司。
表6 全球20大互聯(lián)網上市公司(基于市值) (單位:億美元)
打造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智能匹配平臺。要真正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需求,就必須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在不斷優(yōu)化用戶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和用戶需求的智能化匹配,這就要求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打造巨型的云信息服務平臺。在該平臺上,云集著各式各樣的信息,既有文字的,又有音頻和視頻的,并能實現信息的分類篩選、摘編和深度加工。二是打造大型的大數據平臺。在該平臺上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等方式,實現對讀者和受眾個性化需求的準確定位和把握。三是能夠通過技術手段低成本地實現信息和受眾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之間智能化的匹配,并能通過各種支付手段,實現智能化信息的收費。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巨型的信息平臺,如Google、Facebook、亞馬遜、百度、新浪、騰訊等,也出現了搜索、篩選、推薦等新技術手段,利用技術手段實現精準信息和讀者需求的智能匹配進而實現信息的收費只是個時間問題。例如,亞馬遜通過自己研發(fā)的被業(yè)界稱為“鬼打墻式的推薦”的精準推薦系統(tǒng),使得系統(tǒng)每秒賣出的商品達72.9件,這種精準推薦系統(tǒng)就是跟蹤客戶的所有消費習慣,不斷進行優(yōu)化。Google和百度利用搜索和篩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主動信息需求,而亞馬遜等利用推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被動信息需求,而基于巨型平臺的社會引擎將能夠實現精準信息和讀者需求的智能匹配。
信息智能匹配能夠實現信息收費。首先,信息智能匹配包括了內容和信息、數據分析和挖掘平臺以及用戶,形成了完備的信息服務商業(yè)閉環(huán),信息收費的條件已經具備。其次,能夠為用戶節(jié)省大量的信息搜索時間。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每個用戶每天即使花費3小時的時間也難以搜尋到基本滿足自己需求的高質量信息,而信息智能匹配則能給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使得用戶僅僅需要3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就能獲得自己需要或關注的重要信息,這樣每天就能為每個用戶最少節(jié)省2小時的時間。按照當前的平均工資水平,2小時的時間成本為50元左右,則一個月就為1500元左右,如果有4億用戶愿意每月向信息智能服務付費100元,則一年信息智能服務業(yè)的規(guī)模就為4800億元。因此,只有實現了信息智能匹配,內容收費的良好愿望才能實現,而這必須以大數據為基礎。
信息智能匹配平臺同時提供多種服務。在基于大數據的平臺上,除了信息智能匹配服務之外,還同時提供精準廣告服務、電子商務服務、輿情服務等。在精準廣告服務方面,數據分析和挖掘平臺可以在精準掌握每個用戶消費偏好的基礎上,實現廣告主的營銷信息和用戶需求的智能匹配,達到更好的廣告效果,真正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如百度正在通過自己的大數據計劃強化自身的領先優(yōu)勢。在電子商務方面,可以通過對生活服務類信息需求的分析,找出用戶對商品的有效需求,引導用戶直接下單。在這方面,阿里巴巴居于絕對領先地位,根據其上市招股說明書數據顯示,2013年其旗下公司的交易額總計2400億美元,比亞馬遜和EBAY的總和還要多。在輿情服務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及時發(fā)現民眾訴求并及時回應,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大數據能夠更好地實現“OTO”?!癘TO”作為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的有機結合和互動,是傳媒業(yè)運作的核心模式。傳統(tǒng)的OTO模式能夠實現線上資源向線下資源的傳導,但是卻難以實現線下資源向線上資源的傳導,雖然二者有結合但難以及時互動;而基于大數據的現代OTO模式則能夠完全實現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的有機互動,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該模式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