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文化名城張掖走筆

    2014-04-29 00:00:00楊文遠
    絲綢之路 2014年7期

    歷史文化名城張掖輝煌的記憶

    2014年1月13日,《絲綢之路》雜志社赴張掖采風團一行數(shù)人,從蘭州出發(fā),途經(jīng)秦王川,橫穿烏鞘嶺隧道群,奔馳在河西走廊綿延空曠的高速公路上。車窗外雖是凜冽的寒風,但是,緣于歷史文化名城張掖濃厚的吸引力,我的心里卻感到絲絲暖意。那些久遠的歷史場景,那些輝煌的文化片段,已經(jīng)開始在我腦海里翻騰奔涌。

    遠在公元前121年,河西腹地的古甘州,戰(zhàn)鼓喧天,戰(zhàn)馬嘶鳴,烽火連天,狼煙滾滾。原來,這是漢武帝派遣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統(tǒng)率數(shù)萬大兵,越過焉支山,跨逾祁連山脈,橫穿數(shù)個匈奴王國,正與匈奴決戰(zhàn)于河西的千里疆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實在不能忍受前輩皇帝只能用一個個漢朝公主與匈奴和親的方式去換取北部邊疆的和平,他認為這樣的事情太屈辱。早已彪炳史冊的驃騎將軍,憑借他的神勇奇謀,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將一場場戰(zhàn)爭打得酣暢淋漓,從此驅(qū)匈奴于千里之外的西方。后來,匈奴的部分力量又與西方的野蠻勢力匯合,把一度與中華帝國并駕齊驅(qū)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古希臘文明自此中斷。試想,匈奴一旦入主中原,很可能會導致中華文明的消解。這是影響人類文明史的大事件,中心地點就發(fā)生在古甘州。漢武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興奮之余,也為地處軍事要塞之地的甘州,起了一個稍顯霸氣的名字——張掖,意因“張國臂腋,以通西域”。并且在河西相繼設置了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

    河西四郡的建立,意味著匈奴在河西的統(tǒng)治地位徹底結(jié)束,也奠定了西漢王朝同西域國家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基礎。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龐大的使團再度出使西城,就是從暢通無阻的河西走廊通過,所帶“牛羊數(shù)以萬計,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張騫再也無需擔心如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在河西一帶被匈奴所逮捕的情景。從此,一條迭經(jīng)數(shù)十代,歷時2000多年,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正式拉開序幕。

    絲綢之路貫通后,西歐、西域商隊絡繹不絕,交易活躍,張掖充當了中外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史書記載:“西域諸胡多至張掖交市?!鞭D(zhuǎn)眼間到了公元7世紀初,已經(jīng)是隋王朝統(tǒng)治時期,因為充滿活力的絲綢之路商貿(mào)交易,一時間,張掖成為東西方貿(mào)易中心。為此,隋王朝隨設張掖市。

    盡管歷史上的隋王朝一度海內(nèi)一統(tǒng),繁榮昌盛,但是因為暴虐和勞役,不久便退出歷史舞臺,值得一敘的是隋煬帝于張掖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極盡奢華炫耀的隋煬帝,并沒有輕車簡從,只見金戈鐵馬,車轔轔,馬嘯嘯,戰(zhàn)旗飄飄。一路上沿渭河,越隴山,繞過寶雞,經(jīng)青海樂都,穿越祁連山到達張掖。隋煬帝登張掖山丹焉支山,參禪天地,在張掖接受了西域二十七國國王使節(jié)的朝賀,并宴請二十七國使臣,召集二十七國使團在此舉行了轟動世界的中西交易會,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貿(mào)易洽談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張掖境內(nèi)的重大政治活動,史稱“萬國博覽會”?!叭f國博覽會”盛況空前,規(guī)模之大、規(guī)格之高、人數(shù)之多、耗資之巨,堪稱史無前例?!叭f國博覽會”的成功召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意義深遠,奠定了昔日張掖“改革開放”的龍頭地位,也彰顯了張掖在絲綢之路商貿(mào)文化交流中的獨特角色。張掖的知名度在當時甚至可比擬當下處于開放前沿的深圳。

    唐代以后,由于我國政治中心逐步東移,以及造船、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絲綢之路貿(mào)易往來雖然仍維持不斷,但其重要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海上運輸。到了元代,因為蒙古族的連年征戰(zhàn),中亞、西亞的經(jīng)濟、文化遭到極大破壞,絲綢之路從此走向衰落。緊接著便到了明朝,隨著張掖在明王朝軍事地位的加強,這座歷史上的絲路商貿(mào)城市,再次成為要塞之地和中國西北部的邊疆重鎮(zhèn)。加之軍墾等因素,張掖農(nóng)業(yè)借黑河、山丹河之水灌溉的便利,到明朝中后期獲得了很大發(fā)展。時任甘肅巡撫都御史陳棐詩云:

