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摘要: 本文通過對《左傳》所記婚姻現(xiàn)象的分析,認(rèn)為春秋時期的婚姻具有形式多樣化和目的政治化的兩大特征。其中,娶、媵、烝、報現(xiàn)象的存在,反映了女性在男權(quán)社會里“從人者”的社會地位;而奔、擇、通現(xiàn)象的存在,則反映了人性本能對自由與愛情的追求。
關(guān)鍵詞: 《左傳》;婚姻;形式;目的
中圖分類號: H1092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1-0077-07
《左傳》作為我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歷史散文著作,以《春秋》記事為綱,用高超的敘事手法,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和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婚姻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也多有涉及。本文即力圖通過對《左傳》中有關(guān)婚姻現(xiàn)象之記載進(jìn)行研究,從而窺視春秋時期上層社會的婚姻特點。
一、婚姻形式多樣化
根據(jù)《左傳》的記載,春秋婚姻在形式上首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因為在禮制社會里,人們以“禮”為“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1]1457,故而“禮”成為價值評判的最終標(biāo)準(zhǔn)。而以“禮”的標(biāo)準(zhǔn),對于春秋時期的婚姻形式,我們可以作如下劃分:禮制所提倡的,稱之為“合禮婚制”;禮制不提倡也不禁止的,稱之為“不違禮婚俗”;禮制所禁止的,稱之為“違禮婚象”。
(一)合禮婚制
1.“同姓不婚”的“嫁娶”婚制
“嫁娶”是春秋時期占主導(dǎo)地位的婚姻形式,以男性言之,為“娶”,如“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1]30;以女性言之,為“嫁”,如“晉獻(xiàn)公筮嫁伯姬于秦”。[1]363男娶女嫁之事,統(tǒng)稱為“成昏”,如“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1]55這種由嫁娶而成婚的,被視為合禮婚姻,受到禮制的認(rèn)可,與今日之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護相類似?!蹲髠鳌酚浭拢贼敿o(jì)年為目,側(cè)重于魯國史事的記載,對于娶妻、嫁女之事自然也以魯國所記最詳,至于其他諸侯嫁娶之事,則奉行“凡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1]124的原則,致使我們所見之記載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我們就以魯國之嫁娶記錄來研究春秋時期的嫁娶婚制。據(jù)筆者統(tǒng)計,《左傳》(包含《春秋》)所記魯國諸侯娶女之事共計15例、嫁女之事共計14例,分別如表1、表2:表1《左傳》所記魯國娶女之事
由表一、表二可以看出,僅表一例14中之魯昭公娶于吳為“同姓而婚”,可見“同姓不婚”是春秋時人 “嫁娶”婚制最突出的特點。《禮記·大傳》曰:“(同姓)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2]430,即雖有“禮崩樂壞”之說,西周的“同姓不婚”,在春秋時期仍得以保留,故時下對“同姓而婚”皆以“非禮”視之,如《論語·述而》載陳司敗曰:“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3]再如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盵2]688這一原則對于諸侯而言,則表現(xiàn)為兩個異性諸侯國之間,往往形成了世代通婚的情況。故魯國宗人釁夏云:“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齊”[1]1723,即魯國先后與任姓薛國、子姓宋國、姜姓齊國世代通婚,其中又以魯、齊的姬、姜聯(lián)姻持續(xù)時間最長。這與表一所列舉情況相符,由表一可知,魯國先后有桓公、莊公、僖公、文公、宣公娶齊女;而齊國先后有昭公、靈公、景公、悼公娶魯女,雙方聯(lián)姻達(dá)百年之久。
2.“同姓為媵”的“媵”婚制
