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北京 100083)お
摘要
非農經營是農戶創(chuàng)業(yè)選擇的主要活動之一。該研究運用微觀調查數據對農戶非農經營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Probit回歸,結果表明,除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外,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也起到了顯著作用。從人力資本角度看,作為家庭主要決策者的男性戶主在本地非農經營中的主觀能動性更強,而擁有健康的身體,受過專業(yè)的非農職業(yè)技能培訓和教育,對農戶選擇非農經營也有推動作用;從社會資本來看,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則因為視野較開闊,接觸的人際范圍廣,擁有更多的非農經營門路和資源,得以在鄉(xiāng)村非農經營中優(yōu)先發(fā)展起來。因此,建議農村增加勞動力自雇就業(yè)的相關政策向提升農村人口職業(yè)教育水平傾斜,采取措施增加社會資本積累,以利于農戶┐匆?。?/p>
關鍵詞 非農經營;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農戶創(chuàng)業(yè)
中圖分類號 S-9B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9-06425-03
お
Effect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on Choice of Farmer Households Business
LI Yi瞞eng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Development,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PR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of farmer households choice on running non瞐griculture business with data in Hebei and Zhejing. The empirical study found that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he male household瞙eads who are decision瞞akers have more motivation to run household business. Health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re also have positive effect. The village cadres with more social capital are likely to run non瞐griculture business. We recommend the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on training of non瞐gricultural skills, while creating more social capital.
Key wordsNon瞐gricultural business;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Farmer entrepreneurship
作者簡介
李怡萌(1992-),女,陜西南鄭人,本科生,專業(yè):農業(yè)經濟。
收稿日期 20140604
1 理論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長期對立的二元經濟體制使得城鄉(xiāng)資源分配不平衡,城鄉(xiāng)居民發(fā)展機會不均等。同時,由于農業(yè)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基礎性和全局性地位,農產品價格長期受到政府管控,在物質消費日益市場化的今天,農民的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yè)結構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yè)機會。城市相對優(yōu)越的公共服務也增加了他們對非農部門的要素回報預期,農村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傳統農業(yè)生產向非農領域轉移。
農村勞動力參與非農就業(yè)活動主要有3種途徑: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及在本地參與家庭非農經營活動(自主經營)等。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沿海產業(yè)轉型升級,城市非正式部門難以為農民工提供充足的就業(yè)機會,農民工返鄉(xiāng)自雇就業(yè)潮流興起。同時,傳統小農生產逐漸被現代化生產取代,土地經營流轉加快,農村出現大量家庭非農經營實體。與外出務工和本地打工兩種就業(yè)方式相比,家庭非農經營等自雇就業(yè)形式更可持續(xù)。一方面,自雇就業(yè)有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實現財富積累和向上流動,為農戶擴大再生產提供資本和勞動力。另一方面,返鄉(xiāng)后的農民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接受過技能培訓,自雇就業(yè)既可以緩解城市的就業(yè)壓力,同時也促進了本鄉(xiāng)鎮(zhèn)經濟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在本地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農戶,與家族和鄰里關系更緊密,能夠得到更持久的情感慰藉和社會關系網絡支持,有益于留守兒童的親代教育和鄉(xiāng)土文明傳承。