    金川傍張掖,弱水及仙提。

    風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

    自此,張掖頂著“塞上江南”、“金張掖”的桂冠,漸漸走進新時代的中國。

    古甘州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根據(jù)民樂東灰山遺址發(fā)掘出土的石器和農(nóng)作物推測,早在新石器時代,張掖的先民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有羌、戎、狄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于此,后來,先秦的西戎到秦時的月氏、匈奴、烏孫,再到以后的羌族、鮮卑族、氐族、拓跋氏、吐蕃、回鶻、突厥、慕容氏、黨項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回族、滿族等,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息、耕耘過。從公元前111年西漢設張掖郡算起,迄今也有2000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為張掖遺留下許多獨特而寶貴的遺跡和歷朝歷代地下地上的文物及史料,境內(nèi)各種文物和歷史遺跡極為豐富。1986年,張掖市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這次我們張掖之行即將參訪的大佛寺、馬蹄寺、文殊寺、駱駝城遺址、黑水國遺址、峽口古城等,就是張掖悠久歷史文化縮影的一個個符號。

    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時期,也被稱作西夏國寺,已有900多年歷史,與山西會館緊緊相連,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為西北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是歷史文化名城張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根據(jù)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記載,西夏時期有一個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忽聽附近有絲竹聲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這座坐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朝永樂九年(1411)敕賜為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又改稱為宏仁寺,后因寺內(nèi)有巨大臥佛像故名大佛寺。

    走近大佛寺正門入口,看到一副楹聯(lián),似覺禪意深遠: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大佛寺現(xiàn)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jīng)閣、土塔三處。

    大佛殿高33米,規(guī)模宏大。殿門兩側(cè)各鑲以6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側(cè)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側(cè)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大佛殿內(nèi)安放有國內(nèi)最大的木胎泥塑室內(nèi)臥佛,也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佛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長約4米,腳長5.2米。據(jù)說,大佛的一根中指就可以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納八個人并排而坐。當我們隨著導游凝神靜氣從臥佛頭部位置開始參觀時,導游告訴我們一個細節(jié),她說我們現(xiàn)在抬眼看佛祖眼睛是睜著的,目光溫和而慈祥;若從佛祖足部向前看,眼睛是閉著的;隨著參觀的腳步向前逐漸移動,便可以看見佛祖眼睛似乎慢慢睜開,一副似睡非睡的狀態(tài)。當我們由足部位置開始感受時,確如導游所講。我忽而又聯(lián)想到大佛寺門口的那副楹聯(lián)。

    藏經(jīng)閣珍藏有唐宋以來佛經(jīng)6411卷,其中明英宗皇帝頒賜佛經(jīng)5301卷,以金銀粉書寫的佛經(jīng)最為珍貴,堪稱國寶級文物。明英宗所賜《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jīng)》,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jīng)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大佛寺后30多米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nèi)罕見。

    歷史上的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王室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根據(jù)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忽必烈。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精美的塑像和宏偉的建筑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馬蹄寺

    馬蹄寺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超過1600年。馬蹄寺因為民間傳說中的天馬在此地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xiàn)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nèi),成為馬蹄寺鎮(zhèn)寺之寶。馬蹄寺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等七個石窟群和各寺寺院組成,石窟共計70余孔,是甘肅境內(nèi)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和永靖炳靈寺之外的最大石窟群。

    根據(jù)《甘肅府志》記載:“普光寺又名馬蹄寺,為晉之郭瑀隱處,石洞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郭瑀為東晉河西大學士,他最初的用心不過將此處作為自己隱居、講學之地,誰知追隨者甚眾,最后竟開鑿了70余孔石窟,使馬蹄寺成為蔚為壯觀的佛教圣地。

    馬蹄寺石窟有別于其他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guī)模龐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造型奇古,風韻獨具,為國內(nèi)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21孔洞窟,寶塔形排列,內(nèi)有佛殿,外有回廊,共開內(nèi)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宏大奇特。清康熙帝曾賜“青蓮筏”三字匾和馬鞍,乾隆皇帝所賜黃龍袍,至今保存完好,這次有幸得以參觀。

    馬蹄寺早期崇信漢傳佛教,隨著歷史的變遷,特別是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馬蹄寺逐漸演變?yōu)椴貍髋c漢傳佛教相結(jié)合的寺院,三世和五世達賴喇嘛也曾親臨馬蹄寺朝拜、參謁。令人痛惜的是,由于歷代王朝更替、軍閥割據(jù),無情的戰(zhàn)火四處綿延,馬蹄寺同樣未能幸免,原有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多毀于戰(zhàn)火之中,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等。馬蹄寺現(xiàn)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重新修復的。

