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川+秦幗英
內(nèi)容摘要: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內(nèi)外交困的狀態(tài),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和樸素辯證法可以完善他們的人生觀,讓他們腳踏實地,身心健康地學習和工作。
關(guān)鍵詞:老子 當代大學生 人生觀
當代大學生從成長過程到現(xiàn)實處境都處于過度競爭和自我意識缺失的內(nèi)外交困的狀態(tài),再加上多年來和社會某種程度的脫節(jié),這使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在很多層面上都急需完善。在我教授國學經(jīng)典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老子的辯證法對完善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有積極意義,現(xiàn)分析如下。
一.虛心實腹,減輕過度競爭造成的精神困擾
在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過多地強調(diào)了當好學生。好學生的標準就是一刀切的學習成績好,將來考名牌大學,找有前途的工作。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就仿佛走在一座獨木橋上,對于自己也只有一種評價標準。除了少數(shù)最優(yōu)秀的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符合這種標準。這些學生只能消極地追隨自己難以企及的理想高度,內(nèi)心煎熬,進退兩難,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變得消極,甚至憤世嫉俗,眼中只能看到社會的種種不公,根本看不到積極的一面。
《老子》第三章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大學生心智已經(jīng)成熟,具備自我塑造的能力,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如果能遵循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的原則,正確分析因社會發(fā)展太快而滋生的過多的欲望,進行揚棄,甩掉不當欲望造成的巨大負擔,這樣才能腳踏實地,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學習老子辯證法,避免看待世界時絕對化的錯誤態(tài)度
當代大學生從小到大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所受的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過于理想化。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和中學不同,各種思潮紛至沓來,社會的丑惡面突然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尤其是將來進入社會,突然受到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的沖擊,部分學生本就建立在脆薄基礎(chǔ)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瞬間崩塌,甚至會瞬間走上與真善美截然相反的道路。
老子思想最受世人重視的就是辯證法。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東西。老子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后相隨,恒也。一切事物及其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對立的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的。不要抱著成見來看待這個世界,更不要固執(zhí)己見,當發(fā)現(xiàn)世界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就失望甚至悲觀。
要正確看待人性的自私面,老子第四十九章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要承認并包容普通人的正常范疇的私心。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能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讓心胸豁達起來,真正學會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建立宏大的視角,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敗得失
由于從小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長大,學生都很在意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能夠比別人強,有少數(shù)的學生甚至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不能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成敗得失。
老子第二十三章說: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證明,不論是地球,還是太陽,甚至整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生活中的種種紛爭更不存在永恒的意義,都只是一時的得失,不用過分介意。
老子第二十三章說: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對于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也不要過分計較,只有不居功,才有可能真正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
《老子》一書在國外受到很多學者的推崇,但在中國教育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我認為學習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于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有積極意義,應該在大學生中加以正面引導和推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2年度基礎(chǔ)教育課題“傳統(tǒng)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影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GSZ64 )
(作者單位:平?jīng)鲠t(yī)學高等??茖W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