由于勞動力自雇就業(yè)的動因和機制較為復雜,現有的學術研究主要從資本的投入-收益角度分析,認為資本積累對于創(chuàng)業(y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民的創(chuàng)業(yè)選擇主要基于對目前已有資本采取不同配置后所得到收益率的比較,收益率越高,越傾向于增加這種資本的投入。這種分析方法認為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數量和構成是農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首要前提,這種相對狹窄的分析視角忽視了勞動者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所帶來收益。
對早期農戶家庭非農經營的研究發(fā)現,經營者往往具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社會資本積累,這對其自主創(chuàng)業(yè)也有積極的影響。因為相對于就業(yè),農民創(chuàng)業(yè)則需要創(chuàng)業(yè)者自身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能力,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基礎,還需要經營者擁有較強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社會資源動員能力,社會資本是人力資本發(fā)揮和金融資本積累的基礎[1]。工作在聚居社區(qū)的移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有助于提升自雇就業(yè)所需的經營能力和金融資本積累,移民聚居區(qū)中也存在大量借貸組織幫助同族裔移民創(chuàng)辦企業(yè)。農民自雇就業(yè)并非文化程度越高越好, 而是在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后,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市場觀念和風險精神。王漢生等研究發(fā)現,社會資本對于自雇就業(yè)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親緣、鄉(xiāng)緣等初級社會關系的支持。“浙江村”中服裝業(yè)經營戶的實踐就表明,經營戶既不是原子式的小生產者,也不是大廠商或市場組織,而是以家庭為單位基于親緣或地緣關系的分工協作網絡[2]。但是任義科等對社會資本的作用研究顯示,“官本位”思想在農民自雇就業(yè)中影響較大,家里有“村官”大大有利于自雇就業(yè),對無“村官”的農民而言,這可能加劇村集體內部不公平[3]。由此可見,農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不僅為擴大再生產提供了物質支持和情感支持,也促使了道德觀、價值觀的內化,規(guī)范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但同時對于增強某些領導的身份、地位、聲望等有較大幫助,可能助長不正當的尋租┬形。
為推動農戶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雇就業(yè),筆者根據實地調研數據,運用Probit回歸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農村家庭非農經營的影響,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農民自雇就業(yè)的內在機制,從而為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數據支撐。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模型和變量
該研究采用Probit模型估計方法。Probit模型是計量經濟學非線形分析中的重要模型之一,它常常被應用于勞動力就業(yè)轉移的研究。根據觀察點的數據,勞動力有2種決策: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玀=1)和不從事家庭非農經營(M=0)。而影響轉移決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該研究用一組向量X來解釋轉移決策的形成。運用Probit模型,有:
Prob(玀=1)= ∫βx- ∞Φ(z)玠珃
其中,β為待估計參數。由于該模型使用的連續(xù)概率分布函數為正態(tài)分布函數,所以有:
Prob(玀=1)= ∫βx- ∞Φ(z)d珃=Φ(βx)オ
在具體的計量分析過程中,根據需要采用了如下的一些處理方法: ①由于來自同一家庭或同一村莊的勞動力之間,其經濟行為、經濟決策往往會相互影響,帶有一定的相關性,即組內數據不獨立,該研究采用Spearman、Pearson和Eta相關系數對解釋變量相關性進行計算,相關系數大于0.5的變量設置不同模型來解決此問題。②由于收集的樣本數目比較小,因此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記錄和合并,使用SPSS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計量模型擬合分析。
2.1.1
被解釋變量是農戶選擇家庭非農就業(yè)的概率。