    馬蹄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為明萬歷年間舊跡,實屬不幸中之大幸。

    抬眼仰望這些殿閣石窟,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襲,仍然巍峨屹立于百丈懸崖之上,令人不禁驚嘆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藝,也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即使是在這清冷的寒冬,依然能夠感受到馬蹄寺堪稱“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四絕的景致。

    文殊寺

    文殊寺同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據(jù)史書記載,文殊山石窟最早鑿于北朝,寺廟始建于貞觀時期,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分為前山和后山兩個區(qū)域。后經(jīng)五代、唐、宋(西夏)、元、明、清歷代開鑿、建筑、塑像、彩繪,在香火鼎盛時期,前山和后山建筑多達360余座,70余院,洞窟70多孔,建筑多在奇峰之上,壯麗玄妙。民間甚至有“先看文殊,后看敦煌”之說。

    文殊寺坐落于白云深處,集雄險奇秀于一體,聚幽雅清幽為一身,四周群峰競秀,修竹環(huán)繞。傳說文殊圣母授徒于此,并福蔭當?shù)囟妹?,庵、觀、寺、院處處香煙繚繞,香火盛極一時。

    駱駝城遺址

    當我們采風團一行驅(qū)車來到高臺縣城西南20多公里的沙灘,陪同的高臺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指著近前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說:“駱駝城遺址到了?!蔽业谝粋€從那破損的城墻口跨進駱駝城,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用黃土夯筑呈長方形的古城墻,從整體來看,整座城池又分外廊、宮城、皇城三層,外城的甕城、馬面、敵臺、角墩、城垣等輔助設施,看上去還基本完好。

    駱駝城遺址是漢唐時期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址之一,遺址周圍有城南墓群、城東墓群、大型夯土臺式墓群和五座窯遺址。全城結(jié)構(gòu)嚴密精巧,氣勢宏偉雄壯。根據(jù)史書記載,駱駝城在漢代名為表是縣,東漢時因為表是縣發(fā)生大地震,需要另選縣址重新建筑新城,后來重新建筑的新城就是現(xiàn)在的駱駝城遺址。

    站在角墩旁邊的城墻高處,凝望著這座曾經(jīng)的北涼古都,在清冷的微風中靜臥于荒漠堿蒿之中。我在想,它的每一道城墻缺口、每一堆凹凸遺址,也許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千年風雨的洗禮、戰(zhàn)火的雕鑿。

    古城內(nèi)不遠處還可以望見幾個懵懂孩童在寒風中玩著他們喜歡的游戲,偶爾聽見幾聲清脆的笑聲。當我和我的同伴舉起“長槍短炮”,在城墻上,在平處的泥土、砂石、衰草中騎上爬下不停地拍照時,孩子們偶爾會停下游戲望幾眼,也許他們還很迷惑,這座殘敗的古城,本是他們可以隨意嬉戲的地方,為何如此吸引這些遠方的客人久久流連駐足。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距張掖市區(qū)大約12公里,分為南、北兩城,民間也稱作甘州老城。早在4000多年以前,原始部落月氏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黑水國區(qū)域作為相對穩(wěn)定的居住區(qū)和部落首領的統(tǒng)治中心,雜以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和漁獵為生。當時,月氏人已經(jīng)能打造出各類精致的玉石器,以滿足不斷豐富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居住在黑水國的原始部落甚至從遙遠的中亞一帶運來了美麗的綠松石,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以供貴婦佩帶。因此,有專家說,月氏部落是玉石之路最早的使者之一。目前發(fā)現(xiàn)的黑水國史前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黑水國遺址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的甘州“歷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一體的河西“特色畫冊”,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寶地”之稱。陪同的張掖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黑水國古城遺址的南城和北城僅僅是黑水國遺址的冰山一角,黑水國的其他遺址在考古方面的價值遠遠高于南、北兩城。古城的大型漢代建筑遺址和古屯莊、古墓葬、古寺院、古渠道等眾多古遺址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據(jù)推算,在黑水國區(qū)域及周邊墓葬區(qū)的古墓葬不少于1萬座。

    黑水國得名的由來也極玄妙,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黑水國一帶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湖泊,隨著歲月的流逝,湖泊逐漸干涸而成為水草豐盛的平川,后來有個月氏遷徙到這里,駐守并屯田修城,建都立國,因傍依黑水,故得名黑水國。還有一種傳說是黑水國因“黑匈”而得名。強大的匈奴部落曾在此放牧生活,后來建立了國家,因為匈奴人皮膚長得黑,外族人將他們稱作“黑匈”、“黑奴”,于是人們把這個國家稱之為“黑水國”。

