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運動對提高身體素質(zhì)及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理工科院校的266名學生進行1學年不同項目的體育教學實驗,并在實驗前后采用男生2400m(女生2000m)、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男生俯臥撐(女生仰臥起坐)的身體素質(zhì)測試和SCL- 90心理測試,探討籃球、羽毛球、游泳、太極拳4個項目對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運動項目實驗后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有一定的提高,但較實驗前無顯著性差異。參加籃球、羽毛球、游泳項目的大學生“偏執(zhí)、強迫”的心理狀況均得到明顯改善;參加太極拳項目的大學生“軀體不適感與精神病性”心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且籃球、羽毛球、游泳、太極拳4項中,只有太極拳對大學生的“軀體化與抑郁”狀況具有顯著性作用。
關鍵詞:身心健康;理工科大學生;體育運動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14 )07-0089-05
身心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個方面。大學生面臨著生活、學業(yè)、擇業(yè)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作為保障。大量研究表明,理工科院校學生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大部分學生與一般大學生一樣有相同的身心健康狀況特點,但由于理工科大學生自身特殊的專業(yè)特點,校園氛圍和發(fā)展方向,理工科大學生又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特點[1]。部分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強迫、焦慮、精神病性、偏執(zhí)、抑郁、敵意、恐怖、人際敏感[2]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已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眾所周知,體育運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而且能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體育運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已逐漸被人們認可[4]。本研究探討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對理工科院校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旨在為大學體育教學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也為理工科大學生通過不同體育運動來改善自身身心健康狀況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籃球、羽毛球、游泳、太極拳4個體育運動項目對理工院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2012年大連理工大學自主選籃球、羽毛球、游泳、太極拳4個項目的266名本科生為實驗對象?;@球組68人(男生56人,女生12人),羽毛球組65人(男生44人,女生21人),游泳組67人(男生46人,女生21人),太極拳組66人(男生46人,女生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1.2.1.1 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 運動項目分為鍛煉類項目和競技類項目,鍛煉類項目指的是無競爭性、沒有勝負結果的運動;競技類項目指的是有競技性且有雙方競爭及勝負的運動。依據(jù)項群理論和體育項目的功能特點、運動形式、運動環(huán)境選取運動項目進行實驗。1)以在室外場地、集體合作競技類大球運動項目的籃球為代表;2)以在場館內(nèi)、個人形式為主的隔網(wǎng)競技類小球項目羽毛球為代表;3)以在游泳館內(nèi)、體能主導競技類的水中運動項目游泳為代表;4)以在林蔭間、技能類難美性鍛煉類項目太極拳為代表 [5]。
1.2.1.2 實驗流程 1)在教學實驗前進行身心健康狀況的測試;2)2012年9月-2013年7月按照大連理工大學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2個學期的體育教學(每周1次課,每次課90min,每學期12次課,1學年24次課)和課外活動(1周2次,每次至少1h)。學生的課外活動內(nèi)容要與體育課相一致或相似,在實驗期間不系統(tǒng)學習和練習與體育課不相符的運動項目;3)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學生再進行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狀況的測試。
1.2.1.3 身體素質(zhì)測試 身體素質(zhì)測試包括男生2400m、女生2000m、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男生俯臥撐、女生仰臥起坐。
1.2.1.4 心理健康狀況測試 用SCL-90 (The self-report symptom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簡稱SCL-90) [6]心理癥狀自評量表來評價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分越低,表明個體出現(xiàn)心理癥狀的頻度和強度越輕。實驗前后評價結果與國內(nèi)成人常模[7]進行比較。本研究對男女學生SCL-90各指標得分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男女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原數(shù)據(jù)由Microsoft Excel存儲,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計量數(shù)據(jù)以M±SD表示,采用方差分析、配對t檢驗的方法進行分析。P < 0.05為統(tǒng)計學顯著性水平。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合理的知識,結合實際,進行邏輯分析。對所測試的數(shù)據(jù)經(jīng)過統(tǒng)計歸納,從抽象理論的形態(tài)上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討論分析,得出結論與合理建議。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身體素質(zhì)
