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筆花鳥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高等院校美術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對于工筆花鳥教學要立足中國文化,認識傳統(tǒng)的工筆花鳥畫;抓住造型,重視工筆花鳥畫的臨摹和寫生;注重詩文書法金石的輔助,向創(chuàng)作邁進。
關鍵詞:工筆花鳥 教學 傳統(tǒng) 臨摹 創(chuàng)新
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工筆花鳥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匯集了千百年來中國獨特的造型藝術和審美意識,以其精致、變化莫測的風韻獨樹一幟,具有高深的文化精神內涵。
作為高等院校美術專業(yè)的必修課之一,工筆花鳥畫教學肩負著弘揚民族精神和傳承藝術精華的任務。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工筆花鳥畫的技法及相關理論,為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達到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審美素質的目的。
一、立足中國文化,認識傳統(tǒng)的工筆花鳥畫
學習工筆花鳥畫首先要立足中國文化,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注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方面的修養(yǎng),才可能正確地去認識和理解工筆花鳥畫。工筆花鳥畫不僅是純技法的表現(xiàn),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體現(xiàn)。
中國畫體現(xiàn)了很強的文化性,工筆花鳥畫亦是如此。工筆花鳥畫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以自然為主要關注對象,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對自然的觀照,人們可以從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精神的愉悅。工筆花鳥畫長于抒情,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觀精神的表達和體現(xiàn)。由追求自然美的念想,升華到花鳥和自己的意念融合為一體,并賦予它們以某種品格,呈現(xiàn)出一定的精神境界。
花鳥畫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雛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花鳥畫在唐代受到達官貴族和民間文人的普遍歡迎,成為了與人物畫和山水畫相并列的獨立畫科之一。五代時花鳥畫繼承了前人的寫實傳統(tǒng),形成了“黃家富貴,徐家野逸”[1]兩種典型的繪畫風格。接下來的兩宋是花鳥畫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無論是技法上的“勾勒、填色”、“落墨法”,還是“沒骨法”等形式上都有了很多變化。到了元代,受到文人畫思想的影響,工整艷麗的工筆花鳥畫很少為文人欣賞,水墨寫意花鳥畫成為了主流,這對后世的花鳥畫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逐步成為了一個完備的藝術體系,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和思維,中國人以獨特的審美角度、表達方式進行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工筆花鳥畫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中。因此,學習工筆花鳥畫要堅持和捍衛(wèi)它正確的文化立場,正確地去認識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工筆花鳥畫的獨特性和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性。
二、抓住造型,重視工筆花鳥畫的臨摹和寫生
工筆畫鳥畫家細致地觀察著花木四時生長的規(guī)律與變化,敏銳地捕捉鳥禽動物的動態(tài)結構,注重一切物象在自然中的真實狀態(tài)和生長規(guī)律。造型是表現(xiàn)基礎的動植物的入口,工筆花鳥畫離不開造型。一朵小花、一只小鳥的姿態(tài)、外形與結構,以及相關的疏密關系都體現(xiàn)為造型,造型是貫穿于臨摹和寫生的全過程中。如何去看一幅畫,臨摹或者創(chuàng)作一幅畫,都圍繞著造型產生。
臨摹多以宋代工筆花鳥畫為范本,原因在于宋代工筆花鳥畫工整,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zhèn)?;題材以表現(xiàn)富貴吉祥和和諧的思想為主,多選取珍禽異獸、奇花怪石,造型很美,風格華麗細膩。宋代的工筆花鳥畫具有傳統(tǒng)的“寫實”精神,以“生動傳神”為主要特色,那么造型好不好看就會直接影響到畫面。通過臨摹,基本上可以得到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歷代造型表現(xiàn)元素。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如何理性地去感悟工筆畫鳥畫的美。古畫是如何畫的,怎樣感動了我?或許這些就在那“一點”、“一畫”[2],就在那一朵小花的造型中。
臨摹在學習工筆花鳥畫之初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宋代工筆花鳥畫的臨摹可以體驗到中國畫寫實求真的筆墨趣味,又可以體驗到如何對物象以線造型??梢?,能在寫生中得到的東西在臨摹中大多都可以學到,但是臨摹學到的未必能在寫生中得到。
