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 楊震
作者簡介:趙永紅(1973-),男,漢族,江蘇泰州人,中級統(tǒng)計師,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區(qū)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單位:國家統(tǒng)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研究方向:江蘇經濟發(fā)展研究。
楊震(1976-)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南京市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科員,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區(qū)域經濟學在職研究生,單位:南京市發(fā)改委,研究方向:江蘇經濟發(fā)展研究。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賦予農民承包地流轉的權利。農用地流轉有利農業(yè)規(guī)?;\作,對農業(yè)產業(yè)化具有積極作用。但流轉中涉及的雙方即轉出方和轉入方利益所在不同,如何能調動積極性,使雙方都積極加入到土地流轉中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通過建立簡單的博弈論模型,對雙方的心理及行為進行研究,試圖弄清楚制約他們行為的因素,并對于流轉制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村
一、前言
土地流轉并非新近才有的事物,它在我國廣大農村生活中早就存在,從我國1988憲法年修正案第一次正式允許進行合法的土地流轉開始,已有整整二十年的歷史。在這二十年間從個別農民之間進行小規(guī)模、小范圍的隱性流轉,到今天全國范圍都在為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農業(yè)產業(yè)化而進行的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轉。足以見得在城市化、工業(yè)化的背景下,土地流轉對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已不容忽視。農村土地流轉,關鍵在于流轉機制的設計,難點在于對農民心理的把握,若能準確摸清其心理,解決農民真正關心的問題,便能有效的促進土地流轉。本文從參與流轉的各方出發(fā),利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對土地流轉中的兩大主體——土地流出者與流入者的決策心理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土地流轉主體的博弈模型
農用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是在土地轉出方和轉入方間進行的。其中,轉出方主要是進城務工人員以及一些無勞動能力者。很多農村的年輕勞力由于務農收益低,放棄務農而進城打工,其一般都會獲得高于務農的收益。其擁有的農用地就基本閑置,其中不乏一些肥沃的農田,造成了浪費。還有一部分有意愿轉移土地使用權的是缺乏勞動能力或者勞動能力較低的人群,這部分人有些是傷殘人士,還有一些是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們耕作農田付出的成本較高,得到的收益卻很低。因此,還不如將農田轉移出去,獲得一筆收入,還可以有時間從事其他營生。土地轉入者通常是有能力進行規(guī)模經營的經營大戶,和想通過擴大種植范圍增加收入的種田能手。這些人不愿意進城務工,而希望通過對農田的經營,獲得不錯的收入。要想進行規(guī)?;蜋C械化經營,其耕作的土地必須得有一定規(guī)模,因此不得不轉入屬于他人的土地[1-3]。
無論是土地的轉出者還是轉入者,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都力圖最大化自己的收益。雙方是否選擇流轉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轉出者來說,參與土地流轉的收益來自于轉入方付出的流轉租金Y1,對于進城務工人員來說,這筆資金可以作為其進城的一筆啟動資金。與此同時,放棄土地的轉出者就相應的放棄原本在農田上可獲得的收益。這個收益就是轉出者放棄農地使用權的機會成本,也就是如果其耕作土地可能獲得的收入C1,對于將土地閑置的進城人員來說,這部分成本為0。綜上,農用地轉出者的收益分為兩類:(1)Y1-C1低勞動能力的農戶;(2)Y1將土地閑置的農戶。
對于土地轉入者來說,其收益來自于土地規(guī)?;洜I帶來的收益Y2,一般來說,Y2>Y1,這是因為規(guī)?;\作可以采用機械代替人力,降低成本,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產出。其成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付給轉出者的流轉租金Y1,二是進行規(guī)?;\作的資本投入C3。綜上,土地轉入者獲得的收益為:(3)Y2-(Y1+C3)。
根據(jù)上面對于土地轉出方的分析,農用土地流轉的博弈可以分為兩種:
(一)將土地閑置的農戶與轉入方的博弈利益矩陣:
對于將土地閑置而外出打工的人來說,選擇不轉出土地的收益為0(注意,有部分農戶外出打工,而選擇把土地給親屬或朋友耕作,通常是免費的或者只收取非常少的錢,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收益幾乎為0),而選擇轉出的收益為Y1>0,因此他們的選擇是始終會是轉出。對于轉入方來說,其選擇不轉入的收益為0,而選擇轉入的收益為Y2-(Y1+C3)。因此,只要Y2-(Y1+C3)>0,他們就始終選擇轉入,也就是說只要他們選擇轉入土地進行規(guī)模化經營能夠盈利,他們就會選擇轉入土地。
對于轉入方來說,其進行規(guī)?;\營一般來說是有利可圖的。目前國家正在醞釀出臺鼓勵家庭農場的政策,就是要鼓勵對農業(yè)進行機械化、規(guī)?;\作,將來或許還會有價格或其他形式的補貼政策,可以認為Y2-(Y1+C3)>0是成立的。因此,該博弈存在一個均衡策略空間(轉出,轉入),即將土地閑置的農戶會選擇轉出土地,而種糧戶會選擇轉入土地。
(二)低勞動力者農戶與轉入方的博弈利益矩陣:
1、Y1即轉入方給轉出方租金的確定是一個關鍵,若定得高了,其經營的成本增加,利潤空間有限;若給的較低,則農戶又不愿意轉出;
2、C1對于每個農戶來說有區(qū)別的,這取決于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農戶的耕作能力;