2.1.1 實驗前各組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 實驗前參加不同運動項目的男生的身體素質(zhì)如表1所示,2400m(耐力跑)成績在11.16~11.82min,立定跳遠(下肢爆發(fā)力)成績在2.14~2.17m,坐位體前屈(柔韌性)成績在14.49~14.56cm,俯臥撐(肌肉力量)成績在37.19~38.06個。不同運動項目的男生各項身體素質(zhì)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實驗前參加不同運動項目的女生的身體素質(zhì)如表2所示,2000m(耐力跑)成績在11.26~11.65min,立定跳遠(下肢爆發(fā)力)成績在1.70~1.74m,坐位體前屈(柔韌性)成績在16.21~16.89cm,仰臥起坐 (肌肉力量)成績在31.94~32.64個。不同運動項目的女生各項身體素質(zhì)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2.1.2 實驗后各組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 實驗后參加
不同運動項目的男生,2400m(耐力跑)成績在10.36~11.06min,立定跳遠(下肢爆發(fā)力)成績在2.28~2.31m,坐位體前屈(柔韌性)成績在14.64~15.87cm,俯臥撐(肌肉力量)成績在39.14~41.98個(表1)。不同運動項目的男生各項身體素質(zhì)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實驗后參加不同運動項目的女生,2000m(耐力跑)成績在10.98~11.22min,立定跳遠(下肢爆發(fā)力)成績在1.74~1.79m,坐位體前屈(柔韌性)成績在16.98~17.66cm,仰臥起坐(肌肉力量)成績在36.96~37.66個(表2)。不同運動項目的女生各項身體素質(zhì)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2.1.3 實驗前后學生各項身體素質(zhì)的變化 男女生實驗前后各項身體素質(zh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表1、表2)。
體育運動能促進和改善身體健康。參加適宜的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fā)育,增強鍛煉者身體的柔韌性、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大量的研究已證實體育運動能夠提高肌力,刺激呼吸、心血管系統(tǒng),增強心血管和呼吸機能[8-10]。在運動時,肌肉韌帶等拉伸和扭轉不僅有效地發(fā)展了力量素質(zhì),而且提高了平衡能力;在此基礎上,會使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增強心肌,進而強化心血管系統(tǒng)的機能;運動時對呼吸的要求不僅能增強呼吸肌肌力、擴大和保持胸廓活動范圍,而且能夠提高呼吸系統(tǒng)的通換氣功能。但本研究由于在身體素質(zhì)方面,運動時間較短,所以對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不顯著,說明1學期12次課的大學體育課程設置,對于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有限,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2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2.2.1 實驗前各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如表3所示,將受試者在SCL-90自評量表中的各心理指標與國內(nèi)常人常模比較發(fā)現(xiàn),大連理工大學大學生的“焦慮”、“偏執(zhí)”、“強迫”、“人際關系”、“精神病性”5項心理指標得分均高于國內(nèi)常人常模得分,其中,籃球組學生“偏執(zhí)”、“強迫”、“人際關系” 指標得分為 “1.64±0.57、1.87±0.48、1.80±0.62”;羽毛球組的學生得分為“1.51±0.44、1.81±0.55、1.63±0.50”;游泳組的學生得分為“1.67±0.50、1.88±0.64、1.72±0.54”;太極拳組的學生得分為“1.50±0.41、1.84±0.46、1.69±0.45”。
2.2.2 實驗后各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實驗后全體學生除了“精神病性”心理指標仍高于全國常人常模的得分之外,其余指標的得分均低于常模指標的得分。太極拳組的學生 “抑郁”指標的得分為“1.37±0.33”,“軀體化”指標的得分為 “1.11±0.13”,較其他運動項目組,兩指標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表3)。
2.2.3 實驗前后各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 實驗前后受試者心理指標的比較見表3。9項心理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與提高,其中,籃球組的學生在“偏執(zhí)、強迫”指標上,實驗前后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 <0.05);實驗前后,羽毛球組和游泳組學生的“偏執(zhí)”指標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羽毛球組和游泳組學生在“強迫”指標,實驗前后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 <0.05);太極拳組學生在“軀體化、精神病性”指標上,呈現(xiàn)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
實驗前,受試學生的“偏執(zhí)”、“強迫”、“人際關系” 3項指標得分與全國常人常模及SCL-90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對比發(fā)現(xiàn),均高于常模分值,處于1.5~2.5之間,說明受試者被試感覺有輕度以上的癥狀。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強迫和人際關系” [11]。這主要是因為當今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心理發(fā)展不成熟,情緒不穩(wěn)定,身心發(fā)展不平衡等,一部分學生不能及時疏導、有效解決沖突和矛盾[12],從而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足夠的重視這一問題。
各項體育項目實驗前后結果相比較發(fā)現(xiàn),競技類體育運動項目對學生的“偏執(zhí)”、“強迫”指標有顯著改善,實驗后太極拳項目與其它體育項目相比,學生“抑郁和軀體化”指標得分有顯著性差異。表明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改善與提高[13-14]。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釋放具有類嗎啡效果的啡呔類物質(zhì),能使人的情緒鎮(zhèn)靜;遺傳學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緒特點、氣質(zhì)特征與神經(jīng)類型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體育運動能改變?nèi)说纳窠?jīng)類型。因此,通過體育運動能顯著松弛大學生的緊張神經(jīng),改善學生的自我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5]。
