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對美的標準問題作一些探索,主要對美的概念,美的客觀標準和美的主觀標準以及美的標準的特征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討。
關鍵詞:美 美的標準 客觀標準 主觀標準 美的標準的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109-02
在探討美的標準問題以前,我們認為,首先要弄清美是一個什么概念。美的標準問題與美的概念問題息息相關,可以說美的定義不明確,美的標準也就無從樹立。
毫無疑問,美是一個詞,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對某客觀事物感覺很好,所謂“羊大為美”。這通常包括對客觀對象理性中的認可——羊首先可以吃,不是吃錯了。其次是道德上的善意,吃了羊肉補充營養(yǎng),有好處。最后,就是感覺里的愉快,所謂好吃,滿足口腹之欲,味道不錯。這是一個意思。
另外,美不美在于有人這個主體。如果沒有人要吃羊,就無所謂羊大為美,羊小為丑之類。因此人這個審美主體的情況、欲求,對于客觀事物如何感知也非常重要,美不能離開人這一主體。所以美一方面是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它能夠滿足人的某種知性的、倫理的或者感官的欲求;另一方面取決于人這個主體有什么樣的欲求,甚至人這個主體當時處于什么樣的身心狀態(tài);只有兩方面互相符合才美。推而廣之,首先事物的審美屬性是來源于此客觀事物是自然的產物或社會的產品,由于這產物來自于一定條件下的自然和社會的狀況,所以呈現出各種各樣的供人感知、認識和使用方面的屬性。而人這個主體一般受種族、時代和環(huán)境所制約,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審美觀,又由于個體的各個時間、地點、事件的不同,表現出各種具體的審美態(tài)度和美感要求。簡截地說,美同時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以及具體性。就是說,美在于當時的主客觀相符合,在于主體與客體理性的統(tǒng)一,道德的善意,感覺的愉悅,行為的合拍。
所以我們以為,美的標準應該是二重的,既要具備客觀的對象屬性,又要符合主觀的主體欲求。只有在客觀事物具有審美價值,同時又符合主體的美感要求的時候,才是美的事物,或者人才感覺到事物的美。也就是認為美是主客觀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一種意識反映。美是對這種互相存在和互相作用的滿足和愉悅的一種形容。美本身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名詞。就是說,美是一定時間、場合的主客體理性的某種統(tǒng)一、感覺的某種愉悅、行為的某種合拍、人事物的某種和諧與快樂。所以我們試圖以這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歸納出事物或現象之美的一些客觀屬性和人之審美的一些主觀條件,樹立一些有關審美需要的人的主觀方面和事物的客觀方面的種種標準,用來衡量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各種現象和成果,滿足不斷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文明的進步。
1 美的雙重標注
既然美的標準是二重的,既要具備客觀的對象的美的屬性,又要符合主觀的主體的美的欲求;那么我們不得不提出客體的美的對象標準與主體的美的主觀標準。
1.1 先說美的客體標準
所有事物都具有被審美的可能性,但不是都具有美的客觀屬性而成為審美對象。事物具備審美對象條件,一般是指在自然景物、社會產品或藝術作品幾個方面具有美的客觀屬性,主要應該是藝術作品,稱為審美客體。事物具有美的屬性、成為審美對象的一般條件。
真實性。事物事實存在,而且可以被人感知和認識,這是事物成為審美客體的先決條件。不能想象,沒有真實事物的存在,會有其中的審美客體的存在。失去感知和認識,無所謂審美。所以真實性是事物成為審美對象的基本前提。
功利性。事物的存在不僅可以被感知或認識,而且或多或少,或遲或早對人有利或有用,這才有可能成為審美對象。這種功利性,有些是表面的,也有些是潛伏的,有些是全部的,有些是個別的。事物如果對人無用甚至有害,也不能成為審美對象。
愉悅感。有些事物雖然真實存在,而且也的確有利或有用,但其中有些能夠成為審美對象,有些卻不能。這是由于這些事物雖然真實可感而且可能有利或有用,但不能喚起人的愉悅感。事物只有給人造成不僅僅感官愉悅,而且造成精神上的愉悅,才能成為審美對象。
審美對象的具體條件,主要應該通過事物的內容、形式和過程來分析。
(1)內容——思想、感情、意味。思想真實、善意、明確,感情真摯、強烈、動人,意味悠遠、豐厚、深長,等等。
(2)形式——結構、性能、外觀。結構完整、新穎,精巧,性能可靠、靈敏、強大,外觀合適、光潔、可愛,等等。
(3)過程——起始、高潮、結束。起始安靜、平穩(wěn)、順利,高潮熱烈、集中、全面,結束概括、合理、深刻,等等。
1.2 再說美的主觀標準
所有人都有成為審美主體可能性,但不是都具有美的主觀條件而成為審美主體,具備審美主體條件或曰美的主觀標準,是指一些人具有相當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才能被稱為審美主體。主體的審美意識:欲求、觀點、趣味。主體的審美過程:感知、想象、理解、愉悅。
