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給廣大民眾,為廣大民眾所認知、接受并指導其實踐的過程。文章從傳播機制角度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從傳播者、受眾、傳播訊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以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給廣大民眾,為廣大民眾所認知、接受并指導其實踐的過程。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重要橋梁,從傳播學視角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分為傳播者、受眾、傳播訊息、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維度,其中傳播者、受眾、傳播訊息和媒介決定了傳播效果。本文擬從傳播者、受眾、傳播訊息和媒介這幾個維度分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以探尋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效果的對策。
大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人才隊伍
從傳播機制看,傳播者是傳播過程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了傳播活動的存在與否以及傳播內容的數(shù)量、質量、流向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是指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宣傳、研究等的人才隊伍,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首要問題。
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其他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人才隊伍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主力軍,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事業(yè)中發(fā)揮了根本性作用。打造一支穩(wěn)定的、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第一要務。
政治素質過硬是首要要求。第一,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隊伍是理論與民眾之間的最重要中介,是民眾的榜樣和典范。他們自身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并且言傳與身教相統(tǒng)一,才可能感召民眾認可馬克思主義。第二,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扎實肯干的學習作風、工作作風。能夠真正深入到農村、工廠、社區(qū)等基層,并與基層民眾打成一片,愿意沉在基層單位、兢兢業(yè)業(yè)干好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作。
其他綜合素質也要過硬。第一,要具備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馬克思主義隊伍只有先對理論進行過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能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與精髓,能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可能正確地向他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二,能準確、靈活地將理論運用于現(xiàn)實并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最終是要幫助民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民眾也急切希望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眾化隊伍不但要掌握理論,而且能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第三,要有效掌握并運用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和理論。大眾化隊伍必須通曉科學的傳播機制、懂得客觀的教育規(guī)律、掌握民眾的真實心理等,能運用恰當?shù)膫鞑シ椒ê徒逃绞絺鞑ヱR克思主義。
通過建立、健全機制建設人才隊伍。當前中國正處于體制轉軌和創(chuàng)新時期,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從制度方面著手建設好大眾化人才隊伍,通過建立、健全人才隊伍建設長效機制而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構建人才隊伍的選撥和培養(yǎng)制度。各級政府要建立選撥和培養(yǎng)大眾化隊伍的相關法規(guī)制度,以制度來規(guī)范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有企業(yè)等選拔人才隊伍。當前一些單位對于大眾化工作存在著表面重視、實際懈怠的現(xiàn)象,正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必須通過制度硬性要求他們培養(yǎng)以中青年理論骨干為重點、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同時也要建立相關法規(guī)制度,規(guī)定農村、城市社區(qū)、民營企業(yè)等建立相關專業(yè)化隊伍和非專業(yè)化隊伍。并由政府牽頭整合各級人才隊伍資源,形成完善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隊伍體系。
建立人才隊伍的學習培訓制度。人才隊伍如果固步自封,必將落后于時代。他們必須不斷進行理論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進取,才能準確搭上時代脈搏。因此,要建立常態(tài)化的學習和培訓制度,規(guī)定各級單位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時間保證、經費來源、政策支撐等。
建立人才隊伍的激勵約束制度。首先建立資金投入制度,用硬性制度來保證資金的投入。還要通過制度規(guī)定資金的來源和用途,設立各個專項資金如人才培訓資金、實踐活動資金、成果獎勵資金等,并列為各級單位的預算。其次,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荚u要公正合理,同時區(qū)分層次、分別對待,保證考評質量和效果。實時進行階段性考評,并將考評結果作為獎懲、晉升級別、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jù)。再次,建立獎懲制度。對大眾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資金獎勵、政策鼓勵等,對不能達到要求的人員和組織則進行相應懲處。
充分了解民眾、尊重民眾并調動民眾的內在動力
從傳播機制來看,受眾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但并不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固定不變的,而是有較大的差異性和發(fā)展變化性的,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對馬克思主義傳播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認知。另外,受眾也是傳播過程中的主動者,會積極地尋求信息、選擇信息為己所用。廣大民眾是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主體,我們要充分重視并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主、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
了解廣大民眾的發(fā)展變化性。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民情也發(fā)生著深刻變化。民眾的思想、觀念、訴求等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生產力處于較低水平,民眾主要關心自己的生活水平、關注社會經濟問題,對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無暇顧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現(xiàn)代傳媒的廣泛應用,民眾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思想意識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關注文化精神生活、公共生活等,自我表達意識和參與公共事務愿望越來越強烈。例如,當前民眾對環(huán)境問題、廉政建設問題等十分關注,參政議政愿望越來越強烈,某些地方發(fā)生了因環(huán)境問題而引發(fā)的群體事件就是一個表現(xiàn)。馬克思主義工作者不能回避民眾的這種變化,而要高度關注民情民意的變化,了解民眾不斷變化的關切和需求,并及時應對,運用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回應民眾。
尊重廣大民眾的差異性。當前中國社會群體日益多樣化,可以分為多個社會階層、職業(yè)群體、地域群體等。不同群體的生活背景、文化傳統(tǒng)、知識水平等也有很大不同,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存在著巨大差異性。因此,要通過調查研究以深入了解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群體所關注的不同現(xiàn)實問題入手引入理論,有針對性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對于不同層次受眾的不同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使用深淺不同的理論內容、宣傳方式等。例如,對于工人和農民,就不能采用艱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像鄧小平所指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shù)搞專業(yè)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辦不到?!雹僖獜墓と撕娃r民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黨的方針政策,讓他們從生活實際中意識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確實讓他們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得到了實惠,從而使他們內心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而黨員干部作為領導集團和示范群體,要展開理論學習的熱潮,進行深度的理論學習與探討。