3、對于某些農戶來說,耕作農田并非其生活的唯一來源。那么對于這些人來說,放棄農用地使用權的收益除了流轉租金外,還有多余出來的閑暇也算其的收益,他們可以用空下來的時間去完成其他的農活。對于他們來說,轉出土地的收益要大于Y1-C1。
三、模型的拓展
以上所述流轉是對農用地使用權在有限期限的流轉,合約到期后土地仍舊歸原農戶所有。這對于土地轉入方來說會存在一些顧慮:
(1)由于流轉的是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而非承包經營權。在合約期內,若轉出方違約,對轉入方會帶來較大的損失。
(2)由于該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未發(fā)生變化,農戶完全有可能在一輪合約結束后選擇不再續(xù)約。那么轉入方對于農地的前期投入就會遭受損失,基于這樣的顧慮,他們不會投入太大的力量進行土地改良,或者進行機械化改良。
這就提出一個新的課題,是否可以對承包經營權進行轉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長遠來說,進行農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完全可能的,而對于種糧戶來說,這也有利于對土地長期投入。
在這種情況下,土地流轉博弈又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此時農戶選擇不轉出土地所獲得的收益仍然為C1,而轉出時的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根據(jù)以上分析,選擇轉出土地,要放棄耕作土地獲得的C1,除此之外放棄的還有另外的收益——農用土地對農戶未來生活保障的收益C2。在現(xiàn)有體制下,農民進城務工,為城市建設做出貢獻,卻無法獲得與付出相當?shù)谋U?,當他們在城市中“失業(yè)”,若還有土地,則可以回去重操舊業(yè),這種情況下,農地就成為農民的生活保障,或者說對于未來生活的可能的保障。若要他們放棄農用地的承包經營權,除非對這一損失進行補償,不然他們寧愿將土地閑置在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成本C2只有在選擇轉出土地才會出現(xiàn),若不轉出土地,那么在當下是得不到的??梢詫2看成是農田作為“未來生活保障”的現(xiàn)值。綜上,農戶選擇轉出土地獲得的收益為Y1-(C1+C2),Y1為土地轉移補償。
種糧戶選擇轉入土地的收益變?yōu)椋篩2-(Y1+C3),其中Y2為種植收入,C3為經營成本。其選擇不轉入的收益仍然為0。此時,農用土地流轉的博弈利益矩陣見下圖:
接下來的分析和前面是一致的。對于種糧戶來說,若Y2-(Y1+C3)>0,則選擇轉入土地。對于農戶來說,若Y1-C1-C2>C1,則他們會選擇轉出土地。此時要想在此博弈中得到均衡的策略空間(轉出,轉入),就需要對農戶進行更多的補償,這個補償中包括農用地作為保障的貼現(xiàn)值,并且在此條件下,種糧戶還能夠盈利則可以得到這個均衡的結果。
四、政策啟示
(一)明確農民流轉的主體地位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讓農戶自主選擇,他們會對土地的產出以及土地作為保障可能帶來的收益與轉移收益進行對比,做出最佳決策。若剝奪了農民流轉主體地位,以政府或集體的名義強行流轉,往往會損害農民的利益。在許多征地的案例中,農地作為農民日后生活保障的收益并沒有加以重視,被人為的剝奪了他們的這部分利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也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進行流轉等權利,這些都表明農民應該且必須成為土地流轉的主體[4]。
(二)加大對農業(yè)的投入,激勵轉入方的投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用土地是否能順利流轉的另一個決定力量在于土地轉入方。如果轉入方能夠從土地規(guī)?;洜I中獲得利潤,甚至是較高利潤時,他們就有足夠的動力參與流轉,也更有動力付出更高的流轉租金來激勵農戶轉出。這就需要加大對農業(yè)的投資力度,提升農產品價格,以及加大對農村土地規(guī)?;洜I的支持力度。
(三)制定各種扶持政策,為土地流轉打下堅實基礎
政府應該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農用土地特別是閑置土地的有效流轉。一是在財政上,國家應建立支持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專項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如統(tǒng)籌考慮化肥等農資價格的變動情況,進一步增加農資綜合直補,提高糧種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和種類,提高補貼標準。二是在金融上,金融機構要擴大信貸支持的幅度和范圍,在符合信貸政策的前提下,把參與規(guī)模經營的種植大戶、種田能手等都納入信貸服務范圍,解決他們的資金困境。三是在法律上要解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虛置、現(xiàn)行法律限制了土地流轉的主體等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在法律的角度,提升流轉合同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確保流轉農戶的利益受保護,合同中要明確規(guī)定各方面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并對已經完成土地流轉的案例進行建檔、歸檔管理,真正使土地流轉走上法制化、規(guī)范化軌道。(作者單位:1.國家統(tǒng)計局江蘇調查總隊;2.南京市發(fā)改委)
參考文獻
[1]穆蘭.從博弈論角度分析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J].咸寧學院學報,2009(S1):25-26.
[2]尹愛飛.基于博弈分析探討土地流轉中各主體的流轉意愿[C]//會議/2009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會議文集,2009.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夏剛,姚志芳,何水,等.基于豫北西萬村土地流轉的博弈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06):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