審美主體的具體條件,或曰美的主觀標準,主要應該通過人的欲求和有關的觀點、能力及趣味來分析。
(1)人的欲求。社會要求,比如感情的需要,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事業(yè)的需要,就是對成功的追求;是社會的公認,就是一定的地位和名譽等等;然后是與此有關的一系列觀點和為人做事的習慣和趣味。自然欲望,比如衣著,保暖、遮蔽和打扮要求;飲食,吃喝拉撒要求;居住要求,一定的作息的地方。行止要求,言語、行為和活動等等。人的各種物質精神要求,然后是以及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愿望、作為和努力是審美的社會基礎,也是審美主體的自然條件。
(2)思想觀點。人的思想觀點是能否成為審美主體的首要因素。只有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心理素質的人才能成為審美主體,這種思想觀點反映著物質存在、心理狀態(tài)和活動過程,或許是系統(tǒng)的,或許是零碎的,或許是明確的,或許是模糊的;但都是顯示著人自身的愿望,以及人的對事物的訴求。這對人能否成為以及成為什么樣的審美主體,具有決定性意義。
(3)感覺能力。人的感知認識能力也是能否成為審美主體的重要條件。人的感知認識決定著人是否能感覺認識多少以及什么程度的具有美的屬性的事物。知道懂得越多,感覺能力越強。知道懂得越少,感覺能力越弱。而事實上通常不缺少美,而是往往缺少感覺??梢姼兄芰τ诎l(fā)現和認識、評價審美對象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4)精神趣味。人的精神趣味對于能否成為審美主體,成為什么樣的審美主體,也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這意味著愛什么事物,愛什么風格的審美對象。時代性,區(qū)域性,個別性、差異性的顯現。審美對象是多種多樣的,而審美趣味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無限多樣的審美客體,需要無限多樣的審美主體,而無限多樣的美的屬性,需要無限多樣的審美追求。
主體的審美過程實質上也是人認識事物的過程,但是這種認識不是感知、思考、理解、結論的抽象道路,而是一種形象而具體的過程;是審美主體如何接納審美對象的經過,即通常所說的美的欣賞和美的顯現。具體地說來,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階段:感知階段、想象階段、理解階段和愉悅階段。首先是感知發(fā)現,不但發(fā)現事物的存在,而且感覺到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屬性,即內容可能的美,形式可能的美或者過程可能的美,而且這種事物是一些真實可靠的客觀存在。這是審美的第一個階段。其次想象生成,就是不但感知了這種事物,而且在形象的觀念,即頭腦的想象中形成了該事物的本質和特征,即對該事物有了一個形象的把握,可以在頭腦中進行不斷的考量和挑剔、總括。這是審美的第二個階段。第三,理解領會。在感知想象的基礎上領悟到了該事物所蘊含的美的屬性,并且歸納出事物的美的原因和狀況,就是懂得和理解了對象的美。最后,對象的美或者說事物的美的屬性和對其的比較正確的感知、理解和運用,引起了感官的愉悅和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所以,美的欣賞和美的顯現必須通過主客體雙方創(chuàng)造條件來共同完成,缺失了其中一方,審美就不可能實現。同時作為主體的人必須具備審美主體的一般條件和具體條件,而作為客體的事物必須具有審美客體的一般屬性和具體性質,即主客體雙方都比較具備各自的審美條件和美的屬性,并且在一定的時間和場合通過主體對客體形象認識和把握,從感知、想象到理解,達到一定程度的身心愉悅,這樣才可能實現美的欣賞、美的顯現。這就是美的過程和審美享受。
2 美的標準特征
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用某種規(guī)則或者尺度去評價和衡量事物和現象,這種用來評價和衡量事物和現象的規(guī)則或者尺度就是美的標準。美的標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2.1 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性是此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語言、經濟條件、歷史文化傳統(tǒng)、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藝術風格、社會風氣等等多種因素構成的。而地域性是任何民族都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地方或區(qū)域共同生活,形成不同的相對集中的各個環(huán)境。所以各個民族和各個地域形成不同的評價和衡量事物和現象的規(guī)則或者尺度,即不同的美的標準。
2.2 社會性和時代性
社會性就是一些美的標準經常表現為人類或群體共同的社會潮流或者社會風尚,社會趣味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時代性就是這種社會潮流或者社會風尚、社會趣味存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上,具有時間性。就是說,各個社會和時代都有不同的評價和衡量事物和現象的規(guī)則或者尺度,即不同的美的標準。