農村家庭非農就業(yè)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單位進行非農產業(yè)生產籌劃和管理。家庭經營規(guī)模普遍比較小,從業(yè)人數一般不超過8人。目前在農村常見的家庭經營非農產業(yè)的形式有小車間、小作坊、店鋪、飲食店、跑運輸、私人承包小規(guī)模建筑工程等。由于此次統計中沒有直接反映農戶是否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變量,因此對被解釋變量“農戶是否選擇從事家庭非農經營”定義為:“一年內在村從事家庭非農產業(yè)6個月以上的”稱為“農村家庭非農就業(yè)”,賦值為1,其余都賦值為0。
2.1.2
解釋變量根據調查數據的特征,選擇個體人力資本特征和家庭社會資本特征。
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該研究中,個體人力資本特征通過“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有專業(yè)技術職稱”、“是否受過職業(yè)教育或培訓”、“是否受過農業(yè)技術教育或培訓”、“是否自我認定的健康狀況良好”、“是否家庭經營決策者”來衡量。
就農民個體特征而言,楊金鳳認為,年齡對村內非農勞動供給沒有顯著影響,但在村外,非農勞動供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先增加后下降[4]。劉俊威等則認為,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業(yè)活動的可能性與勞動力年齡呈倒“U”型的關系,開始隨年齡增長,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的可能性增加,超過一定年齡,這種可能性反而下降[5]。劉曉昀等研究發(fā)現,雖然不同性別農村勞動力在教育、培訓上存在差距,但是非農就業(yè)的性別差異主要是由于婚姻幸福感、家庭中的兒童數量等形成的。東西部地區(qū)之間的比較結果顯示,西部地區(qū)由于婚姻狀況不同所引起的非農就業(yè)性別差異更大[6]。任義科等認為,人力資本對農民工自雇就業(yè)有重要影響,表現在受教育程度和打工期間是否接受過培訓。具有較高文化程度者更可能自雇就業(yè),但并非文化程度越高,自雇就業(y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自雇就業(yè)可能性更大;打工期間受過培訓更可能自雇就業(yè)[3]。
社會資本是人們在社會合作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信任支持關系,是能夠帶來人際交往品牌效應的特殊的人際關系。該研究中,家庭社會資本特征由“家庭類型”、“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家庭經營主業(yè)”、“是否國家干部職工戶”、“是否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是否黨員戶”、“是否軍烈屬戶”、“是否五保戶”、“是否少數民族戶”等指標來衡量。
朱紅根等調查表明,每月常聯系的朋友個數、親戚擔任村干部或公務員狀況對農民工返鄉(xiāng)經營意愿影響顯著。此外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響農民工返鄉(xiāng)經營意愿的重要因素[7]。任義科等認為,家庭成員的社會政治地位和家庭人脈關系網絡對其非農經營有重要影響。家人擔任村、鄉(xiāng)干部者社會地位更高,更可能自雇就業(yè),如果農民家庭有一名鄉(xiāng)村干部或黨員,則男性和女性每年可以分別增加24和20 d的非農勞動時間[3]。徐加楨認為,社會網絡的質量、信任和互惠都有利于農戶從農業(yè)中轉移出來,從事非農經營,這也證實了社會資本具有公共品的性質,是有較強的外部性的資本[8]。
2.2 調研數據介紹
2.2.1
數據來源。數據來自2012年農業(yè)部固定觀察點對河北和浙江兩省所做的抽樣調查,共計調查樣本80戶,247人,考慮到該研究分析對象是勞動力,所以剔除了18歲以下(不含18歲)、65歲以上(不含65歲)和在校學生3部分樣本,最后得到農戶個人樣本180份。
2.2.2
樣本特征。樣本資料的基本特征見表1,在統計分析中主要運用了二元變量處理方法。由表1可知,調查樣本中,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有27人,占15%。沒有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有153人,占85%。
表1農民人力資本與家社會資本構成
變量 變量含義 從事家ねシ橋┆ぞ營百し直泉% 未從事ぜ彝シ仟づ┚營ぐ俜直泉%
國家干部職工戶 1=是;0=否 3.7 9.4
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 1=是;0=否 18.5 0.5
黨員戶 1=是;0=否 29.6 13.2
軍烈屬戶 1=是;0=否 0.4 7.4
少數民族戶 1=是;0=否 33.3 60.4
技術職稱 家庭中有人有技術職稱,1=是;0=否 29.6 11.3
非農職教 家庭中有人受過非農職業(yè)教育,1=是;0=否 30.0 3.8
非農培訓 家庭中有人受過非農培訓,1=是;0=否 11.1 1.9
比較農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構成發(fā)現,就教育水平而言,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農戶在校時間更長,獲得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比例也遠遠高于未從事者。從獲得技術職稱、受過非農職業(yè)教育或培訓的頻率來看,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農戶也大大高于沒有從事的農戶。此外,從事家庭非農經營的農民更多的是家庭經營決策者,更多的是農戶中的戶主或戶主配偶。從事非農經營的家庭是國家干部戶和五保戶的比例明顯低于沒有從事非農經營的家庭,但是鄉(xiāng)村干部戶、黨員戶、軍烈屬戶和少數民族戶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后者。樣本描述結果表明,農村家庭非農經營與農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有一定的正向關系,這與相關文獻的分析結果一致。但農戶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多大程度對家庭非農經營存在影響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3 實證結果分析