“媵”婚制,即陪嫁婚制,春秋時被視為嫁娶婚制的合禮補充?!蹲髠鳌罚ò洞呵铩罚@種婚姻形式的記載共有12例,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這種陪嫁婚制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為所嫁之女家族內(nèi)部遣女陪嫁。如例1中陳國戴媯為其姊厲媯陪嫁;例3中戎國小戎子為其姊大戎狐姬陪嫁;例4中驪戎國驪姬以其娣陪嫁;例5中齊國叔姜為其姊哀姜陪嫁;例6中秦國懷嬴為文嬴陪嫁;例7中莒國聲己為其姊戴己陪嫁;例9中魯國鬷聲姬為其姑顏懿姬陪嫁;例11中胡國齊歸為其姊敬歸陪嫁;例12中宋國子朝之女以其娣陪嫁等等。二為一國諸侯嫁女,其他諸侯國送女為陪嫁。如例2中姬姓之衛(wèi)國嫁女至陳國,同姓之魯國遣女陪嫁;例8中姬姓之魯國嫁女至宋國,同姓之衛(wèi)國、晉國和異性之齊國都遣女陪嫁;例10中姬姓之晉國嫁女至吳國,異性之齊國遣女陪嫁等等。
對比這兩種情況,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從數(shù)量觀之,家族內(nèi)部遣女陪嫁的現(xiàn)象,遠(yuǎn)較其他諸侯國來媵為盛;從地位觀之,家族內(nèi)部所媵之女的地位,遠(yuǎn)較其他諸侯國所媵之女為尊,這可從前者多有子見于記載與后者無子見于記載推之。此外,第一種情況中,“以娣從”明顯多于“以姪從”之例;第二種情況中,“同姓來媵”明顯多于“異性來媵”之例,而娣、姪者,與同姓諸侯國來媵之女,皆同姓,這在陪嫁者之間就出現(xiàn)了由姓氏之異同而衍生的涇渭兩端。由于宗法制社會里,人們以為“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4]337,所以重姓氏、重血統(tǒng)是毋需爭議的公理,故而有以同姓陪嫁為有禮,而異姓陪嫁為非禮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如針對魯國嫁伯姬一事,《左傳》成公八年曰:“衛(wèi)人來媵共姬,禮也。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1]840;成公九年曰:“晉人來媵,禮也”[1]844;而在成公十年對“齊人來媵”[1]847之事,則無“禮也”之傳,鮮明地表達(dá)了對異性來媵“非禮”的立場??梢?,所媵之女的身份總體上呈現(xiàn)出的娣多于姪,姪多于“同姓”,“同姓”多于異姓的趨勢,實質(zhì)上是從血緣出發(fā),姐妹較姑侄為近,姑侄較“同姓”為近,“同姓”較“異姓”為近的考慮,即是一種近親、旁親、遠(yuǎn)親與無親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故以“同姓為媵”為根本原則,反映的是一種“親上加親”的婚姻理念。
(二)不違禮婚俗
1.“子母”異輩的“烝、報”婚俗
《左傳》中關(guān)于“烝”、“報”婚姻形式的記載,共計6例,見于表4:
此處我們將烝婚、報婚歸之一起討論,在于兩種婚姻形式具有共通性。由表四可以看出,六例之中,五例皆為“子”與“母”的關(guān)系,僅一例為“叔”與“嫂”的關(guān)系,而古以“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如《禮記·大傳》就曰:“其夫?qū)俸醺傅勒?,妻皆母道也。其夫?qū)俸踝拥勒?,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2]429,故烝、報婚姻形式其指向都是屬“子”之晚輩與屬“母”之長輩的異輩結(jié)合。然而,既有共通性,為何又被分屬兩類不同的婚姻形式?我們從其身份可得其原委。在五例烝婚中,不管是庶母、嫡母,還是嫂,都同屬于一個宗室;而一例報婚中之叔母,則分屬同一家族的另一分支。可見,烝婚與報婚的區(qū)別在于“同宗”與“同族”的近遠(yuǎn)和親疏的劃分。
這與文獻(xiàn)記載關(guān)于“烝”、“報”之名在祭祖之禮的運用上,相互吻合。如《禮記·王制》曰:“天子諸侯宗廟之祭,……冬曰烝”[2]152;《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烝冬享先王”[5],可見“烝”還用作祭祀近祖之祭名。又據(jù)《國語·魯語上》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4]160—161,可見“報”還用作祭祀遠(yuǎn)祖之祭名。這與烝婚、報婚所呈現(xiàn)的親疏區(qū)分不謀而合,加之祭祖的上承之義與婚姻的下啟之義,可知烝婚、報婚這兩種婚姻形式的得名當(dāng)分別來源于烝祭、報祭這兩種祭祖之禮。
這種宗法區(qū)分還與烝婚、報婚中之女性及其所出之子女的命運相伴始終。被“烝”者可以被立為正妻,如例1中的夷姜。被“烝”者之子女,不僅被納于宗室,還可繼承大統(tǒng)或立為諸侯夫人,如例2中的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例3中的戴公、文公和宋桓夫人、許穆夫人。而被“報”之“陳媯,生子華、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使盜殺子臧于陳、宋之間”[1]674,這里所“報”之子女的命如草芥與所“烝”之子女的際遇,真是天差地別。而總體看來,這兩種婚姻形式,雖都沒有任何聘娶禮儀方面的記載,但都構(gòu)成了長期、公開、穩(wěn)定的婚姻關(guān)系,時人不以“禮也”加以肯定,也不以“非禮”加以否定,可見烝、報婚姻形式可視為一種長期同居關(guān)系下的事實婚姻,為禮制所容納,是一種婚俗?!跋募А敝?,就是很好的證明。夏姬在其夫連尹襄老死后,被其子黑要所“烝”,而在得到申公巫臣的許聘承諾后,便借口迎接襄老之尸離開楚國,回到鄭國與巫臣結(jié)為夫妻。夏姬在被“烝”之后,一方面仍可以襄老夫人的身份出國迎尸,另一方面,還可接受巫臣的許聘,可見“烝”婚并非制度化的婚姻關(guān)系。再從其數(shù)量之少來看,也可說明烝、報婚姻形式只能是一種不多見的婚俗。