2.3 個別性和具體性
欣賞美,評價美是通過個體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不可避免地有個人的主觀性和感情色彩,而這種感受又是在一定的具體事物和具體時間場合發(fā)生的,因此美的標準又具有個別性和具體性。而且,個體又由于年齡、生活環(huán)境、文化素養(yǎng)、愛好習慣、性格脾氣等等而千差萬別,同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對象和活動方式,因此美的標準,即評價和衡量事物和現象的規(guī)則或者尺度,既有民族、區(qū)域或者社會、時代以及社會潮流、社會風尚的種種共性,又有無限多樣的不同的個別性和具體性。因而審美觀也有正確和錯誤、健康和病態(tài)之分。美育就是為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yǎng)、審美趣味,審美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情感教育或者感覺教育,是美學的實踐活動。
我們所說的美,就是各種事物現象因為具有一些客觀屬性,從而被人這一主體經常使用、不斷認可、普遍贊賞的情況。那么,通常的美的分類及其標準怎樣確定呢?美的分類多種多樣,按照人類活動的領域,我們這里姑且把美分成社會美、自然美、生活美、科學美、藝術美和游戲美等等。然而這些具體門類事物現象的美,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標準以外,還有其各自的主要條件。
社會美的標準,即社會事物現象的美的屬性,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條件,還必須強化功利性要求。要求客體具備善良的條件,即事物具有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因素?;蛘哂欣谌藗兊奈镔|需要,或者有利于人們的精神需求。就是有利于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愛情、事業(yè)和名譽等等方面的追求。
生活美的標準,即自然事物現象的美的屬性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條件,還必須強化功利性要求。要求客體具備實用的條件,即事物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有用。即對人們的物質需要或精神需求有相當的價值。就是對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愛情、事業(yè)和名譽等等方面的追求有一定的用途。
自然美的標準,即自然事物現象的美的屬性,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條件,還必須強化真實性要求。要求客體具備事實的條件,即必須是確實存在的物質,確實發(fā)生過的事件,確實產生的各種關系。就是真實的人事物和時間、地點、場景和過程等等。
科學美的標準,即自然事物現象的美的屬性,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條件,還必須強化真實性要求。主要要求客體具備正確的條件,即依據是可靠的,推理是合乎邏輯的,體系是嚴謹的,原理和規(guī)律是經得起實驗和實踐的不斷檢驗的。
藝術美的標準,即自然事物現象的美的屬性除了首先必須具有真實性、功利性和愉悅感這三大基本條件,還必須強化愉悅感要求。要求客體具備欣賞的條件,即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賞心悅目,對人的感官乃至心靈有益,成為人們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食糧。
總之,美在于主客觀相符,在于理性的統(tǒng)一、倫理的協(xié)調、感覺的愉悅、行為的合拍,在于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某種和諧與歡樂,在于自然的合理,社會的進步,世界的完善。這是審美的體會或結果。在客觀事物具有一些屬性并且符合乃至滿足人這一主體的一些需求以后,從感覺到知性到理性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滿足,引起相當程度的愉悅;主要是物質的適度供給、精神的妥帖補充,或者是行為的認同、環(huán)境的舒適之類,使人這一主體的產生安全感、成就感甚至甜蜜感等等,在一定時間和場合達到人生的圓滿,這叫做美。這些有關的事物叫做美的事物,這種有關心境叫做美的感覺,這種有關探討叫做美的理論,這種有關作為叫做美的實踐。
參考文獻
[1]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美學向導[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M.李普曼.當代美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4]朱狄.當代西方美學[M].人民出版社,1984.
[5]馮黎明.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主潮[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