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理論知識是衡量高師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之一,文章通過調查分析了高師生的教育理論知識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原因分析,就如何提升高師生教育理論知識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實踐 高師生 教育理論知識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102-01
我國的高師教育從來不缺乏教育理論知識,不管是專業(yè)知識,還是文化素養(yǎng)類知識都得到了保證,但作為一個“準教師”的培養(yǎng),僅僅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加入個人的經驗體會,這就需要我們的師范院校搭建一個可供觀摩、實習或其他形式的平臺,讓我們的高師生在實踐中得以領悟與體會,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識結構與經驗。
1 高師生教育理論知識現(xiàn)狀調查
本研究調查了高師生對“實踐性知識”概念的了解現(xiàn)狀,由于五年制師范基本上都是第四年開設“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課程”,三年級均屬于普師(文理不分科),四年級才在普師的基礎上進行文理分科。
關于“高師生三四年級學生對實踐性知識概念的認識”的調查顯示:經過近一年的“小數(shù)教”的學習,高師生對“實踐性知識”的認識,由原來自評“比較熟悉”和“非常熟悉”占總人數(shù)的18.1%,上升到了34.1%。說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實踐性知識的認識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評“了解很少”和“沒有聽說”的高師生,人數(shù)比例雖然由原來的81.9%減少到了65.8%,但是該數(shù)據(jù)還是占據(jù)了被試總人數(shù)的較大比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高師學習了近四年的時間,怎么會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對“實踐性知識”概念不甚了解!
從問卷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高師生對實踐性理論知識掌握不是很樂觀。高師生四年級學生在問卷中表現(xiàn)對下面的理論按照“不太熟悉”的比例從大到小排序為:
數(shù)學學習的建構主義理論(67.2%);問題解決理論(60.9%);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51.6%);發(fā)現(xiàn)法教學(23.4%;同化順應說(55.3%)。
這些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熟悉程度較師范三年級學生有明顯的提高,說明“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師生實踐性理論知識的鞏固,上述理論均是高師三年級教育學和心理學中學習過的知識,但總體上看掌握的平均水平不高,大約一半的被試對這些教育理論知識不熟悉,三、四年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差別不大。但是,這種現(xiàn)狀與實際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說明高師生的教育理論知識急需加強。
2 原因分析及對策
通過與高師生的日常交流,筆者了解到,一些客觀條件限制了高師生的發(fā)展,以致很少有機會親臨小學教育,觸摸到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即便有機會,高師生所接收的教育理論學習也是低效的。例如:徐州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在校五年時間,除三年級安排一次兩周的見習,五年級安排三個月的實習,他們與小學實際教學幾乎就很少接觸了,因此,他們不能在實踐的基礎上理解教育教學理論。另外,高師生的主觀認識也影響到他們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學習的效果,由于比較相信實際教學的經驗,認為教育理論很枯燥,對理論知識比較抗拒,學習處于應付狀態(tài)。實際上,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高師生的教學經驗對其自身掌握理論知識有顯著影響,當然,通過學習教育理論還能糾正高師生教學經驗中錯誤的認識。
因此,筆者認為,對高師生“實踐性知識”的形成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課程的教學應加大改革的步伐,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比重,以服務于高師培養(yǎng)的總目標,為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師資而努力。
學??梢詮母邘熒胄i_始,與基礎理論課程和教育專業(yè)課程同步安排適宜的模擬實踐,教育見習、實習、研習活動,在提高高師生理論性知識和教育技能的同時,逐漸提高教育實踐的頻率和難度,從課堂上的觀察實踐逐步過渡到高師生的親身實踐,改變“知然后行”的培養(yǎng)模式。這種做法促使高師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更好的解決了目前高師院校的“書呆子”培養(yǎng)模式,讓學生感受學習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性知識。
參考文獻
[1]顧國兵.談職前小學教師教育的有效性問題[J].教書育人,2011(24):28-29.
[2]馬云鵬.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