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終身教授、中國整形外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滌生,今年已是97歲的高齡,但依然腰挺背直,謹慎矍鑠,且幽默健談。耄耋之年時,他曾自嘲“滿頭銀發(fā)稀落,臉部散散的皺紋,眼睛也縮小不少”。卻又自夸:“只要理過發(fā),穿上西裝,打扮一下,走起路來還是腰背挺直、步履輕快,絕大部分人見到我,都猜我只有70余歲!”
張老的高壽,與他長年堅持腦力工作有一定關系。他認為:“用腦一定要堅持,如果不動腦,大腦很快就會生銹?!?3歲時,他仍然堅持每天到醫(yī)院上班,這不僅是工作需要,同時也是一種腦力鍛煉。在數十年的行醫(yī)生涯中,他曾主編《整復外科學》《修復重建外科學》《實用美容外科學》《顱面外科學》《整形外科手術圖解》《張滌生整復外科學》等9部著作,參加中外文參考書專章編寫30余部,發(fā)表論文200余篇;還先后出訪國外,參加過20余次國際會議。先后榮獲國家發(fā)明獎三等獎1項、國家衛(wèi)生部重大科技獎4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6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等各種獎項……可以說,他的工作和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用腦。年輕時,他的生活習慣是白天工作,晚上看書。步入古稀之年后,他依然沒有放棄學習和研究,每天上午上班,午睡后看報讀書。
在醫(yī)學研究中,張滌生從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果。以獨創(chuàng)治療慢性肢體淋巴水腫為例,他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匠心獨運地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烘療方法,獨創(chuàng)了烘綁療法;1964年,他又設計了紅外電熱式微波烘療器,并輔以彈力繃帶加壓治療;此后,他進一步改進了微波烘療器,使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一些患者聞訊后不遠萬里,慕名而來,治愈而歸。這項科技成果曾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開朗寬容的心態(tài)是張滌生高壽的又一個原因。張滌生在醫(y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他并不想“獨占鰲頭”,為了中國的整形外科,他悉心培養(yǎng)了一個又一個學生,使中國整形外科專業(yè)從一棵嬌嫩薄弱的幼苗,成長為根深葉茂的大樹。對此,張滌生十分欣慰,因為他認為“有人超過我最好”。目前,他主要的工作仍是著述立作,他說:“將自己多年積累筑就后人的階梯,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逼溟_朗寬容的心態(tài),可見一斑。
張滌生高壽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帶病延年”的樂觀,以及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老人曾經是一位肺癌患者,但他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tài)度,不害怕,也不著急,如今恢復情況很好。晚年的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左右睡覺。他認為:“人體有‘生物鐘,長期形成獨特的節(jié)律。年齡一大,機體各器官、系統(tǒng)調節(jié)、適應能力差,一旦節(jié)律紊亂,就不容易調節(jié)。”在飲食上,他認為:“清淡為好。幾碟蔬菜,少放點鹽、油,就足以下飯。葷菜當然不是不能吃,動幾筷子嘗嘗滋味就可以了。”并云,“保健之道,貴在養(yǎng)生?!彼€自行設計了一套廣播操,每天上午出門前必做一次,具體要領是:保持半蹲姿勢,拍打腿部肌肉,每次拍打200下,整套早操約做20分鐘,他認為這是增強腿部力量的好方法。如今,老人走路不用拐杖,也不駝背,也許和此有關。
老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80歲時,他在學生的幫助下學習電腦操作,現在不僅每天用電腦上網,和在美國的兒子視頻通話,還學會了網購。老人還有剪報和搜集資料的習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他有了一個新的收集渠道。他隨身攜帶一個數碼相機,看到新鮮有趣的畫面就拍下來。電影《阿凡達》熱映時,老人覺得主角的形象與一種病癥特別相像,就把“阿凡達”的照片打印下來,貼在辦公室的墻上,旁邊注了一個幽默的標簽:“阿凡達是眼眶增寬癥?”老人還有一個極為獨特的愛好,那就是在甲魚殼上畫臉譜。也許,老人的高壽,和他時時保持生活的樂趣和新鮮感也有一定的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