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彩英
新課標強調,要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此,不少教師有疑惑:課堂閱讀不是閱讀實踐嗎?把課堂閱讀與閱讀實踐完全等同起來,是對閱讀實踐的誤解。為此,我們需要引入另一個概念——生活閱讀。
生活閱讀是粗放閱讀,一般采取瀏覽、速讀等方式;課堂閱讀是精細閱讀,一般采用品味、揣摩、分析等方式。理論上,生活閱讀能力的提升,其基礎是精細閱讀;同時,生活閱讀獲得的大量積累又反作用于精細閱讀。可實際上,因為精細閱讀占用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而使他們無心無力于生活閱讀;這又促使教師更加重視精細閱讀,變本加厲地擠占生活閱讀的時間與精力,使學生只剩下精細閱讀這一個不規(guī)范的閱讀經歷。
之所以說精細閱讀不規(guī)范,是因為學生的閱讀實踐被架空?,F在,很多語文課上,學生幾乎沒有閱讀實踐。我們來看看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的片段。
師:誰來說說課文用了哪些事例來表現居里夫人的美麗?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禮堂,聽一聽居里夫人的報告內容。請劃出表達居里夫人美麗的句子,然后讀一讀。
師:請找出描寫會場的詞語,讀一讀,說說是什么意思?
師:請劃出描寫居里夫人工作條件艱苦的詞語,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感情。
師:居里夫人是怎樣工作的?請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她忘我工作的句子,體會其中的情感。
師:課文中有一段評價居里夫人的話,找出來,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感想?
……
片段中,教師不停地提出找、劃、讀、說的要求,這個過程哪有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呢?教師當然知道要找哪些詞,劃哪些句來解決哪些問題??墒?,學生知道嗎?他們是否都明白教師為什么要他們劃這個詞而不是那個詞,為什么劃這個句子而不是別的句子呢?我想,大部分學生是不知道的,因為教師沒有給他們這樣思考的時間,教師只要結果,不要“為什么”。這樣的閱讀教學,教學流程與速度全由教師掌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指令。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是猜測回答。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產生于哪里?這些學生都不明白,也不曾思考過。他們雖然參與了課堂,但更像一個旁觀者,糊里糊涂地跟隨著教師走完了一節(jié)課。如果說收獲,無非是記住了幾個結論而已。
我們一起回憶一下生活閱讀的情形:拿到報紙、書、雜志,或是上網閱讀時,我們總是快速地瀏覽,敏感地捕捉自己想獲取的信息,或是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評價或批注自己感動的內容等。除了特別喜愛的文章或書籍外,一般讀一遍就結束了。
生活閱讀需要快速瀏覽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快速抽象概括的能力、快速分析判斷的能力等。要形成這些能力,必須有一個練的過程。這個“練”字就是大量地進行生活閱讀,就是筆者所講的實踐。如果教師不給學生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整天讓他們聽自己的指令劃句圈詞、讀出感情,卻不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書,學生的“練”就失去了目的性,這樣的“練”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
從生活閱讀審視課堂閱讀,我們就會發(fā)現課堂閱讀教學太自閉、太浪費時間了。改變把幾篇課文挖深挖透的教學策略,讓課堂教學真正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服務,把騰出的時間用于生活閱讀。這樣,閱讀教學或許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