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筑物——塔,它們豐富多彩,點綴著河山景色,有的已成為一個地方的標志。陜北延安寶塔山上明代的寶塔,已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國建塔是從佛教傳入開始的。
佛教是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紀創(chuàng)立的。釋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興建的“率(sū蘇)堵坡”(梵文stupa)里。堵坡就是墳,它比較簡單,就是在一個不大的臺基上,修起半圓形的墳冢,加上一個頂尖。公元一世紀前后,佛教傳入我國,我國建筑師在古代原有高層建筑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風格的新建筑——塔。
塔最早是佛教徒供奉佛的“舍利”,后來用于供奉佛像或經(jīng)卷,也有保存某些和尚的遺骸或遺物。魏晉以來,佛教在我國廣泛流行,以皇帝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佛教麻醉勞動人民,不惜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廣造塔寺,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形成崇佛熱潮。這種情況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高峰,幾乎較大的佛寺附近,都有一個“塔院”,實際就是和尚的集體墓地。
我國古塔建筑多種多樣,按構造式樣大致分為實心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實心塔是用磚石等材料砌出的實心體,不能登臨。它又分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四種式樣。樓閣式塔,內(nèi)有塔室,可以攀登憑眺。我國古塔大部分屬于這一類。這類塔有密檐樓閣式、樓閣式、磚木混合式、磚石混合式四種。從建筑材料來分,塔主要有木、磚、石磚琉璃、鐵等。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層數(shù)從1層到15層,多是單數(shù)。
中國塔一般是隨著寺廟而建造,但現(xiàn)在許多地方是有塔無廟。歷代遺留下來的古塔,估計全國有3 000座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歷史的在百座以上。有10處古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國家保護。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嵩岳寺塔、大雁塔、佛宮寺釋迦塔、神通寺四門塔、開元寺塔、祜國寺塔(鐵塔)、崇圣寺三塔、妙應寺白塔、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