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磊 陳曉麗
中央民族大學的西門很熱鬧,西門外是吃貨一條街,匯集了新疆、蒙古、傣族、湖南、四川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食,還有販賣多樣零食、宵夜、水果的檔口。曾有新生感慨:“每次站在西門口,油然產(chǎn)生一種4年一定要吃遍這里的雄心壯志?!睆奈鏖T往南是北京舞蹈學院,往西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距離都在2公里左右,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也離得不遠。中午、傍晚時分,西門外人來人往,呼朋喚友格外熱鬧。
熱鬧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緊挨著西門有幾間平房,門框上有個不起眼的招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書店。推門而進,頓時清靜下來,簡陋的小屋盡可能多地擺放著書架。店內(nèi)大多時候是兩名工作人員,書店主任李海燕和收銀員恭候著有心的讀者。
輾轉(zhuǎn)至此
“同學,請問學校有書店嗎?”記者在民大校園里接連問了幾個學生,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不清楚。無奈,打電話給畢業(yè)于該校的一個朋友,在他的指點下,找到了西門的民大出版社讀者服務(wù)部。這是學校內(nèi)唯一的書店,同時也是一家特色鮮明的書店,這里幾乎有56個民族語言的原版書籍,海內(nèi)外民族學的專家學者不時會慕名前來。
周四的下午,記者推開讀者服務(wù)部的玻璃門,書店主任李海燕正在書架前上書。每個周四是唯一的收銀員的休息日,因為這一天往往是一周里最空閑的日子。李海燕放下待整理的書,把記者讓到里邊一間擺滿書的小屋,聊了起來。3個多小時里,有七八個人進來過,一個學生來談擺放招生廣告,一個家長來打聽英語家教,還有幾個學生進來看了下就走了,其中一個想買英語輔導書,失望而歸。這天下午的開張是一個博士買走了前一天就看好的一本藏文書。
李海燕五十開外,北京人,言談直爽風趣。1992年,他從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調(diào)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先后擔任過儲運部主任、發(fā)行部副主任、讀者服務(wù)部副經(jīng)理和辦公室副主任,2010年4月,出任讀者服務(wù)部主任。
李海燕指著屋內(nèi)舊舊的書架說,那是他到民大后擔任儲運部主任后訂做的。他剛來時,儲運部還沒有成立,庫里的書幾乎是無序地堆放,找書時先是想半天,然后得在書堆里“騰挪跳躍”一番。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全國13所民族院校中唯一一家大學出版社。1990年代正是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wù)部的光榮歲月。彼時,民大讀者服務(wù)部在學校東門,地上地下兩層,夜色中大大的霓虹燈“中央民族大學讀者服務(wù)部”閃耀著。學校里組織體育比賽,往往會冠名“民大出版杯”。隨著出版社的經(jīng)營日漸走下坡路,讀者服務(wù)部離開臨街的東門,先后在民大附中、西門外的餐飲一條街待過,2007年搬到了西門。這里原本是保安宿舍,李海燕把5間宿舍打通,擺上舊書架,算有了書店的模樣。讓他遺憾的是人手有限,2013年重新裝修時實在無力鋪設(shè)地板,否則不會顯得這么寒酸。
環(huán)顧這家沒有庫房的小書店,李海燕笑著說:“我這里小,也有好處。那些大的高校讀者服務(wù)部,一天進來不了幾個人,員工倒不少。進來一個讀者,十多個員工盯著看,還怎么選書?”
珍惜這里的民族特色
在高校出版社摸爬滾打了33年,聊起在民大讀者服務(wù)部的經(jīng)營思路、方法,李海燕有不少獨到之處。
“這么多年,我們主打民族牌,已經(jīng)形成特色了。”李海燕說。店里的書都是與少數(shù)民族相關(guān)的著述、民族語言類圖書,他自豪地說只要是有語言文字的民族的書,這里都能找到。每當學校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研究年會時,就會有好多掛著會議牌的人來書店里逛,買書。前陣子,一些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專門跑來買維文書,因為中傳總共只有幾十個維族學生,在圖書館借不到維文書。一周里,進書店的人不超過一百個,讓李海燕驕傲的是:“別看顧客不多,經(jīng)營的碼洋一點也不低?!彼f上次德國使館參贊來,買了好幾萬元的書,打了十個包運走的。
