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秋
摘 要:新課程改革呼喚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江蘇省歷史高考模式的發(fā)展要求歷史課堂教學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在歷史教學課時減少、歷史教學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切實為學生減負增效成為當前歷史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邊際效應;機會成本;內卷化效應
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歷史教學研究如火如荼地展開,而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就是“有效教學”。幾年過去了,“有效教學”這個名詞還在高頻率地出現(xiàn),這說明我們還沒有很好地真正做到教學的有效,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筆者試用經(jīng)濟學的幾大通識來探索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所謂的有效應該是三維目標實施的有效。
一、“火燒眉毛”——當前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必要性
近幾年來,江蘇省高考模式的改變使高中歷史教學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是由原來的必修課變成了選修課,這無形中降低了歷史課的地位。其次是課時的減少,基本上周課時都減少了1~2節(jié)。再次是教材結構的變化,從原來的通史體例變成了專題史體例,給學生線性地、完整地掌握歷史脈絡帶來了困難。所有這些新的變化都迫使我們現(xiàn)在的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有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xiàn)最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三大科的學習中去,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二、“他山之石”之“邊際效應”——第一個饅頭與第三個饅頭的差別
經(jīng)濟學通識中的“邊際效應”,有時又稱為“邊際貢獻”,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xù)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chǎn)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單位投入換來的產(chǎn)出量會下降。
“邊際效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第一個饅頭和第三個饅頭的差別”:一個非常饑餓的人吃面包,在吃第一個的時候感覺非常幸福,接著給他吃第二個、第三個……直到吃完第五個的時候他已經(jīng)撐得不行了。如果我們還繼續(xù)讓他吃,相信他會一點幸福的感覺都沒有了,甚至會心生厭惡。就是這個原因。
了解“邊際效應”的概念,我們可以嘗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去運用它、駕馭它。
例如,我們高一的新生,剛開始上第一節(jié)歷史課時,由于對新教師、新教材的好奇,上課還比較興奮,接著上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直到一周后他們的上課興趣隨著對高中歷史課堂的熟悉而慢慢減弱了,上課的效果也會打折扣,如果我們還是一成不變地上課,相信一個月后他就不喜歡上歷史課了,這時也就談不上課堂教學的有效了。
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情況,每次課的效果都想達到第一次上課的效果,那我們就要全方位地出擊,在授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想辦法推陳出新,出其不意,以保持學生對上課持續(xù)的興奮性。
三、“他山之石”之“機會成本”——魚和熊掌之不可兼得
中國有句俗語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經(jīng)濟學中,我們把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失去的東西稱為機會成本。選擇魚就必須放棄熊掌,放棄的熊掌就是得到魚的機會成本。同樣,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也存在著機會成本,而且相對于三大科而言,歷史課堂的機會成本的合理利用要重要得多。當前,我們歷史教學直面的一個普遍現(xiàn)狀就是課時量的明顯減少,學生、家長對歷史課的重視程度下降,但考查學生的要求卻在不斷提高。從近兩年參加高考歷史閱卷教師的感受來看,普遍感到現(xiàn)在的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存在著不小的問題:首先是基礎知識點不熟悉,自說自話,答題隨意。其次是題意把握不到位,跑題現(xiàn)象嚴重,答案概括性不強,沒有得分點。這些問題說到底是學生基礎不扎實所造成的,因此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必須要夯實學生的基本功,達到教學的有效。
首先,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存在機會成本。課堂教學只有45分鐘,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獲取最大的效益也就是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當然是抓住重點難點來講。例如,在講授必修一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基本事實比較清楚的,因此在講授這一節(jié)課時,我們應該少講甚至不講戰(zhàn)爭的過程,而應該引導學生重點分析鴉片戰(zhàn)爭的成因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放棄史實講授的過程以換取分析原因危害的時間,已達到合理利用機會成本的目的。
其次,在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中面臨著機會成本的問題,那就是選擇何種教學方式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同樣以《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為例,傳統(tǒng)而比較順利地完成這一課的方法當然是以教師逐一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和每個條約所帶來的危害,但是教師雖然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授人以魚”,但并不能很好地達到“授人以漁”的教育這個終極目標。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寧可犧牲課堂教學的完整性,也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比如,教師可以先分析《南京條約》的割香港島破壞了我國的領土主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幾個條約分別破壞了中國的哪一主權,最后總結,在學生的意識中形成《南京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的概念。
再次,不放棄每個學生是教師教學的永恒精神和職業(yè)操守,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也有層次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可能真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清楚熟練地掌握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因此在一堂課的教授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具體的某一內容時,如果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jīng)明白或者能夠較熟練地運用,那么根據(jù)機會成本的原理,我們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先進行下一個內容的教學。
四、“他山之石”之“內卷化效應”——你為什么總是原地踏步
“內卷化”是指一個社會既無突變式的發(fā)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層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復。大到一個社會,小至一個自我,一旦陷入內卷化狀態(tài),就身陷泥沼,無力
前進。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某些學生從高一到高二再到高三,成績名次總是在那里徘徊,具體到歷史教學中,我們也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某些學生經(jīng)常要重默,甚至考試一直不及格,當找這些學生談話時,我們經(jīng)常得到這樣的答案:“我就是背不出來?!薄皩W歷史就是少根筋?!?/p>
分析個人的內卷化情況,根本出發(fā)點即在于其態(tài)度。人們常說,信念決定命運。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運基本也就不會再有改變;如果相信自己還能有一番作為,并付諸行動,那么便可能大有收獲。
五、“拋磚引玉”——解放思想,多元化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呼喚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歷史教師要上一堂好課。要上好每一堂課,會給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前所未未有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開辟了新的戰(zhàn)場,讓教師能更好地整合各學科的有效資源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服務。本文試從經(jīng)濟學的通識出發(fā)來探索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升,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薛志英.35歲以前要活學活用的62個經(jīng)濟學通識[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