調動廣大民眾的內在動力。民眾并不是被動的理論接收者,而是主動的主體,他們會根據(jù)自身的認識、需求、感受等進行積極的參與和選擇。只有尊重民眾獨立的人格,并激發(fā)他們的自覺性,大眾化工作才能提升效果。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單一的、填鴨式的灌輸方式,要關注民眾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雙向互動,尤其要引導民眾主動學習并實際踐行馬克思主義。為此,我們要了解民眾的需求、尊重民眾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客觀的教育規(guī)律,按照民眾的不同思想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特點等有針對性地傳播馬克思主義。例如,多講述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理論問題,多引用貼近群眾生活的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理論,多使用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從而讓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甘愿接受、心服口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高度重視民眾感受,關注民眾反饋,并依據(jù)民眾的感受和反饋來調整大眾化的內容和方式。
突出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從傳播機制來看,傳播訊息就是傳播的內容。傳播媒介是信息傳播的工具和載體,決定了傳播的速度、效率、范圍等以及傳播的內容、傾向性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傳播的訊息就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媒介則包括了書籍、報紙、電視、廣播、電話、計算機及網絡等。要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從內容與方式兩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并充分發(fā)揚各種現(xiàn)代媒介的效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雹诋敶袊鸟R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內容與方式方面必須要突出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也就是要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實踐、本民族的具體情況及其所處時代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突出實踐特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要突出實踐特色。理論來源于實踐,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理論才真正具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應實時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新問題,其內容應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在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的。江澤民指出:“理論就是對實踐的總結。一切科學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自己。”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把理論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牢固結合,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及時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關注民生問題,直面并解決現(xiàn)實問題。例如當前的教育、勞動就業(yè)、就醫(yī)、社會保障、住房、物價等民生問題是老百姓關注的問題,社會公平正義、黨風廉政建設等現(xiàn)實問題則是社會熱議問題,當代馬克思主義就是要既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又運用當代思維與全新視野解決這些問題,從解決這些國計民生問題著手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另外,當代馬克思主義還應大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在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理論,通過實踐豐富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式要突出實踐特色。理論指導實踐,只有接受了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引導民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實踐,以此從事生產生活并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這是向民眾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有效方式。另外,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采用實地考察、實地學習等實踐方式讓民眾了解理論,由此民眾對馬克思主義才會有更切身的體會與理解。
突出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要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化的理論才能獲得本民族群眾的認可,脫離了民族實際的理論則會被本民族群眾所拋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但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并且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了中國具體實際,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理論。毛澤東曾經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shù)亟y(tǒng)一起來,就是說,和民眾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雹墚敶R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就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民族使命為基點,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歷史、現(xiàn)實國情等相結合,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理論。還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收養(yǎng)分,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結合起來,形成適應于中華民族風俗習慣、認知心理、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要突出民族特色。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學習和吸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方式,恰當運用中國的民族風格、語言形式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例如可以靈活運用各種地方戲劇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信仰、語言、風俗習慣等均有不同,馬克思主義在傳播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各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形式,使其更容易為不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少數(shù)民族歌曲中適當融入當代馬克思主義內容,就是一種好方式。
突出時代特色。在內容方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突出時代特色。馬克思主義必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當代馬克思主義要解決時代課題,體現(xiàn)時代精神,形成具有強烈時代性的新理論。一方面,時代不同,世情、國情、黨情等不同,大眾化工作必須與當前現(xiàn)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進程協(xié)調一致,對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進行科學判斷與解析。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不斷出現(xiàn)新情況與新問題,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解決中國的熱點問題。另一方面,時代不同、民情不同,民眾的利益需求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當代馬克思主義還必須始終與時代一致,代表不同時期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并解決其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在方法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突出時代性,采用具有時代特征的傳播方式。不但要繼續(xù)利用書籍、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紙質媒體作為發(fā)布信息的權威和保存文化的工具,還應當把現(xiàn)代化傳媒對馬克思主義的快速、高效傳播作用發(fā)揮出來。例如電視、廣播以及新興的互聯(lián)網、手機通訊等已成為傳達信息的重要載體,不但具有強大的傳播能力,并且最為民眾所喜愛。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群眾所理解、所接受?!雹莓敶R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應及時緊扣民眾所喜聞樂見的現(xiàn)代化媒體,尤其是互聯(lián)網這種傳播信息量大、速度快、互動性強的傳播方式,是青年一代最為歡迎的文化載體,要充分挖掘互聯(lián)網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的優(yōu)勢和特點,例如開展網上黨校、網絡課堂等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
(作者為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社科部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和現(xiàn)實啟示”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其資助,項目編號:12JD710075)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頁。
②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③江澤民:“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報》,1998年2月19日。
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頁。
⑤習近平:“關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學習時報》,2010年9月19日。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