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陽汪坤李必龍嚴凌張斌葉露
(銅陵市人民醫(yī)院,安徽 銅陵 244000)
交感風暴又名為室性心動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風暴、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是臨床上因交感神經(jīng)極度興奮,24小時內發(fā)生3次及以上的頑固型 VT、室顫(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一組心電活動以及血流動力學極不穩(wěn)定、猝死率極高的一類臨床征候群[1]。該病可發(fā)生于器質性性心臟病和非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但以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多見。而在器質性心臟病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 占了相當高的比例,ACS是冠脈內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產生血栓所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閉塞的一組綜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ACS是交感風暴的高發(fā)人群,常規(guī)治療多在維持電解質平衡的基礎上應用電復律和/或電除顫、靜脈使用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但療效不理想[2]。本研究就早期靜脈應用超短效β受體阻滯劑艾司洛爾治療ACS交感風暴的療效及安全性與常規(guī)治療作一比較。
我院心內科于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6例ACS所致交感風暴的患者隨機分組,分別為觀察組28例 (在維持電解質、電復律和/或電除顫、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的基礎上靜脈應用艾司洛爾進行治療);對照組28例(維持電解質、電復律和/或電除顫、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進行治療)。
觀察組中共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最大為78歲,最小為49歲,平均年齡為(64.23±2.87)歲;對照組共有男性患者 21 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最大為76歲,最小為53歲,平均年齡為(63.34±3.65)歲。 病患中,STEMI 45 例,NSTEMI 5例,UA 6例,合并低鉀血癥4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基礎疾病情況
所有患者均予以擴冠、抗血小板、抗凝,合并低鉀血癥者予以補鉀,有急診PCI指征者予以行PCI開通“罪犯血管”。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胺碘酮(先予以靜脈注射負荷量150mg,繼以靜脈泵入,前6h予以1 mg/min,后予以0.5 mg/min劑量維持18-42h)和/或利多卡因(先予以靜脈注射負荷量50 mg,繼以 0.03 mg/(kg·min)靜脈泵入維持 24-48h)、電復律/電除顫以及監(jiān)測電解質、維持血鉀正常;觀察組在予以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靜脈應用艾司洛爾:先予以靜脈注射負荷量 0.5 mg/kg,繼以 0.05 mg/(kg·min)靜脈泵入維持24-48 h。觀察兩組電復律/電除顫次數(shù)、VT/VF終止情況及治療有效率、監(jiān)測心率、血壓變化,如用藥期間出現(xiàn)嚴重低血壓、心功能不全(NYHA 4級)、顯著心動過緩、Ⅲ度AVB及有癥狀的Ⅱ度AVB者,立即停藥。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或Fisher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1)患者無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史;(2)患者無支氣管哮喘病史;(3)患者無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癥狀;(4)患者無NYHA分級4級的嚴重心功能不全;(5)患者無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
有效性的評價標準為治療后:(1)顯效:終止VT/VF且24h內無復發(fā),心功能改善;(2)有效:終止VT/VF但24h內復發(fā)小于2次,心功能改善;(3)無效:終止VT/VF但24h復發(fā)大于2次或不能終止VT/VF甚至患者死亡。
觀察組中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9%(26/28);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僅為64.3%(18/28)。兩組比較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788,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有效性情況
電復律/電除顫次數(shù)作為評價療效的關鍵,觀察組電復律/電除顫次數(shù)為 5.2±0.9;對照組電復律/電除顫次數(shù)為 9.3±1.1,顯著多于觀察組(t=15.267,P<0.01)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用藥過程中出現(xiàn)顯著心率緩慢 (<50次/分鐘)者:觀察組2例,對照組8例;Ⅲ度AVB或有癥狀的Ⅱ度AVB者:觀察組1例,對照組7例;嚴重低血壓(<90/60mmHg)者:觀察組1例,對照組 2例;心功能不全(NYHA4級)者:觀察組1例。對照組7例。觀察組在顯著心率緩慢、Ⅲ度AVB或有癥狀的Ⅱ度AVB、心功能不全不良反應均比對照組發(fā)生率低,嚴重低血壓不良反應無差別。在減藥或予以多巴胺對癥處理后上述不良反應得到改善,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情況
交感風暴發(fā)生機制極其復雜,交感神經(jīng)起源自延髓和丘腦,廣泛分布于人體神經(jīng)、支配全部內臟,心臟和血管是交感神經(jīng)重要的感受器[3]。ACS發(fā)作時可導致交感神經(jīng)極度激活,短時間內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其濃度可增至1000倍,并使心肌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蛋白結構變化,降低VT/VF等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閾值。因局部心肌細胞梗死,造成心肌表面交感神經(jīng)分布不均勻,使得非梗死心肌區(qū)域交感活性較高,破壞正常的希氏束-蒲肯野系統(tǒng)電生理傳導[4]。同時,過度興奮的β受體使得心室肌細胞復級的離散度增大,并影響激活腎上腺髓質-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造成以反復VT/VF為特征的交感風暴,病人猝死率極高[5]。
艾司洛爾屬超短效β受體阻滯藥,可以有效競爭兒茶酚胺在心肌細胞表面上的β受體,靜脈給藥5min達最大效應,單次靜脈注射持續(xù)時間為10-30min。 以 0.05 mg/(kg·min) 的治療量持續(xù)靜脈給藥,30min達穩(wěn)態(tài),其半衰期α相僅2min,β相為9min,體內藥效去除迅速,故在用藥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少。本研究中,兩組治療方法都能有效的治療ACS所致交感風暴發(fā)作,但對照組以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為主的靜脈用藥效果不如觀察組:起效較慢、24h內較多復發(fā)、不良反應也較多,因而靜脈應用艾司洛爾更有利于迅速改善ACS交感風暴急癥,早期聯(lián)合應用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是有效和安全的,有臨床推廣意義。
[1]Eifling M,Razavi M,Massumi A.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Storm[J].Tex Heart Inst J, 2011,38(2):111-121.
[2]Ajijola OA,Lellouche N ,Bourke T,et al.Bilateral cardiac sympahetic denerv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storm[J].Am Coll Cardiol,2012,59(1):91-92.
[3]Kozeluhova M,Peichl P,Cihak R,et al.Catheter ablation of electrical storm in patients with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J].Europace,2011,13(1):109-113.
[4]曹雪濱,江明宏.心室電風暴的發(fā)生機制及藥物治療進展[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2,24(2):1-4.
[5]楊興春.急性冠脈綜合征與電風暴[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0,1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