2.父兄所允的“自擇”婚俗
“自擇”,是女子自己選擇夫婿的婚姻形式,既不違背禮制,也滿足了自由愛情的欲望,是春秋婚姻中最美好的代表?!蹲髠鳌穼Υ藘H有如下兩例記載:昭公元年: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chǎn)。子產(chǎn)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惟所欲,與。犯請于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子皙盛飾入,布幣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觀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婦婦,所謂順也?!边m子南氏。[1]1211—1212
定公五年:王將嫁季羋。季羋辭曰:“所以為女子,遠(yuǎn)丈夫也。鐘建負(fù)我矣。”以妻鐘建,以為樂尹。[1]1554在這兩例中徐吾犯之妹選擇了威武陽剛的子南,季羋選擇了國都危難時背負(fù)她的鐘建,而其婚姻關(guān)系得以締結(jié)的關(guān)鍵在于得到了家長的認(rèn)可,如徐吾犯之妹得其兄的允許、季羋得其父的允許,也因未違背“父兄之命”,故不算離經(jīng)叛道之舉。但又與傳統(tǒng)的“婚姻六禮”有所出入,故雖未遭“非禮”的評議,卻也不受到提倡,同樣只能作為一種少有的婚俗。
(三)違禮婚象
1.通
“通”是《左傳》對春秋時期貴族違禮婚姻現(xiàn)象的專稱,《左傳》明確記載為“通”者有17例,見于表5:續(xù)表
由表五可以看出,春秋以“通”視之者,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為雙方皆有家室者,如例1、3、11、12、13、15、16;二為單方有家室者,如余下之例?!蹲髠鳌份d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盵1]152可見,“通”是對婚外性行為的專稱,是一種違禮的婚姻現(xiàn)象,具有短期性和不穩(wěn)定性,從其結(jié)果來看,輕則危己害人,重則滅族亂國。故這種現(xiàn)象,雖是情欲殘缺的補充,卻得不到世俗的認(rèn)可,士大夫譏為“非禮”,下層民眾刺為“淫亂”,如齊人作《敝笱》以刺齊襄公通于文姜;陳人作《株林》以刺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姬等等。除去這種婚內(nèi)、婚外的主體區(qū)分,稱“通”者還具體從人情倫理和階級定位而定性:從人倫出發(fā),以親屬之間的性行為為“通”,如直系親屬間的例1中之兄妹,例4中之祖孫,例12中之翁媳;旁系親屬之間的例6中之叔父與侄媳,例16中之叔父與侄女。從階級出發(fā),以上下異級之間的性行為為“通”,如以下淫上之例2、3、7、8、9、13、17;以上淫下之例4、10、11、12、14,以此輿論聲討、后果警示的方式來保障人倫綱常和等級內(nèi)婚的正常運行。
2.奔
春秋時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統(tǒng)婚姻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然而私奔之風(fēng)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副男女自由戀愛的生動圖景?!蹲髠鳌酚洖椤氨肌闭撸灿袃衫?,如昭公十一年載:“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1]1324;再如昭公十九年載:“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盵1]1401這種私奔行為是對正統(tǒng)婚姻的叛離,是追求自由愛情的非理性表現(xiàn),豐富了我們對當(dāng)時婚俗風(fēng)情的認(rèn)識。
二、婚姻目的政治性
《禮記·經(jīng)解》曰:“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2]652,而“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婦夫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2]817,故婚禮之實質(zhì)在于保障君臣大義這一政治目標(biāo)的實現(xiàn)。
1.嫁娶婚制的政治性