回歸結果分析見表2。由表2可知:
(1)“與戶主關系”的系數顯著為負,“是否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戶主或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從事家庭非農就業(yè)的動因更強。對于農戶而言,家庭非農經營的資源投入較大,風險較高,而戶主或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在該問題上更有發(fā)言權,是家庭決策的意見領袖,同時也擁有更多人力資本去承擔失敗的風險。
表2 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對非農就業(yè)選擇的影響Probit回歸分析┙峁
變量 系數標準誤玓值
與戶主關系 -0.728*** 0.215 -3.387
性別 -0.100** 0.297 0.338
年齡 0.040*** 0.013 -3.068
戶口 -1.071** 0.463 2.311
在校時間 0.159** 0.077 2.058
是否有專業(yè)技術職稱 0.942*** 0.286 3.300
是否受過非農職業(yè)教育 1.110** 0.453 -2.449
是否受過農業(yè)技術教育 -0.974*** 0.266 3.660
是否自我認定的健康狀況良好 0.504* 0.263 -1.920
是否家庭經營決策者 0.536* 0.328 -1.633
是否從事過非農行業(yè) 0.070* 0.041 -1.690
是否國家干部職工戶 -3.379 0.980 -3.448
是否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 0.263** 0.644 -0.0408
是否黨員戶 -0.152 0.469 -0.324
是否軍烈屬戶 1.874* 0.441 4.246
是否五保戶 -1.159 56.596 -0.020
是否少數民族戶 -0.646** 0.456 1.415
Intercept -3.077 1.063 -2.893
注:“*”、“**”和“***”分別表示結果在10%、5%和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
(2)“性別”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女性參與家庭非農就業(yè)的可能性明顯小于男性。“年齡”的系數顯著為正,顯示家庭成員年齡越大越傾向于從事非農經營,對此解釋是年紀越大的農民工在外務工的優(yōu)勢越來越小,不得不隨返鄉(xiāng)就業(yè)潮流在本村尋找施展之處,而且年紀越大歸鄉(xiāng)心切,對賺錢養(yǎng)家的激情漸漸減少,更愿意留在農村的親友身邊獲得情感慰藉?!拔幕健庇谩霸谛r間”衡量,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農戶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時間越長,農戶選擇家庭非農就業(yè)的可能性越大。對此解釋是充分的學校教育可以普及一些關于非農就業(yè)的基本知識,獲得更多市場資訊,同時學校教育為農戶提供了開闊視野、結交更多高水平人脈的機會,這成為選擇非農經營的一個較大動力。
(3)“是否有專業(yè)技術職稱”和“是否獲得過非農教育或培訓”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擁有專業(yè)技術職稱和獲得非農教育培訓的農戶更可能從事家庭非農經營,參加過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農民通常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在激烈的非農就業(y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獲得技術職稱不僅是對其職業(yè)技術水平的肯定,也是幫助農戶家庭實現自雇就業(yè)的一個籌碼。
(4)“是否自我認定的健康狀況良好”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表明身體越健康的農戶從事家庭非農就業(yè)的可能性越強,身體條件是制約農民就業(yè)的一個關鍵因素,提高農村地區(qū)的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加強各村的衛(wèi)生所基礎建設,是發(fā)展農村經濟和支柱產業(yè)的一個最基本條件。
(5)“是否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戶主或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從事家庭非農就業(yè)的動因更強。對于農戶而言,家庭非農經營的資源投入較大,風險較高,而戶主或家庭經營主要決策者在該問題上更有發(fā)言權,是家庭決策的意見領袖,同時也擁有更多人力資本去承擔失敗的┓縵鍘*
(6)“是否從事過非農經營”在10%的水平上統計顯著,系數符號為正,說明家庭成員從事過非農經營的農戶更傾向于繼續(xù)從事非農經營。這些人以前在非農行業(yè)中積累了人脈資源和商業(yè)經驗,家庭非農經營的投入回報率相比于一般農民更高,資源的整合和動員能力更強。
(7) “是否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系數符號為正,顯示家庭成員中有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對家庭選擇從事非農經營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些鄉(xiāng)村干部在本村經濟條件優(yōu)越,農業(yè)生產也取得了不小成就,積攢了非農經營的資本。此外他們擁有更多便捷的關系門路,與上級政府關系緊密容易套取政策資金。
