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立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古箏架雖非直接表現(xiàn)出古箏的優(yōu)美音韻,但它卻是古箏演奏時的必先利之器,對古箏架進行的改良設計,使之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就是本文的最初動意。
在古箏的正常使用過程中,箏架雖然對古箏的音質(zhì)、音色和演奏者自身演奏技巧的充分展示產(chǎn)生不了最直接的影響,但作為古箏整體的配套工具之一,箏架對整個箏體的支撐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演奏者在大力度演奏和按弦時,如果箏架與古箏咬合面不吻合或不匹配,會導致古箏擺放不穩(wěn)、箏架不斷搖晃的情況,使古箏與箏架之間因為碰撞而發(fā)出異音,這些不僅會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和質(zhì)量,還會影響到演奏者的情緒及現(xiàn)場技藝的發(fā)揮。最嚴重的情況是古箏和箏架不能完全結合為一體,使得演奏中箏體突然從箏架上滑落,影響正常演奏,甚至造成古箏摔落而損壞。
所以,演奏者在演奏前為防止以上情況的發(fā)生,需先用手扶好箏架,確保箏架擺放平穩(wěn),然后再輕搖一下古箏,確定其是否與箏架咬合卡穩(wěn),在確定無誤后才能進行表演。
目前箏架最常見的問題是箏架的支撐面和古箏的底板兩者間的接觸不吻合,這是古箏的制作工藝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箏架的制作精度不高。箏架的結構較為簡單,是四邊形結構。由于四邊形不具有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晃動性較大,單體箏架四腳與地面的接觸點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箏架本身站立不穩(wěn)。
2.箏架結構容易變形。木制箏架各部件之間沒有穩(wěn)固的約束關系,結構特性上就易于變形。如果制作箏架的木材干燥處理不到位,材料材質(zhì)的差異,再加上我國東西南北氣候的影響,造成木料熱脹冷縮的部位不同,極易造成箏架變形。
3.由于地面不平造成箏架不穩(wěn)。演出舞臺或其他各類場所的地面不可能完全平整,這就使單體箏架四腳在與地面接觸時有可能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是一副大、小兩個單架二者在不同的平面,從而導致箏架不穩(wěn)。
4.古箏先天造型特性。古箏高音一側和低音一側的側幫板高度不同,則兩個側幫拱度就會不一樣(如圖一),必然會造成兩片側板對底板的作用力大小不均,從而底板縱向的弧度不一致(如圖一所示,低音區(qū)側幫板底部弧度最高點與水平面的距離H2就會大于高音區(qū)側幫板底部弧度最高點與水平面的距離H1)。如此這樣就會導致古箏底板與古箏架支撐面的四個著力點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會使古箏底部與箏架支撐面間無法完全接觸和咬合。
而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不同演奏者的習慣,左側的矮箏架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固定位置,大致在20-30cm之間游離(如圖二),因此箏架的位置會存在很大的自由度,只要移動一下位置,古箏底板與箏架接觸部分的四個點不在同一個水平面時,就會造成古箏在箏架上擺放不穩(wěn)。這些矛盾因素也正是困擾制造商和演奏者多年未解的難題。
原來舊式的古箏架(如圖三)只考慮到使用者在彈奏時古箏不會在支撐面上發(fā)生滑落,通常只是在支撐面的兩端分別設置(圖三中4和5)垂直條形突出件,將古箏箏體夾持在兩突出件之間。但是,由于古箏箏體與突出件之間并不能緊密接觸,使得古箏在彈奏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移動空間。同時兩突出件因工廠成本和制作工藝問題,使用時極易損壞或脫落。
原來舊式箏架的結構示意圖
一副箏架由高、低兩個單架組成,高架、低架外形結構相同,尺寸有所不同。如圖所示,主要部件包括:1支撐面、2支撐腿、3楞木、4和5垂直條形突出件。
這種設計沒有考慮到箏架在放置的時候會由于多種因素而無法使大小架的支撐面處于水平的位置。古箏箏體與箏架支撐面相交時,其4個接觸點只有3個能完全咬合,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其中有1個點懸空。所以當演奏者進行按弦時,就會使懸空的點因按弦時受力而使古箏箏體不穩(wěn)定或與箏架支撐面撞擊而發(fā)出異響。而同時原來這個懸空點的對角點又會相應懸空,當演奏者松開按弦時,對角點在自動回落時又會產(chǎn)生一次箏體與架面的碰撞,產(chǎn)生出不必要的噪音,嚴重影響演奏效果。
新式改良箏架(如圖四)利用斜面自鎖的物理原理對低架進行改進。
新型箏架中的低單架體的結構示意圖
新式改良小架主要部件包括:1支撐面、2支撐腿、3楞木、4和6斜向突出件、5和7軟墊片。支撐腿2連接在支撐面1的下端,位于支撐面1上端面兩端分別設置斜向突出件4、6,所述突出件4、6的兩個斜面相對設置,兩個突出件4、6的斜面上分別設置軟墊片5、7,兩個斜面與支撐面1上端面之間的夾角為120°~150°之間。
新式架在位于支撐面的兩端分別設置斜角突出件,所述突出件的兩個斜面相對設置,整體呈一個倒梯形,兩個斜面與支撐面之間的夾角為120°~150°之間,使斜面的傾角小于等于摩擦角,從而達成斜面自鎖的條件。這就能夠使得古箏底板的弧度無論產(chǎn)生如何的變化,都能在斜面上自行找到相咬合的接觸點。同時在兩個突出件的斜面上分別設置軟墊片,增加古箏箏體與軟墊片之間的摩擦,更有效保證了古箏在大力度演奏時的穩(wěn)定性,同時軟墊片又避免了古箏箏體與架體突出件斜面之間的直接摩擦,對箏體進行有效的保護,可謂一舉兩得。在設計時新式架的高架仍采用原來的造型不變,而低架采用新型結構,使古箏與架體在各種情況下都能自動吻合,其特點是造型簡單、制作難度和成本小。
改良后的箏架在演奏者使用時,即使古箏箏體隨意放置在兩個突出件的斜面之間,它都能自行找到合適的咬合點。古箏箏體的移動空間得到了增大,即使在地面不平整,箏體側板受力不均等復雜的情況下,箏體也總能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增強了箏體與箏架之間的平穩(wěn)度,解除了使用者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