嫁娶婚制為何要強調(diào)“同姓不婚”?《左傳》給出了兩種解釋:一是出于后嗣健康的考慮,如僖公二十三年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1]408;昭公元年曰:“內(nèi)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1]1220二是出于邦交友好的考慮,如文公二年曰:“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娶元妃,以奉粢盛”。[1]526前者主要是從近親通婚的生理危害出發(fā),但姬、姜二姓產(chǎn)生甚早,到春秋時期,諸侯國之同姓者在血緣上已相當(dāng)疏遠(yuǎn),同姓而婚也未必就是近親通婚。因為“同姓不婚”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異姓通婚”,這無疑有利于建立新的血緣認(rèn)同,并實現(xiàn)邦國利益。故后者解釋為優(yōu),即“同姓不婚”在于“合二姓之好”,故《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815而如此之婚禮大義,也使得嫁娶婚制注定充滿著政治意味。
這種政治性主要體現(xiàn)在:婚姻關(guān)系的締結(jié)與解除皆以家族勢力或邦國勢力為背景。如衛(wèi)大叔疾出奔宋之初,為立足于宋,與得勢之子朝聯(lián)姻,后子朝失勢而出于國,其女也旋即被出于室;同樣,衛(wèi)大叔疾尚在勢時,孔文子以其女妻之,待疾之弟“遺”得勢時,又以其女妻“遺”。[1]1665—1666再如春秋初,鄭莊公小霸,齊國為改善邦交,“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1]113故決定娶妻與休妻的根本因素在于政治目的,這更體現(xiàn)在為達(dá)政治目的,“同姓不婚”的原則也可拋棄,如晉國為服從晉楚爭霸的大局,嫁女與同為“姬姓”之吳國,以牽制楚國勢力的北擴;魯昭公失勢于國,為拉攏吳國做外援,而娶吳女以示好等等,可見婚姻不過是實現(xiàn)家族利益或邦國利益的政治手腕。
2.媵婚制的政治性
媵婚制為何要強調(diào)“同姓為媵”?筆者認(rèn)為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首先,“以姪娣從”之媵婚制而言,遇正妻無子等特殊情況,媵女之子可承繼大統(tǒng)。如表三例1中厲媯之子早死,其娣戴媯之子得立;例5中哀姜無子,其娣叔姜之子得立;例9中顏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之子得立;例11中敬歸之子子野過哀而卒后,其娣齊歸之子公子裯得立等等?!吧印?,即是實現(xiàn)實現(xiàn)政治利益的最好手段。此外,遇正妻早死等特殊情況,還可以媵女保持婚姻關(guān)系,如例7中之“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聲己辭”等等。故“以姪娣從”者,是婦家為防不測,以家族力量為后盾,以最大程度保障婦家在夫家的政治利益。故這種主嫁之女與陪嫁之女的利益攸關(guān),往往呈現(xiàn)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如晉獻(xiàn)公之“(驪姬)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受寵,晉獻(xiàn)公欲立奚齊而廢太子申生、并逐群公子,“唯二姬之子在絳”;又據(jù)《左傳》文公十二年載:“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且請絕叔姬而勿絕昏,公許之”[1]587,由“請勿絕昏”可知,常態(tài)下之“出妻”,包括出其陪嫁之女。
其次,從“同姓諸侯來媵”來看,其所媵之女無生子的記載,故他們的目的主要是以此增強同姓之間的血緣認(rèn)同,從而實現(xiàn)政治聯(lián)盟。我們從“魯嫁共姬”的事例來看,往媵者有同姓之衛(wèi)和晉,魯為周公之后,衛(wèi)為康叔之后,晉為叔虞之后,皆文武之胤,天然的血緣認(rèn)同,使他們更容易達(dá)成現(xiàn)實的共同利益。觀此時天下之局勢,知被中原視為蠻夷之楚國勢力正北上擴張,有意欲問鼎天下之野心,中原各國頓感危機,組成了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大聯(lián)盟與之對抗,如《春秋》成公七年就載:“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盵1]832宋、魯、衛(wèi)、晉皆在其間,故這次會盟之后的嫁娶與陪嫁之事,不過是作為鞏固這一聯(lián)盟的伎倆。
再次,從“異姓來媵”之事來看,齊國甘冒“非禮”的評議,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據(jù)《春秋》成公十年載:“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伐鄭”[1]847,齊人在“魯嫁共姬”之年不曾媵女,而在宋、魯、衛(wèi)、晉會盟之后來媵,可見此事是出于加強政治聯(lián)盟的需要。又據(jù)《左傳》襄公十九年載:“齊及晉平,盟于大隧”[1]1051,可見,“齊媵晉女”之時齊晉之間仍保持著聯(lián)盟關(guān)系,而格外的媵女也只是為了討好晉國這位中原盟主。另外,對比齊國兩例媵女之遲、速來看,也可知媵與不媵,與何時來媵,都是取決于政治利益。晉強魯弱,齊國重晉輕魯,故媵晉女速、媵魯女遲。
