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yè)生抱怨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很多單位又感嘆,找一個稱職的大學生真難。這就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反差和矛盾。那么,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生?我國的大學到底應該培養(yǎng)怎樣的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應該往什么方向努力?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
今天一所真正的、被公認為university的大學是由什么組成的呢?有三部分:其一,在教學方面,它是一個學術(shù)性的、帶有研究性的教學,絕不是應用性的;其二,大學也同時是一個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所說,大學之大,不在于有大樓而是有大師??上У氖牵袊裉斓牟簧俅髮W都熱衷于蓋大樓,而不注重培養(yǎng)大師。其三,是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氛圍。看一個大學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在校園里面是不是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生活。這個文化是廣義的,包括文學、藝術(shù)、科技,所能想象到的各個方面它都有。以上就形成了大學的三個很重要的組成標準。也只有滿足了這三個條件,才能說這是一所真正的、理想的大學。
大學生的四個Learn(學習)。這句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著名華人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提出來的。2003年,他應邀來華東師大發(fā)表演講,談大學理念。他說,大學生在大學里應該學習四個Learn。哪四個Learn呢?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Learn to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筆者非常贊同金教授的觀點。在此,筆者結(jié)合中西大學生活的比較,闡述一下“大學生的四個Learn(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
首先是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大家都知道,到大學來就是學習。但是學什么呢?這恐怕就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清楚的了。學專業(yè)是當然的了,但大學是培養(yǎng)博雅之士的地方,所以,學習專業(yè)以外的知識也很重要。
這里就會遇到一個“博與約”的問題。博,是博雅;約,是指你能化約一個專業(yè)的知識。這兩者之間可能會有點緊張。現(xiàn)在的家長煞費苦心地考慮高考選什么專業(yè)。試想一個高中生剛剛被應試教育搞得昏頭昏腦的,他搞得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專業(yè)嗎?很多人的選擇只是按照比較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比如,以后什么能賺大錢,什么比較吃香,就選什么。但在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學生考進大學的時候完全不分專業(yè),大一、大二是通識教育,到大三、大四才有所謂的專業(yè)供學生選擇。也就是說,當學生們修了很多門課以后,當心靈逐漸豐滿起來,真正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才開始選擇專業(yè)。去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喜歡什么、適合什么,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決斷。
筆者至今很懷念自己的大學生活。那時候?qū)I(yè)學習比較枯燥。最有趣的,就是坐在圖書館里面亂看書,亂翻雜志,然后聽各種各樣相干的乃至不相干的講座。雖然當時筆者并不知道這些講座有什么用。但是慢慢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心靈,自己的知識,就被這樣一個氛圍熏陶出來了。好的大學一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墻上貼滿了各種學術(shù)講座的海報,而不是那些實用性的傳單。筆者在哈佛大學的半年,這個印象太深了。哈佛大學每天各個院系、研究中心的講座加起來有50多個。以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為例,每周平均3次講座,幾乎隔天1次。哈佛的校報上,僅僅講座的通知就有四大版,非常豐富。那真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一般的講座有20多個聽眾算不錯了,但是氣氛非常熱烈,有充分的討論。那種氛圍就是真正的大學氛圍。如何成為博雅之士,在大學里不用專門去學。作為過來人,筆者的體會是:不要管它是什么知識,只要這個內(nèi)容還有一點興趣,只要有名教授來講座,就要一定要去聽,從而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博與雅的結(jié)合,就是一種有用的知識和好的知識的平衡。今天的社會很實際,都在比較這個有用、那個沒用。很多同學也都總想考出個證書,積累些有用的知識。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培養(yǎng)人的心靈的,更重要的,是那些好像沒有用的知識。筆者稱之為好的知識。一個博雅的心靈,正是由很多好的知識塑造起來的?,F(xiàn)在很多人腦袋里裝的都是所謂有用的知識。這樣的人發(fā)展空間很有限,最多是個一流的技術(shù)人才。只有裝滿好的知識的人,才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而有用的知識,是不給你想象空間的。它教給你的,是一套規(guī)則,而不是如何去突破和創(chuàng)造。所以,學生們學東西千萬不要放一個太功利的念頭,這樣才能真正成就大業(yè)。
