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的網絡公開課嗎?是不是感覺自己是旁聽生,圍觀“大牛”教授們給別人講課,羨慕課堂上學生們的踴躍發(fā)言?這份遺憾,時下最熱的“幕課”中就可以解決,你可以從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大學、最棒的老師那里學到優(yōu)質且免費的課程——
跟哈佛博士充電
◎出鏡人/簡凌子(物流專員)
白天,簡凌子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晚上,她總會在iPad前打開“幕課”。跟隨斯坦福大學教師Tina Seelig,學習“創(chuàng)意速成”。課上,Tina通過分析蘋果、谷歌、臉書等企業(yè)的案例為她揭秘創(chuàng)意思維,還會給她布置“用日用品來玩一項運動”等有趣的作業(yè)。
簡凌子很清楚,如果沒有“幕課”,她也不可能成為Tina的學生。在現實中,Tina的創(chuàng)意課嚴格限制人數,只有斯坦福頂尖學生、商業(yè)領袖才有聽課機會?,F在,只要登錄“幕課”這種大規(guī)模開放性課程,就可以變成自己心儀老師的學生。
雖然簡凌子的英語水平一般,但“幕課小組”解決了這個問題。擅長英文的志愿者會把課表甚至課程字幕翻譯好后掛在網上,以備有需要的同學自取。靠著這些字幕組成員的幫助,簡凌子輕松地完成了心儀的課程!
如今,簡凌子憑借在“幕課”上學習的15門營銷課程,順利地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營銷專員的工作。能夠靠著業(yè)余時間學有所獲,她非常欣喜。
像玩游戲一樣聽課
◎出鏡人/孟小溪(商服代表)
最近,孟小溪在朋友圈里總是自稱“輕度‘幕課’癥患者”。他已經在兩大網站完成了十幾門課的學習。
在“幕課”的網站上,大多數課程主講人都是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一堂課常被切割成十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并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就像玩游戲要過關,只有答對,才能繼續(xù)聽課。上完了課,還有作業(yè)。交遲了的作業(yè)分數要打折扣,遲交太久就沒學分了。這非常考驗學員的積極性和耐性。
不過,最近孟小溪很快發(fā)現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在很多教育學習類網站的論壇,都有“幕課”的虛擬自習教室。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課程,也可以和伙伴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這段時間,孟小溪熱追的是斯坦福大學教授的“人工智能”課程,迷戀程度不亞于追美劇。在他看來,幕課上的老師風趣幽默,不時蹦出的笑話讓課堂氣氛非?;钴S,這樣的學習體驗,是非常新鮮并且富有效果的。
電影大片般精彩的課堂
◎出鏡人/陳莉莉(美術設計)
陳莉莉一直很喜歡攝影,還買了臺入門級的單反,卻苦于沒有人指導。2013年年底,她初次接觸了“幕課”,十分驚喜。幾個世界知名攝影大師開設了“幕課”課堂,從最基礎的攝影入門到經典攝影作品講解,甚至有些老師還把野外教學帶進了課堂。那些原本只有在書籍里出現的名人,就這么在她眼前了。
在“幕課”上,各種跟創(chuàng)意有關的課程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原來的傳統(tǒng)教學就像“舞臺劇”,老師的口頭表達、肢體語言加上板書,嚴肅中顯得有些單調。而幕課課堂就像“大片”,用上聲光電、虛擬仿真、動漫等技術,跟拍電影一樣,知識的呈現手段變得生動、直觀、形象。
在“幕課”上,陳莉莉發(fā)現自己對攝影的興趣越來越濃。學完這些課程后,她準備正式轉行進軍攝影領域,把其當成自己終身追求的事業(yè)。
TIPS “幕課”解析
“幕課”簡稱“MOOC”,也稱“MOOCS”,”“M”代表Massive(大規(guī)模),一門課程最多達16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即可完成,被譽為“印刷術發(fā)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