3.烝、報婚俗的政治性
烝、報婚俗,為何呈現(xiàn)出“子母”異輩的特征?筆者認(rèn)為,還是出于政治考慮,因為《左傳》所記載之烝、報,一方面是為“生子”而被“烝”,如晉獻(xiàn)公烝于齊姜,是因為所娶無子;衛(wèi)昭伯烝于宣姜,是因為惠公年少不能生子;另一方面是因“生子”而見于記載,可見烝、報婚存在之直接原因在于“求子”。而“求子”不過是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手段,如從“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之事來看,可知“執(zhí)寡嫂、妻后母”并非必須,其存在只是宣姜之父家齊國為培植在宣姜之夫家衛(wèi)國的親己勢力,昭伯與宣姜都不過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的工具??梢姏Q定這種婚俗存在的決定因素,在于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為了這種需要傳統(tǒng)婚俗就成了他們借題發(fā)揮的好去處。
小結(jié)
這種實質(zhì)上的政治婚姻,使得春秋時期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處于不自由與不自主的從屬地位。《左傳》載:“女子,從人者也”[1]279,便是時代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女性的身不由己,使得女性的感情與意愿被置之不顧。她們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在選定后的交往中,要聽從“媒妁之言”,《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對此多有反映,如“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奕缰??匪媒不得?!盵6]248—249這種婚姻原則的制定,基于父母對家族利益之憂,而非兒女幸福之慮,故時而有兩情相悅之男女,遇到父母亂點鴛鴦譜,也只能無奈地吶喊:“母也天只!不諒人只!”[6]115而“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7]130
至女子嫁前三月,還要“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猿蓩D順也”[2]819;出嫁當(dāng)日,還要“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7]128;既嫁,還要“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2]228可見,在整個婚姻過程中,“婦順”被視為人婦最根本的德行,這種單方面的順從,實質(zhì)上是父權(quán)制社會男尊女卑的體現(xiàn)。故而她們的命運不為自己所掌握,而被父國與夫國所控制,如“晉大子圉為質(zhì)于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zhí)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盵1]394這里懷贏因不敢危及“父國”的利益,而“不敢從”;又因不敢損害“夫國”的利益,而“不敢言”,鮮明地展現(xiàn)了一副處于進(jìn)退維谷之尷尬境地的婦女形象。
如果說這些以犧牲女性幸福來換取政治籌碼的婚姻是女性“從人者”地位活生生的體現(xiàn),那昭公十三年所載楚靈王死后,“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1]1347,則不能不說是女性悲劇性命運血淋淋的傾訴??傊?,《左傳》所記春秋時代盛行的家長制、政治性婚姻,有其時代的積極意義,這些不違禮的多樣婚姻形式構(gòu)成了同姓與異姓的整部家族史或邦交史。但是其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其禁錮婚姻自由,摧殘女性人格,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女性悲劇命運的先聲。然而美好愛情、自由婚姻作為不可壓抑的人性追求,為我們展現(xiàn)了春秋婚姻的全貌,并最終在現(xiàn)代社會成為了制度現(xiàn)實。
參考文獻(xiàn):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74.
[4] 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楊天宇周禮譯注[M].春官宗伯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6.