經(jīng)營著小小的民族書店,李海燕拼的是質(zhì)量。他進書不找特別大的出版社,因為品種太多,進不起。他一般在不同出版社進不同品種的書,每種最多5本,賣沒了就馬上追加。“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沒有給任何一家出版社退過任何一本書?!崩詈Q嗾f。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庫房,沒法多進書;另一方面,他賣得快,周期短。遵循“少訂勤添”的原則,目前書店有60家出版社的書。進書完全靠李海燕自己去跑,憑著多年的積累,以及這兩年賣書的良好信用,他可以通過電話跟出版社要書,快遞送上門。借著假期或是單位的外出調(diào)研機會,李海燕到外地后必定會去當?shù)氐拿褡宄霭嫔?,“主動上門和打電話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苯?jīng)過這些年的努力,讀者服務(wù)部的名聲好了,李海燕在業(yè)內(nèi)得到了不錯的口碑,也和不少出版社負責人建立了感情。
李海燕進書質(zhì)量的一大保證是碩士、博士們組成的顧問團。除了來開會的各國文化學者、使者外,做研究的學生是買書的一大群體。李海燕發(fā)展碩士、博士當他的信息員,根據(jù)他們的專業(yè)需求進書。
民族圖書上架的問題是不好分類,通常的做法是一個出版社一個書架,盤點起來就很費勁,民族語言文字的書往往只能靠版權(quán)頁來辨識。李海燕現(xiàn)在的煩惱是書擺不進來,上不了架。他上架新書時,會不時地調(diào)整同一書架上書的擺放順序,來買書的人有時候像是尋寶般找書,他覺得這樣挺有意思。他認為,讀者自己找書時看到店里在賣這樣那樣的書,會有新鮮感。其實,書在哪里,李海燕心里很清楚?!扒皟商欤袀€顧客來找本藏文書,在架子前找半天也沒找到,跟我形容書的封面,讓我?guī)兔?。”李海燕笑著說,他在顧客鼻尖下抽出書來,兩個人樂半天。這樣如獲至寶的故事不時地在店里上演,李海燕說:“我這里好多書都是某一出版社最后幾本庫存的書?!彼槌鲆槐緝?nèi)蒙文化的書,第一次印刷是1982年,第二次印刷是2013年。所以,他很多次告訴讀者,如果在這里找到需要的書,趕緊買,不然下次想買再來就沒有了。
正因為書進得多,周轉(zhuǎn)得快,李海燕去年的業(yè)務(wù)量不僅順利完成,還超額了。
怎么想怎么覺得累
民大校園里,曾有過幾家書店,后來都陸續(xù)消失了。打量著5間小房,李海燕會感慨這書店真是寒酸。他告訴記者,在北京南郊房山區(qū)的民大新校區(qū)里也許會有新書店,那將是明亮的、寬敞的,有嶄新的書架,還會有個溫馨的休息區(qū)。只是,李海燕不知道這家多年后也許開張的書店,是否還有現(xiàn)在這份讓人自豪的民族特色,是否能長久開下去。他對未來不做多想,但他說:“樂觀地想,偏僻的新校區(qū)有家書店,是件好事?!弊罱?,李海燕對國家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非常感興趣,他迫切地想知道高校讀者服務(wù)部是否在扶持范圍,卻一直沒能抽出功夫去咨詢。
對于城市里實體書店的不景氣狀況,李海燕頗為感同身受。三聯(lián)書店24小時營業(yè),讓李海燕想起了前幾年,當時的主任曾辟出地方,辦起了書吧,外包給別人,賣飲料的營業(yè)額遠遠高于賣書,大晚上了學生們都不愿意走?!斑@也是一條生存的道,挺好的。但是,從心底里來說,我覺得,書店就是書店,咖啡館就是咖啡館,不要混為一談。混為一談,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看著就別扭?!崩詈Q嗾J真地說。
堅持著民族特色,李海燕忙得很辛苦,有時候他覺得自己特別累、特別不容易。在書店進門處,貼著一張報紙,是關(guān)于整頓網(wǎng)絡(luò)盜版書的整版報道,這是李海燕特意張貼的?!拔疫@里絕對買不到盜版書。”網(wǎng)絡(luò)售書對實體書店的巨大沖擊,讓李海燕和同行們都感到經(jīng)營的吃力。有時候,網(wǎng)絡(luò)書商會來他這里下單,要一兩本民族方面的書,三兩個月后沒賣出去就退回來,李海燕為此要發(fā)貨、收退貨,忙碌一通。
出版社轉(zhuǎn)制那會兒,李海燕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新地方,最后還是放棄了?!半m然是管理崗位,也還是和書有關(guān),但是畢竟教齡30多年了,再和一幫年輕人去混,就算了。”李海燕一笑。曾有中南民族大學的老師看中李海燕的能力,力勸他在那里開家分店,因為這樣那樣的阻力事情黃了。也有人建議他在網(wǎng)上賣書,李海燕唯有苦笑,他實在是分身乏術(shù),不說沒有外出進書的功夫,每天在店里除了午休一小時外,他一直都很忙。來回搬書,李海燕的右胳膊因為過度勞累得了網(wǎng)球肘,疼得無法使力,他不得不用左手。
“有時候,怎么想怎么覺得委屈,怎么想怎么覺得累?!闭f完這句話,李海燕到收銀臺后給博士結(jié)賬,看著博士滿意地離開,他露出笑容。門外,學生們?nèi)宄扇旱刈哌^,吃貨一條街的魔力已經(jīng)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