臨摹的目的是學習傳統(tǒng)的筆墨技巧和功力,為寫生、創(chuàng)作做準備。對于學生或者畫家來講不可能完全不寫生就進行創(chuàng)作。有了臨摹的功夫,對景寫生時臨摹所學到的各種技法及造型自然就用上了,當然也有寫生的對象與傳統(tǒng)的方法對應不上,那么作者對真景進行藝術加工,便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創(chuàng)作顯得格外有力,更富有文化內涵。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3],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自然是藝術的范本,師法造化,畫家還必須體驗生活。用理性思辨的頭腦進行寫生,從自然界中提煉精華,以唯美的眼光,表現(xiàn)自然花鳥之物性,描繪出比現(xiàn)實更美的形象。在具體的畫法上仍然離不開要抓住動勢、講究外形美、重視結構,以期達到以形傳神或以神造型的目的。
“畫花果草木,自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筍條老嫩,苞萼后先,逮諸園蔬野草,咸有出土體性?!盵4]在畫面中要做到“寫其形,傳其神,達其意”,必須做到在寫生的過程中將各類物象進行仔細的觀察、記憶、比對、分析,研究各類物象的特點和生長規(guī)律,也就是說作者要對寫生對象特點和神韻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準確地解決畫面的造型問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臨摹還是寫生,貴在活學活用。臨摹古畫不在多,而在于臨摹的初衷,要臨摹得精;寫生要寫活,寫出來的東西應該比現(xiàn)實更美。
三、注重詩文書法金石的輔助,向創(chuàng)作邁進
看傳統(tǒng)的工筆花鳥畫,不難發(fā)現(xiàn)上面除了繪畫還有詩、書、印。古人視詩書畫為修身的功課,為立名的功業(yè)。古代的大畫家大多是大文豪、書法家或者篆刻家,精通繪畫、書法、詩文等多種技藝,個人修養(yǎng)較高。“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輕以此為酬酢也?!盵5]在唐宋時就以詩文為考題試“天下”畫工,如宋徽宗時出題:“‘萬綠叢中一點紅,眾有畫楊柳臺一美人者;有畫桑園一女者;有畫萬松一鶴者;獨劉松年畫萬派海水,而海中一輪紅日,上見之大喜,喜見其規(guī)模闊大,立意超絕也。凡喜者皆中魁選?!盵6]宋徽宗的這種反對模仿、鼓勵獨立思考,提倡詩情畫意的做法,對于當時的畫家們在創(chuàng)作上給予了很大的刺激。同時,在畫院還提倡畫家們學習“小學”(文字學)、經學以及繪畫遺產?!肮ぎ嬋缈瑫?,寫意如草圣,不過執(zhí)筆轉腕靈妙耳。世之善書者多善畫,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7]既然是自己的工筆畫也要配有自己的書法,無論是題字還是所提的內容哪怕是一筆一畫都應當認真擇取,適合自己的最好?!耙皇捞m,半世竹”,從畫蘭竹上最能看出書法的功底和修養(yǎng)。潘天壽先生曾說“畫事不須三絕而須四全,四全者,詩書畫印是也?!庇纱丝梢姡叭朔浅W⒅卦娢臅ń鹗矫娴男摒B(yǎng),通過畫外功的修養(yǎng)促使畫格的提高,這才是畫藝之大道。
在當今的一些教學中,常常會忽略了對詩文書法金石方面的要求,致使工筆花鳥畫缺失了足夠的文氣、雅氣,很難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在詩文書法金石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
潘天壽先生曾告誡學生:“藝術的重復等于零”。創(chuàng)作是美術學習過程中必須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臨摹和寫生都是為了最后的創(chuàng)作準備的,學生經歷了前兩個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就可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如具體的如何構圖、造境、敷色等。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經過個人的藝術加工、提煉成畫面形象,賦予花鳥以新的品性,從而“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8]
無論是臨摹、寫生還是創(chuàng)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個人認為從最感興趣的點入手,才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畫,也才能最終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教學過程中要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找到興趣點,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意境構思、創(chuàng)新手法的表現(xiàn)等,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創(chuàng)作能力。
如何認識和學習工筆花鳥畫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好好地去解決和把握。站在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上,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工筆花鳥畫,未來的工筆花鳥畫會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作品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頁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515頁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9頁
[4][8]俞劍華注譯.中國畫論選讀(下)[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235頁,283頁
[5][6][7]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534頁,522頁,541頁
作者簡介:
劉爽,四川民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