[6]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這種政治性主要體現(xiàn)在:婚姻關(guān)系的締結(jié)與解除皆以家族勢力或邦國勢力為背景。如衛(wèi)大叔疾出奔宋之初,為立足于宋,與得勢之子朝聯(lián)姻,后子朝失勢而出于國,其女也旋即被出于室;同樣,衛(wèi)大叔疾尚在勢時,孔文子以其女妻之,待疾之弟“遺”得勢時,又以其女妻“遺”。[1]1665—1666再如春秋初,鄭莊公小霸,齊國為改善邦交,“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1]113故決定娶妻與休妻的根本因素在于政治目的,這更體現(xiàn)在為達(dá)政治目的,“同姓不婚”的原則也可拋棄,如晉國為服從晉楚爭霸的大局,嫁女與同為“姬姓”之吳國,以牽制楚國勢力的北擴;魯昭公失勢于國,為拉攏吳國做外援,而娶吳女以示好等等,可見婚姻不過是實現(xiàn)家族利益或邦國利益的政治手腕。
2.媵婚制的政治性
媵婚制為何要強調(diào)“同姓為媵”?筆者認(rèn)為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首先,“以姪娣從”之媵婚制而言,遇正妻無子等特殊情況,媵女之子可承繼大統(tǒng)。如表三例1中厲媯之子早死,其娣戴媯之子得立;例5中哀姜無子,其娣叔姜之子得立;例9中顏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之子得立;例11中敬歸之子子野過哀而卒后,其娣齊歸之子公子裯得立等等。“生子”,即是實現(xiàn)實現(xiàn)政治利益的最好手段。此外,遇正妻早死等特殊情況,還可以媵女保持婚姻關(guān)系,如例7中之“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聲己辭”等等。故“以姪娣從”者,是婦家為防不測,以家族力量為后盾,以最大程度保障婦家在夫家的政治利益。故這種主嫁之女與陪嫁之女的利益攸關(guān),往往呈現(xiàn)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如晉獻(xiàn)公之“(驪姬)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受寵,晉獻(xiàn)公欲立奚齊而廢太子申生、并逐群公子,“唯二姬之子在絳”;又據(jù)《左傳》文公十二年載:“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且請絕叔姬而勿絕昏,公許之”[1]587,由“請勿絕昏”可知,常態(tài)下之“出妻”,包括出其陪嫁之女。
其次,從“同姓諸侯來媵”來看,其所媵之女無生子的記載,故他們的目的主要是以此增強同姓之間的血緣認(rèn)同,從而實現(xiàn)政治聯(lián)盟。我們從“魯嫁共姬”的事例來看,往媵者有同姓之衛(wèi)和晉,魯為周公之后,衛(wèi)為康叔之后,晉為叔虞之后,皆文武之胤,天然的血緣認(rèn)同,使他們更容易達(dá)成現(xiàn)實的共同利益。觀此時天下之局勢,知被中原視為蠻夷之楚國勢力正北上擴張,有意欲問鼎天下之野心,中原各國頓感危機,組成了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大聯(lián)盟與之對抗,如《春秋》成公七年就載:“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1]832宋、魯、衛(wèi)、晉皆在其間,故這次會盟之后的嫁娶與陪嫁之事,不過是作為鞏固這一聯(lián)盟的伎倆。
再次,從“異姓來媵”之事來看,齊國甘冒“非禮”的評議,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據(jù)《春秋》成公十年載:“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伐鄭”[1]847,齊人在“魯嫁共姬”之年不曾媵女,而在宋、魯、衛(wèi)、晉會盟之后來媵,可見此事是出于加強政治聯(lián)盟的需要。又據(jù)《左傳》襄公十九年載:“齊及晉平,盟于大隧”[1]1051,可見,“齊媵晉女”之時齊晉之間仍保持著聯(lián)盟關(guān)系,而格外的媵女也只是為了討好晉國這位中原盟主。另外,對比齊國兩例媵女之遲、速來看,也可知媵與不媵,與何時來媵,都是取決于政治利益。晉強魯弱,齊國重晉輕魯,故媵晉女速、媵魯女遲。
3.烝、報婚俗的政治性
烝、報婚俗,為何呈現(xiàn)出“子母”異輩的特征?筆者認(rèn)為,還是出于政治考慮,因為《左傳》所記載之烝、報,一方面是為“生子”而被“烝”,如晉獻(xiàn)公烝于齊姜,是因為所娶無子;衛(wèi)昭伯烝于宣姜,是因為惠公年少不能生子;另一方面是因“生子”而見于記載,可見烝、報婚存在之直接原因在于“求子”。而“求子”不過是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手段,如從“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之事來看,可知“執(zhí)寡嫂、妻后母”并非必須,其存在只是宣姜之父家齊國為培植在宣姜之夫家衛(wèi)國的親己勢力,昭伯與宣姜都不過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的工具??梢姏Q定這種婚俗存在的決定因素,在于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為了這種需要傳統(tǒng)婚俗就成了他們借題發(fā)揮的好去處。
小結(jié)
這種實質(zhì)上的政治婚姻,使得春秋時期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處于不自由與不自主的從屬地位。《左傳》載:“女子,從人者也”[1]279,便是時代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女性的身不由己,使得女性的感情與意愿被置之不顧。她們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在選定后的交往中,要聽從“媒妁之言”,《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對此多有反映,如“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盵6]248—249這種婚姻原則的制定,基于父母對家族利益之憂,而非兒女幸福之慮,故時而有兩情相悅之男女,遇到父母亂點鴛鴦譜,也只能無奈地吶喊:“母也天只!不諒人只!”[6]115而“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7]130
