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期,各省市紛紛出臺了關于高考英語改革的政策。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50分 向“一年兩考”過渡,2016年起高考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這一改革方案無疑觸動了英語多年來的重要地位;本文將結合英語高考改革,談談其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高考;英語;改革;教學
一、英語高考改革對中小學教學的影響
1.英語教育價值的重新認識英語是一種全球性語言,它具有很高程度的世界通用性。它的通用性不僅表現(xiàn)于語言交際,而且體現(xiàn)于計算機語言、科技術語和國際交通、日常生活之中。英語教育不僅培養(yǎng)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具有重大作用。在信息時代,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特別是英語,對人們獲取和處理信息有極大的便利,它對于擴展人們的視野、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改善思維方式、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交往合作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根據(jù)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構建新的英語教學方式。新的英語教學方式應注重以下幾點。
2.1建構完整而系統(tǒng)的英語素質教育目標體系根據(jù)新課標,可以借鑒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設立“情意目標”、“技能目標”、“認知目標”,并根據(jù)西方美學把語言學與美學作為統(tǒng)一的科學的觀點,增設“審美目標”,把以上各類英語基本素質教育內容歸并在這四類目標之下,隨著這四類教育目標的貫徹和教育目標基本功能即控制功能(控制教學內容)、引導功能(引導教與學)、激勵功能(激勵學生提出和實現(xiàn)新的目標)的發(fā)揮,以保障學生英語基本素質的全面提高,并隨著目標不斷內化為心理需要,使學生保持不竭的學習動力。
2.2突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前,我國的英語教育主要以傳授英語知識為教學重點,自20世紀80年代,英語教學的重點開始轉為培養(yǎng)語言能力;90年代開始,英語在教學內容上又增加了文化知識;如今,新課程改革又給英語教育增加了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等內容。而語言的理解問題一直是人類交際和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西方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語言絕不是簡單的表達工具,人不是只用語言做什么,而是人根本就是存在于語言之中,語言是人的主人,是人存在的家園。
2.3教師角色需要轉變在新的英語教學中,不但要求教師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內在結構,處理好各種關系,還必須改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和地位,現(xiàn)如今,教師應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圍繞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已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權威,而是師與生進行平等的對話。當然,教師雖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但教師并不是被動的,教師應以教的主體發(fā)揮主導作用,并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主體生成。
2.4教學中評價方式的轉變我認為可以堅持以下四個原則:(1)發(fā)展性原則(2)主體性原則(3)過程性原則(4)多元化原則。這些原則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幫助。新課改后,英語教學重點的轉移和內容的不斷擴充,不僅為我們今天的英語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
二、應對措施
1.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觀察學生群體以及學生個體的行為,了解和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參與,勤于實踐?,F(xiàn)代教育不再是階段性教育,而是終身教育,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能力。英語學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學生畢業(yè)后,在今后漫長的工作歲月里,還需不斷地提高英語水平,以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而學生具有了自學的能力,也就擁有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自學能力的強弱是衡量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大標志。
2.遵循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激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沖動
外語學習雖然是一個需要模仿強記、不斷重復練習的實踐過程,但其中不乏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事實上,從句子的生成、話語的理解,到謀篇布局和作文,都需要運用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外語學習的成功經驗表明,肯動腦子、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學習者比起那些單純記憶、機械重復、盲目照搬的人,其學習效率要高得多。因此,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性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實踐,對于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強化聽說能力的訓練,突出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讀寫輕聽說的傾向,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的聽、說能力比較薄弱,制約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因此,應該千方百計加大聽、說訓練的力度,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今后使用英語的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4.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僅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英語的廣闊天地,特別是對于年輕的中等師范學校的學生,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課外英語活動有利于激發(fā)興趣,增強學習的欲望,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三、總結
目前學生學習,往往都抱著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考試,拿到良好的學習成績,而學習成績,也成了大多數(shù)人衡量學習好壞的唯一目標。我國現(xiàn)今的考察模式,又僅僅只有考試這一項,英語學習,特別是中學英語的學習,本身就需要全方位的,考卷上出現(xiàn)的只是死板的語法單詞,如果僅僅只是一張考卷,連英語知識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試問,這冰山一角又怎能看出冰雪世界的全貌呢?所以,中學英語學科改革,首先要改革的,就是考察方式。從既定的試卷模式,轉變到全方位的知識考察,不但要考察英語的語法單詞,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英語運用的靈活性和英語知識面的廣與否。這才能基本上對一個人英語的好壞進行細致詳細的比較,得出的結論也才能更合理,更科學。高考改革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嘗試改革才能帶來教學方面、學習方面等一系列好的變化。我們要利用好改革,做出有效應對。
作者簡介:李燦(1988-),女,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