在競技類項目中,學生需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zhì)以適應相對較高的運動負荷和激烈的對抗,并要求參與者通過肢體或語言進行交流,完成練習或比賽。在此過程中,學生勝利后的愉悅感、活躍性心境與失利后的負性心境的體會,使得身體活動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引起有利于擺脫一些無意義的行為、思想沖動和個體投射性的思維與妄想的偏執(zhí)癥狀,因此,籃球、羽毛球、游泳項目對改善大學生“偏執(zhí)、強迫”心理狀況具有顯著性作用;與激烈對抗、強度大的運動項目相比,另一類鍛煉類項目—太極拳,是一種集古典導引、養(yǎng)生、醫(yī)學等重要內(nèi)容為一體,精神指導軀體的緩慢有氧運動。它的運動特點和對意識的獨特要求,可以提高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靈活性和均衡性,自我控制能力也可得到增強,對大學生“軀體不適感與精神病性”心理狀況具有顯著影響。太極拳是以太極為基本思想,以柔緩方式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并且強度易控制。強調(diào)意識、呼吸,重視精神、強調(diào)意識是太極拳運動特有的心理學特征[16],因此,除對大學生的生理方面有積極的影響外,還有降低抑郁的作用。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太極拳練習者的大腦在良好醒覺狀態(tài)下,能夠促進機體產(chǎn)生一種使人快樂的物質(zhì)—兒茶酚胺。因此,太極拳練習者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和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解除神經(jīng)過度緊張,從而減輕消極情緒、抑郁感等,對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這就充分說明了太極拳對學生“軀體化和抑郁”指標的改善優(yōu)于其他項目的原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理工科院校由于專業(yè)特點、學業(yè)繁重等原因,部分學生存在輕度的心理問題。
2)體育運動對提高理工科院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對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參加籃球、羽毛球、游泳項目的大學生,“偏執(zhí)、強迫”心理狀況均得到明顯改善;太極拳項目對改善大學生 “軀體化與精神病性”心理狀況效果顯著。4個項目中,只有太極拳對大學生的 “軀體化與抑郁”心理狀況具有顯著性作用。
3.2 建議
1)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zhì),同時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狀態(tài),因此,學校應對大學體育給予足夠的重視。
2)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系統(tǒng)的體育課程教學,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水平的提高具有明顯效果。
3)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心理狀況選擇適合自己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體育運動項目。
參考文獻:
[1] 陳文莉,王光狀,褚慶柱.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1, 84(2): 64-67.
[2] 王磊,曹平,譚希穎.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影響的理論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 2010 (1):29-30.
[3] 胡利霞.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探討[J].高教論壇, 2010 (9): 124-125.
[4] 任未多.身體活動與運動鍛煉的心理效應[J].體育科學,1997,17(3):75-81.
[5] 黃志劍.不同活動類型和強度對大學男生心境變化影響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1997:3-4.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31-35.
[7] 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1986,12 (5) : 260-262.
[8] 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
39(1):38-40.
[9] 李小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影響[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2,31(04):121-123.
[10] 殷恒嬋,陳雁飛,張磊,等.運動干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 2012,32(02):14-27.
[11] 張智勇,羅珊紅.大學生SCL-90量表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8, 12 (3): 77-78.
[12] 黃光揚.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測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4,8(3): 135-136.
[13] 白震,易春燕.體育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4,11(3):65-67.
[14] 侯會生.不同活動類型對土家族大學生心境變化影響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2,31(5):64-67.
[15] 張棣,馮永麗,孫玲玲,等.不同類型健康體育課程干預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 24(2):116-119.
[16] 劉永峰,章要在.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 34(6) :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