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培養(yǎng)幾個尖子生,而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成長的環(huán)境?!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融合的過程,語文閱讀活動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應鼓勵學生深入文本,用心靈去體驗和感受,發(fā)揮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這樣才能把文本當成一束花,一首詩,或一幅畫,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興趣導入情境積累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30-01
閱讀理解題在近幾年中考中始終是分值較高的題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閱讀理解更加強調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面,內容涉及了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經濟以及科普、新聞、廣告、網絡等。學生在擴大閱讀面的同時,必須掌握閱讀技巧,培養(yǎng)學會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以及體會閱讀的快樂。
一 講究導入藝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贝罅康慕虒W實踐表明,只要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學生就會發(fā)揮內心的原動力,自主去學習。要想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首先要使學生對閱讀有興趣,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講究導入閱讀的藝術,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我想讀下去,我愿意讀下去的欲望。如在教學《王幾何》中,我是這樣導入的:有一次,一位姓吳的歷史老師跟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來考考他。當一位學生問他“明朝是什么時候建立的”時,吳老師答道:“就你這問題,算了吧!”隨后,一部分學生納悶不已,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為吳老師鼓掌。原來,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而“算了吧”正是368諧音,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吳老師用諧音回答了問題。很多時候,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
二 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開放問題,激發(fā)閱讀思考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對文本的觀點進行認同、共鳴或質疑、批判等評價。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提倡學生多角度地、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而富有發(fā)展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個性思考。如當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春》時,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我問學生你們看到在作者筆下的春天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文中共描繪了幾幅春天的圖畫?你最喜歡哪幅圖畫?喜歡的理由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迎春圖,因為迎春圖描繪了春天里人們的活動,進一步表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這一切讓我體會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正處在人生的春天,我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應該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好好學習,勤奮進取,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蔽覍@位同學的理解及時給予了鼓勵。我鼓勵學生拿起畫筆,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春天的畫。這樣的閱讀教學上得輕松愉快,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暢所欲言不受約來,自由發(fā)揮,怎么理解就怎么畫,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從而激發(fā)其閱讀的熱情。
三 注重積累,掌握閱讀技巧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些都說明了閱讀積累的重要性。當然,閱讀的積累不僅僅是體現在數量上,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突破。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說:“語文課有一項特定的,無可推托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遍_展閱讀訓練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1)突出朗讀、默讀、精讀、瀏覽、略讀的訓練。(2)圍繞“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進行綜合訓練。(3)掌握閱讀規(guī)律和方法提升的訓練。三種訓練各有側重,彼此關聯,因文而異,有時一篇課文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閱讀指導中,我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緊接著,細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多角度、多側面感受作品的美,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火、“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種顏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組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了讀者,使讀者獲得了美的熏陶。這些語句短小,適合表現童話內容,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四 多閱讀,有利于寫作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和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边@句話指出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閱讀積累較少的學生,其寫作能力多半也不會突出。如在寫景作文的指導時,學生可以參考老舍筆下的大興安嶺的山勢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綿延起伏,溫柔可親。他寫林海,工于調色,在他的調色板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宛如一位技巧精湛的丹青高手,他的“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又如在《桂林山水》中,作者從桂林山水的“奇”想象出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使景物內容更加豐富,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閱讀訓練時,應與寫作指導有機地聯系起來,讓閱讀為寫作導航,為寫作積蓄能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教師只有不斷地總結經驗,持之以恒,閱讀教學才會乘長風,破萬里浪,直掛云帆濟滄海!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