    由于黑水國遺址區(qū)域內(nèi)生活的人口不斷增長和生產(chǎn)活動的加劇,這里的生態(tài)植遭到嚴重破壞,土地沙化日益嚴重,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在距今約3900年以后,張掖最早的先民無可奈何地離開了黑水國,遷徙到沿祁連山一帶的寬闊草原上,這里第一次淪為綠洲中的大漠戈壁。經(jīng)歷了1000多年以后,黑水國又恢復了茂盛的植被,月氏民族第二次遷入了黑水國。相傳,西漢以前匈奴也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他們在黑水國西邊的昭武一帶確立了政治中心,國都就建在此地。

    落日照耀下的黑水國遺址,那些殘垣斷壁、瓷陶碎片、石磨殘塊,與其曾有過的宮墻高院、奢華侈靡、歌舞喧囂,已經(jīng)幻化成我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象。悠久歷史歲月所能掩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

    峽口古城

    山丹峽口古城是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1月17日上午,我們首先參觀了民樂東灰山遺址、山丹路易艾黎博物館,接著便直奔峽口古城。

    在疾馳的越野車上,陪同的山丹縣文廣新局趙謙璽先生對峽口古城作了如此介紹:古城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處在焉支山北麓,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段,因為峽谷曲徑幽深,城堡建于峽西出口處,故名峽口。峽口古城緊連漢明長城,雄踞于河西走廊要道,它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是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鑲嵌于萬里長城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行走在古城內(nèi)唯一的大街上,城垣破敗,烽燧殘損,敵樓角墩也早已失去昔日恢宏之氣勢,只有城中心那一尊最盛名的過街樓子,作為古城標志性建筑,雖經(jīng)風吹雨蝕而破爛腐朽,甚至連樓閣頂上那四只翹首高望的斗角也被烈日照曬得發(fā)白潰爛,但閣樓卻依然高高聳立在城池中央,以悲壯不屈的精神,默默地向世人昭示著自己的存在,同時也訴說著它千百年來的滄桑和變遷。

    為了能夠把整座古城看得更完整,我跟著趙謙璽先生爬上了峽谷深處一座小山丘,站在山丘上極目四望,峽口古城被山巒之間漢明長城裹挾著,古城內(nèi)外生活著的住戶也盡收眼底。此時,我忽然極想知道古城內(nèi)這些人家的淵源。趙先生說,峽口村現(xiàn)在雖然只生活著百十戶人家,但是姓氏有將近50個,單姓獨戶居多,他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兵役后代。峽口古城廓雖然早已消逝,但是,古時峽口街市繁華,商賈云集,硝坊、馬號、碾莊、茶鋪、酒坊應有盡有。即使現(xiàn)在,居住在城里的住戶仍然被稱作城里,居住在城外的叫城外,峽口古城在峽口人的心中依然完整無損。

    看著我有些吃驚的神情,趙先生繼續(xù)介紹,峽口古城的戰(zhàn)略樞紐地位,甚至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欲鑄生鐵城的傳說。遠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曾派陳子昂視察河西防務,陳子昂經(jīng)過實地勘察,加強了峽口的防守,并且留下了“峽口大漠南,橫絕界中國”的詩句。據(jù)傳,宋代時,名將狄青也曾鎮(zhèn)守過峽口一帶。

    緩緩走下山丘,信步于這條砂石衰草遍地的古道,趙先生為我道出了另外一劑猛料,他說在20世紀印刷的中國地圖上,從山丹到永昌之間僅有的一個小黑點,標注的便是“峽口”。18世紀40年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從新疆返京途經(jīng)山丹曾夜宿峽口古城。趙先生指著近前壕溝處一溜枯草,他說這條道其實是曾經(jīng)的古道,前面的土堡是接官廳,當年林則徐就是從這條老路經(jīng)過的。

    站在沙礫遍地、朔風凜冽的古道上,我腦海中仿佛浮現(xiàn)出林則徐從此地經(jīng)過時的身影?!捌埨麌疑酪裕艘虻湼1苴呏??”這是林則徐當年被充軍去伊犁途經(jīng)西安時留別家人的詩句,多年前讀到這兩句詩,我感受到的是一代名臣滿懷歷史與家國,那種雄闊和激越的豪情,但是今日想起卻平添了一些錐心刺骨的憂傷。民族英雄林則徐被史學家稱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來,在峽口古城也留有他不屈的腳印。

    我對峽口古城肅然起敬。

    东方市| 肇庆市| 禄丰县| 大竹县| 伊春市| 旌德县| 特克斯县| 岐山县| 南开区| 浦北县| 汝城县| 洛宁县| 庐江县| 霸州市| 吴桥县| 合川市| 勃利县| 景洪市| 上杭县| 马公市| 花莲市| 新泰市| 南丰县| 洮南市| 衡阳市| 益阳市| 秦皇岛市| 雷州市| 封丘县| 阿拉善左旗| 文登市| 开鲁县| 东乌| 农安县| 耿马| 邵阳县| 临海市| 秦安县| 梁平县| 邳州市|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