至女子嫁前三月,還要“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猿蓩D順也”[2]819;出嫁當(dāng)日,還要“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7]128;既嫁,還要“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2]228可見,在整個婚姻過程中,“婦順”被視為人婦最根本的德行,這種單方面的順從,實質(zhì)上是父權(quán)制社會男尊女卑的體現(xiàn)。故而她們的命運不為自己所掌握,而被父國與夫國所控制,如“晉大子圉為質(zhì)于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zhí)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盵1]394這里懷贏因不敢危及“父國”的利益,而“不敢從”;又因不敢損害“夫國”的利益,而“不敢言”,鮮明地展現(xiàn)了一副處于進(jìn)退維谷之尷尬境地的婦女形象。
如果說這些以犧牲女性幸福來換取政治籌碼的婚姻是女性“從人者”地位活生生的體現(xiàn),那昭公十三年所載楚靈王死后,“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1]1347,則不能不說是女性悲劇性命運血淋淋的傾訴。總之,《左傳》所記春秋時代盛行的家長制、政治性婚姻,有其時代的積極意義,這些不違禮的多樣婚姻形式構(gòu)成了同姓與異姓的整部家族史或邦交史。但是其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其禁錮婚姻自由,摧殘女性人格,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女性悲劇命運的先聲。然而美好愛情、自由婚姻作為不可壓抑的人性追求,為我們展現(xiàn)了春秋婚姻的全貌,并最終在現(xiàn)代社會成為了制度現(xiàn)實。
參考文獻(xiàn):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74.
[4] 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楊天宇周禮譯注[M].春官宗伯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6.
[6]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這種政治性主要體現(xiàn)在:婚姻關(guān)系的締結(jié)與解除皆以家族勢力或邦國勢力為背景。如衛(wèi)大叔疾出奔宋之初,為立足于宋,與得勢之子朝聯(lián)姻,后子朝失勢而出于國,其女也旋即被出于室;同樣,衛(wèi)大叔疾尚在勢時,孔文子以其女妻之,待疾之弟“遺”得勢時,又以其女妻“遺”。[1]1665—1666再如春秋初,鄭莊公小霸,齊國為改善邦交,“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1]113故決定娶妻與休妻的根本因素在于政治目的,這更體現(xiàn)在為達(dá)政治目的,“同姓不婚”的原則也可拋棄,如晉國為服從晉楚爭霸的大局,嫁女與同為“姬姓”之吳國,以牽制楚國勢力的北擴;魯昭公失勢于國,為拉攏吳國做外援,而娶吳女以示好等等,可見婚姻不過是實現(xiàn)家族利益或邦國利益的政治手腕。
2.媵婚制的政治性
媵婚制為何要強調(diào)“同姓為媵”?筆者認(rèn)為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首先,“以姪娣從”之媵婚制而言,遇正妻無子等特殊情況,媵女之子可承繼大統(tǒng)。如表三例1中厲媯之子早死,其娣戴媯之子得立;例5中哀姜無子,其娣叔姜之子得立;例9中顏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之子得立;例11中敬歸之子子野過哀而卒后,其娣齊歸之子公子裯得立等等?!吧印?,即是實現(xiàn)實現(xiàn)政治利益的最好手段。此外,遇正妻早死等特殊情況,還可以媵女保持婚姻關(guān)系,如例7中之“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聲己辭”等等。故“以姪娣從”者,是婦家為防不測,以家族力量為后盾,以最大程度保障婦家在夫家的政治利益。故這種主嫁之女與陪嫁之女的利益攸關(guān),往往呈現(xiàn)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如晉獻(xiàn)公之“(驪姬)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受寵,晉獻(xiàn)公欲立奚齊而廢太子申生、并逐群公子,“唯二姬之子在絳”;又據(jù)《左傳》文公十二年載:“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且請絕叔姬而勿絕昏,公許之”[1]587,由“請勿絕昏”可知,常態(tài)下之“出妻”,包括出其陪嫁之女。
