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霞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門藝術??茖W地毆計課堂提問,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幾個方而就如何有效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功能作了一些探究。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89-01
提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師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愿望。課堂提問對數學教學的價值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教學中被積級地加以運用。然而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重提問輕反饋”、“盲目提問”、“先點名再提問”、甚至“假借提問而懲罰學生”等現象,使提問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影響了數學教學質量,也讓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良好態(tài)度
老師的教學態(tài)度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老師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學生會跟著老師的引導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究。因此教師提問題時態(tài)度應當積極或中立,以愉快、友好、從容、談話式的態(tài)度進行課堂提問,引領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思考、回答問題。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它們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如“難道我們以前沒有講過嗎?”、“你怎么會得出那個答案?”給學生“難堪”,這樣不僅不利于教育學生好好學習,而且還易引起學生反感,嚴重妨礙搞好師生關系。
二、知識程度
課堂提問一定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問題,對于成績居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沒計不同的問題和提問方法。對于層次較高的學生各種方法可能都能接受,但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除了問題要有針對性外,提問方法宜多采用復習提問,直接提問,顧名思義提問等方式,讓他們有成功的經歷和體會。在問題的沒計中要使問題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如在新知識教學中提問必須確保誘發(fā)學生產生的智力活動是正在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綜合先前知識”和“與其他章節(jié)相聯(lián)系”的問題。另外提問要有“針對性”,如簡單問題提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學生不用思考;困難問題提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他思考了也回答不出來,這些都鍛煉不了學生的思維,還可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三、難易適度
課堂上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必須做到難易適度。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適當就是問題要切合實際。根據教學需要,針對學生實際設問,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活動,肩發(fā)學生思考,并善于改變設問的角度,以提高課堂提問的價值。難易適度的數學問題,應當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經過思考后能回答上來為宜。因此,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同時,也要盡量避免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簡單問題。
四、適宜廣度
教材內容紛繁復雜,很多知識點都可以進行拓展,為了增加學生的認知領域也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拓展。但教師不能為了展示自己的水平就把自己知道的知識沒有選擇的介紹給學生,這樣只會增加學生牽負擔,不能真正讓學生深入領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的廣度上要把握“度”,應突出重點,同繞難點沒置問題,有計劃地提出新穎獨到的問題,靈活把握,適當拓展。
五、挖掘深度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數學問題,在注意廣度的同時,也要重視挖掘問題的深度。當一個問題被大部分學生解決時,我們可以適當挖掘問題的深度,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透徹地理解問題,深入領會問題本質。對于挖掘問題的深度,教師首先要明確知識點在課程標準和考綱中的要求是什么層次,清楚到底要挖多深,這樣提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六、合理坡度
對于一些困難的數學問題,如果教師直接給出,學生可能會沒有思考方向,這就會增加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嚴重的就會打擊和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設置的題目也應將問題加以分解,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同答把握數學問題的目的和本質。
七、多變角度
對于課堂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不能只局限于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對于一個數學問題教師可以變換角度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做到“一題多解”。對于同一種方法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做到“多題一解”。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訓練學生思 維的靈活性與發(fā)散性。
八、調節(jié)密度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并非看提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發(fā)展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分析研究問題、發(fā)現問題。如果提問過多過密,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精神過度緊張,容易造成學生疲勞和不耐煩,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提問過少過疏,則使整個課堂缺少師生問的交流和互動,并目不利于教師了解和調控學生的狀態(tài)。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使提問發(fā)揮最好的效果。
九、控制速度
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fā)散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的多樣性等。所以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虛情況,控制好速度,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留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教師既不可無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問,力戒干擾學生的思維;而應用鼓勵、期待的目光環(huán)視學生,獲取反饋信息,選準提問的時機和對象,取得最佳的提問效果。每一堂課結束之后,小結至關重要,在課堂結束時提問更要給學生反饋空間,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而不是為了結束而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