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林
【摘要】當前,在國內醫(yī)院檢驗科臨床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有些醫(yī)院檢驗技術人員過分依賴現代化儀器,在有形成分的形態(tài)學檢查上完全依靠自動化儀器而忽略了經典的人工顯微鏡在形態(tài)學檢測中的作用,由此導致錯誤的報告,有的貽誤診斷甚至發(fā)生醫(yī)療事故,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顯微鏡檢查仍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手段.本研究將對目前我國臨床鏡檢的各項鏡檢規(guī)則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臨床檢驗;鏡檢;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R78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96-01
前言: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 近年來檢驗科的工作已由原來的手工操作快速地被現代化儀器所替代。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臨床使用, 大大提高了血液學檢驗的質量和效率。但是文獻報道在細胞分群檢測有疑問時, 必須進行手工鏡檢分類, 經過確認﹑修正或補充后才能發(fā)出報告。因此詳細了解鏡檢規(guī)則對于臨床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分析后血細胞鏡檢復片標準規(guī)則探討
1.1材料方法及結果
儀器:CD-3700 血液細胞分析儀:美國雅培公司生產;②Olympus 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生產。1.2 試劑 CD-3700 所用測定試劑由美國雅培公司生產;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真空采血管由 BD Franklin LakesNJ USA 公司提供;③瑞氏染料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樣品 選取病例均為院門診及住院部患者共 1 080 例,其中男 444 例,女 636 例,年齡 5 歲 ~87 歲。1.4 方法 CD-3700 分析儀的操作按生產廠商的操作說明要求進行;手工操作方法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涂片鏡檢陽性標準參照文獻,儀器報警有某種細胞,人工鏡檢發(fā)現就為符合,并計算符合率。需要說明的是,鏡檢中除發(fā)現報警細胞外,有時還有一些幼稚細胞,一并計入符合率。篩查全院除血液科外血細胞分析標本 1 080 例,未報警的占 68%.鏡檢發(fā)現除嗜堿細胞和淋巴細胞手工分類與儀器分類出入較大外,其他與儀器的分類非常接近,結合文獻,訂出復檢規(guī)則 1 到 7;所有 1 080 份標本總報警率為 32%,驗證報警分類,桿狀粒細胞、幼稚細胞、異常淋巴細胞、原始細胞、非白細胞的患者標本,鏡檢符合率分別是 98%,56%,30%,48.8%,33%,32%.在保證漏檢率低于國際標準化委員會血液專家制定的 5%的最大允許范圍制訂出 CD-3700 血細胞分析儀復檢規(guī)則 8 到21。
1.2規(guī)則分析討論
因單核細胞不易與大淋巴細胞區(qū)別等因素,當檢測發(fā)現單核細胞增高或報警時,應用手工顯微鏡法進行復檢;異型淋巴細胞、有核紅細胞、幼稚細胞、桿狀細胞等的符合率都不高,而出現這些報警時,經常伴有幼稚細胞出現,需要復檢;異型淋巴細胞假信息多來自幼兒患者、病毒感染、使用某些藥物的患者,顯微鏡檢查多能發(fā)現真正異型淋巴細胞。幼稚細胞假陽性多見于腫瘤化療和發(fā)熱患者,顯微鏡檢查可發(fā)現胞體增大、胞漿中出現中毒顆粒和空泡的中性粒細胞,這類細胞易被認為是幼稚細胞的現象曾被文獻報道。很多文獻都報道過血細胞分析儀白細胞分類與人工分類不符的病例,目前的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液細胞的方法(無論是采用電阻法或激光技術,還是其他技術)與顯微鏡目測觀察細胞形態(tài)的方法不同,還不能完全替代顯微鏡目測觀察細胞形態(tài)。因此,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形態(tài)異常細胞時的作用仍然是篩選,對提示檢測結果異常的標本仍應按照操作規(guī)程認真進行顯微鏡目測復核。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與該儀器有關的各種異常標記、散點圖和直方圖的理解與解釋,還要熟練掌握手工顯微鏡分類白細胞這一項基本技能,做到手工與機器的密切結合,獲得準確結果,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
2 血細胞鏡檢規(guī)則及內容的制定
2.1血細胞形態(tài)學復檢標準的制定
有無白細胞自動分類結果,無白細胞自動分類結果的必須進行顯微鏡檢查,且要給出白細胞形態(tài)和分類計數結果;白細胞總數的下限與上限:WBC<3.0*109/L WBC>3.0*109/L白細胞自動分類結果各部分比的上限與下限:五分類:單核細胞(M)>15%、嗜酸性粒細胞(Eo)>15%、嗜堿性粒細胞(B)>7%、成人淋巴細胞(L)>60%、兒童淋巴細胞(L)>80%;儀器分析結果是否有如下提示: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小紅細胞、紅細胞碎片、有核紅細胞、異型淋巴細胞、未成熟細胞、血細胞異常散點圖等:血紅蛋白(Hb)<70g/L,紅細胞平均容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嚴重異常;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Pit)<80*109/L,確定是否為假性血小板減少;
2.2血細胞鏡檢規(guī)則的重要意義
確診白血病;貧血鑒別診斷的參考依據;了解疾病感染的程度;遺傳性疾病血液依據;提示血小板疾??;診斷血液寄生蟲;白細胞的監(jiān)控;鏡檢是細胞形態(tài)分辨的最終手段,具有特異診斷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必須鏡檢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內容:4.0-7.0*109/L,高倍鏡下可見白細胞2-4個;7.0-10.0*109/L,高倍鏡下可見白細胞4-6個;10.0-13.0*109/L,高倍鏡下可見白細胞6-10個;13.0-18.0*109/L,高倍鏡下可見白細胞10-12個;形態(tài):(1)未成熟細胞(原始、早幼、中幼、晚幼)、(2)異型淋巴、(3)中毒顆粒和空泡、(4)粒細胞異常籃斑形成、(5)家族性白細胞空泡形成、(6)膜結構缺陷性血細胞異常、(7)中性粒細胞分葉不能、(8)粘多糖病性白細胞異常、(9)粒細胞核鼓槌狀物、(10)遺傳性巨大中性粒細胞癥、(11)遺傳性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
結語:綜上所述,有形成分的形態(tài)學檢查上不能完全依靠自動化儀器而忽略了經典的人工顯微鏡在形態(tài)學檢測中的作用。因此,人工鏡檢以及鏡檢檢驗規(guī)則的探究是一項對臨床醫(yī)學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項目實施。
參考文獻
[1] 孫學青,李志城,韓景銀. 血涂片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及其臨床應用[J]. 實用醫(yī)技雜志. 2011(05)
[2] 張樹平,李立宏,張艷超,鄭文芝. 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診斷深部真菌感染探討[J]. 張家口醫(yī)學院學報. 2001(01)
[3] 陳小劍,王曉歐,李綿綿,黃曉彤,朱麗丹. XE-2100血細胞分析儀血涂片復檢標準制定及評價[J].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