其次,從“同姓諸侯來媵”來看,其所媵之女無生子的記載,故他們的目的主要是以此增強同姓之間的血緣認(rèn)同,從而實現(xiàn)政治聯(lián)盟。我們從“魯嫁共姬”的事例來看,往媵者有同姓之衛(wèi)和晉,魯為周公之后,衛(wèi)為康叔之后,晉為叔虞之后,皆文武之胤,天然的血緣認(rèn)同,使他們更容易達(dá)成現(xiàn)實的共同利益。觀此時天下之局勢,知被中原視為蠻夷之楚國勢力正北上擴張,有意欲問鼎天下之野心,中原各國頓感危機,組成了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大聯(lián)盟與之對抗,如《春秋》成公七年就載:“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1]832宋、魯、衛(wèi)、晉皆在其間,故這次會盟之后的嫁娶與陪嫁之事,不過是作為鞏固這一聯(lián)盟的伎倆。
再次,從“異姓來媵”之事來看,齊國甘冒“非禮”的評議,同樣是出于政治考慮。據(jù)《春秋》成公十年載:“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伐鄭”[1]847,齊人在“魯嫁共姬”之年不曾媵女,而在宋、魯、衛(wèi)、晉會盟之后來媵,可見此事是出于加強政治聯(lián)盟的需要。又據(jù)《左傳》襄公十九年載:“齊及晉平,盟于大隧”[1]1051,可見,“齊媵晉女”之時齊晉之間仍保持著聯(lián)盟關(guān)系,而格外的媵女也只是為了討好晉國這位中原盟主。另外,對比齊國兩例媵女之遲、速來看,也可知媵與不媵,與何時來媵,都是取決于政治利益。晉強魯弱,齊國重晉輕魯,故媵晉女速、媵魯女遲。
3.烝、報婚俗的政治性
烝、報婚俗,為何呈現(xiàn)出“子母”異輩的特征?筆者認(rèn)為,還是出于政治考慮,因為《左傳》所記載之烝、報,一方面是為“生子”而被“烝”,如晉獻(xiàn)公烝于齊姜,是因為所娶無子;衛(wèi)昭伯烝于宣姜,是因為惠公年少不能生子;另一方面是因“生子”而見于記載,可見烝、報婚存在之直接原因在于“求子”。而“求子”不過是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手段,如從“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之事來看,可知“執(zhí)寡嫂、妻后母”并非必須,其存在只是宣姜之父家齊國為培植在宣姜之夫家衛(wèi)國的親己勢力,昭伯與宣姜都不過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的工具。可見決定這種婚俗存在的決定因素,在于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為了這種需要傳統(tǒng)婚俗就成了他們借題發(fā)揮的好去處。
小結(jié)
這種實質(zhì)上的政治婚姻,使得春秋時期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處于不自由與不自主的從屬地位。《左傳》載:“女子,從人者也”[1]279,便是時代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女性的身不由己,使得女性的感情與意愿被置之不顧。她們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在選定后的交往中,要聽從“媒妁之言”,《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對此多有反映,如“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奕缰??匪媒不得?!盵6]248—249這種婚姻原則的制定,基于父母對家族利益之憂,而非兒女幸福之慮,故時而有兩情相悅之男女,遇到父母亂點鴛鴦譜,也只能無奈地吶喊:“母也天只!不諒人只!”[6]115而“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7]130
至女子嫁前三月,還要“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猿蓩D順也”[2]819;出嫁當(dāng)日,還要“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7]128;既嫁,還要“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2]228可見,在整個婚姻過程中,“婦順”被視為人婦最根本的德行,這種單方面的順從,實質(zhì)上是父權(quán)制社會男尊女卑的體現(xiàn)。故而她們的命運不為自己所掌握,而被父國與夫國所控制,如“晉大子圉為質(zhì)于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zhí)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盵1]394這里懷贏因不敢危及“父國”的利益,而“不敢從”;又因不敢損害“夫國”的利益,而“不敢言”,鮮明地展現(xiàn)了一副處于進(jìn)退維谷之尷尬境地的婦女形象。
如果說這些以犧牲女性幸福來換取政治籌碼的婚姻是女性“從人者”地位活生生的體現(xiàn),那昭公十三年所載楚靈王死后,“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1]1347,則不能不說是女性悲劇性命運血淋淋的傾訴。總之,《左傳》所記春秋時代盛行的家長制、政治性婚姻,有其時代的積極意義,這些不違禮的多樣婚姻形式構(gòu)成了同姓與異姓的整部家族史或邦交史。但是其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其禁錮婚姻自由,摧殘女性人格,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女性悲劇命運的先聲。然而美好愛情、自由婚姻作為不可壓抑的人性追求,為我們展現(xiàn)了春秋婚姻的全貌,并最終在現(xiàn)代社會成為了制度現(xiàn)實。
參考文獻(xiàn):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74.
[4] 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楊天宇周禮譯注[M].春官宗伯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6.
[6]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