(8)“是否黨員戶”對從事非農經營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農村黨員戶并沒有充分發(fā)揮致富帶頭作用,引領普通群眾積極從事非農產業(yè)。特別是對一些擁有經營資本的黨員干部要給予公平公正的政策扶持,將他們培養(yǎng)為社區(qū)的致富帶頭人,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模范作用。
(9)“是否少數民族戶”的系數為負,這表明少數民族戶從事非農產業(yè)的傾向性較弱。少數民族戶不愿意從事非農產業(yè),應該和其文化適應性有關系,而這種傾向可能會使得少數民族地區(qū)(戶)愈加貧困。這進一步要求政府在勞動地轉移就業(yè)的政策安排中,充分考慮文化和地區(qū)差異帶來的不同訴求,孕育更完善的非農就業(yè)制度。
4 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利用微觀調查數據研究了農戶人力資本和社會
資本對家庭非農經營選擇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作為家庭主要決策者的男性戶主在本地非農經營中的主觀能動性更強,青壯年擁有健康的身體,受過專業(yè)的非農職業(yè)技能培訓和教育,這無疑對其選擇非農經營有極強的推動作用。而國家干部職工戶、黨員戶和“五?!睉魮碛械纳鐣Y本和政策優(yōu)勢未能有效轉化為非農經營生產力,鄉(xiāng)村干部職工戶則因為視野較開闊,接觸的人際范圍廣,擁有更多的非農經營門路和資源,得以在鄉(xiāng)村非農經營中優(yōu)先發(fā)展起來。
根據實證結果與影響機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羰荊邯
(1)相比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我國中西部大部分地區(qū)農村家庭非農經營發(fā)展相對滯后。從參與人員上看,依然以男性戶主和家庭經營決策者為主導,女性在農村家庭非農經營中的能力沒有得到開發(fā)。建議村集體可以成立女性就業(yè)聯合社,為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根據其自身需求展開技能培訓,例如刺繡、剪紙和小作坊經營等。
(2)農村非農經營大戶主要是生產隊干部、留在農村的下鄉(xiāng)知青和退伍軍人,這些人比普通農民具有更多的人力資本和政治資本,甚至在信貸過程、銷售過程中出現了以公謀私、權力尋租的行為。對此,政府應該從社區(qū)整體經營狀況出發(fā),有效開發(fā)農村中的精英和能人,幫助他們參與基層政治經濟決策和實踐中來,特別是要加強中西部地區(qū)非農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借鑒沿海地區(qū)“一村一品”式的推廣宣傳,堅決破除“村霸”或村干部的資源壟斷行為,為農戶提供可靠的、公開的市場信息和風險互助系統。
(3)從政府扶持情況來看,針對農村非農經營的政策瞄準不全面、資源配置有偏差等問題,政府對該行業(yè)的規(guī)范、監(jiān)管和指導水平也應提高。一方面要為農民提供普遍的專業(yè)化的非農經營知識和技能培訓,做好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接軌轉化,保證貧困子女升學和受教育年限,幫助越來越多的核心家庭重新配置家庭勞動力分工結構;另一方面也要針對農村中的少數民族、“五保”戶和低保戶等弱勢群體開展再就業(yè)幫扶工作。
參考文獻
[1]BLANCH FLOWER,OSWALD A.What makes a young entrepreneur centre for Labor Economics,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Discussion Paper[R].1990:373.
[2]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等.“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J].社會學研究,1997(1):56-67.
[3] 任義科,杜海峰,白萌.生計資本對農民工返鄉(xiāng)自雇就業(yè)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51-57.
[4] 楊金鳳.人力資本對非農就業(yè)及其收入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6.
[5] 劉俊威,劉純彬.農村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的決定因素——基于安徽省廬江縣的實證分析[J].農村問題研究,2009(1):93-96.
[6] 劉曉昀,鐘秋萍,齊顧波.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yè)的性別差異及東西部比較[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7(7):76-80,111-112.
[7] 朱紅根,康蘭媛.外部環(huán)境與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意愿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l145個農民工樣本調查數據[J].經濟問題探索,2011(6):59-64.
[8] 徐加楨.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戶非農經營參與——市場化進程中的經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