學習如何做人
下面一點甚至比上面的更重要,就是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大學要培養(yǎng)博雅之士的氣質(zhì),那么做人,就是大學培養(yǎng)的中心目標。從中西方的傳統(tǒng)來看,這是比學會學習更重要的一個目標。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雙料博士馮象前不久在接受采訪時,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美國的法學院,像耶魯大學,從來不把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當作自己的目標。那么耶魯大學培養(yǎng)什么呢?培養(yǎng)的是品質(zhì)優(yōu)異的學生。至于他以后是當律師,當法官,還是當總統(tǒng),乃至去好萊塢寫劇本,都可以是法學院學生的選擇。美國最一流的法學院從來不給學生設(shè)定目標。它就是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領(lǐng)袖式的人才,這才是它的宗旨。
那么國外的大學又怎樣培養(yǎng)貴族呢?真正的貴族,在大學里面有兩個含義。第一,它要培養(yǎng)你作為貴族的自律精神。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還有好多歐洲的大學至今還保持了學院的傳統(tǒng),如國王學院、女王學院、三一學院……學院過的是集體生活,里面的學生完全是按照訓練貴族的方式培養(yǎng)的。這個訓練就是像清教徒一般地生活,非常辛苦,條件簡陋,紀律像軍隊一般的嚴明。貴族把什么看得最重要?是榮譽。這個傳統(tǒng)也被西方的大學繼承下來,他們把自己母校的榮譽看得比什么都重。尤其是私立大學,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校友的捐款。為什么要捐款?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回報。筆者是哈佛學生,畢業(yè)時找到了好工作,這個榮譽是母校給自己的,所以自己要回報。這種榮譽與他一生伴隨。
第二,越是貴族,越要關(guān)心平民,要和平民打成一片。筆者在哈佛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到周末,幾乎所有哈佛的同學都會自覺地到附近社區(qū)去做義工。比如,在當?shù)氐娜A人社區(qū)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哈佛的同學在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英語、如何報稅納稅。筆者在波士頓的一個教堂參加過英語口語提高班,不用交學費。老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子,畢業(yè)于哈佛商學院。她在一個大銀行上班,平時工作非常忙,但是她每周還是抽出兩個半天到教堂來做義工、教英語。問她為什么這樣做?她說了兩句話:“這是哈佛的傳統(tǒng)”“我這一周里面,只有這兩天是真正在為自己工作,這是我最喜歡的”。
學習如何做事
第三點是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要成為貴族,首先要學會做事。剛才說的都是些大事,鼓勵學生們要有大志向。但是正如金字塔不是一天建起的,要能夠做大事,首先要學會做各種各樣的小事。這也是大學特別要熏陶的。
有一些學生,書讀得很好,但有一個能力非常弱,就是不會做事。今天很多同學出去找工作,給人的感覺是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想做。雖然很多小事可能一學就會,但很多能力是要積累的。學會做小事,這也是一種能力?,F(xiàn)在很多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志愿者團體和活動,還有許多勤工儉學的機會。筆者一直認為,哪怕你時間再緊,也一定要去參加這些活動。重要的不是從中得到了什么金錢上的回報,而是學會做事。
筆者有幾個博士生是農(nóng)村來的,家里比較貧困。為了表明自己會全心學習,就對筆者說:“老師,我寧愿生活苦一點,也堅決不去打工?!惫P者對他們說:“你錯了。最出色的學生,書要讀好,工也要打好。這才是好學生?!痹趪獾拿@锩?,不管有錢還是沒錢,絕大多數(shù)都打工。比如,就在學校附近的餐館或咖啡館里做服務員。今天中午是你的同學來給你端菜,晚上就變成你為他服務了。這是很平常的事。通過做這些,他們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能力,鍛煉了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筆者常對學生說,自己中學畢業(yè)以后到農(nóng)村下鄉(xiāng)3年。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做助教,從助教、講師一路做上來,從底層做起,都從小事做起。正因為小事做過了,今天才能成就大事。不要以為不做小事直接就能成就大事。只有一點點做起,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把握,才能做成大事。
在國外,大學生參加過很多的志愿團體、學生社團,乃至各種義工,小事做得就很多了。所以他們一進公司,就非常迅速地適應了公司的節(jié)奏?,F(xiàn)在同學們都想進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收入高、發(fā)展前途好。但是公司文化不是大學文化。大學還能容忍散漫、隨便。今天的公司像軍隊一樣,非常嚴謹。越是好的公司越嚴謹,尤其是外企,整個氛圍非常嚴格。你如果要進去,就要適應這種文化。很多時候,這就是從做小事培養(yǎng)起來的。波士頓每年到9月份,在中央公園就有一個全市志愿團體聯(lián)合搞的招新大會,非常熱鬧。全是義工在幫忙,沒有報酬,自己還要貼車費、貼精力。但是這么多人,他們就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這些經(jīng)歷,填在求職表上、履歷表上,都是閃光點。
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最后的一個Learn,就是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可以發(fā)現(xiàn),今天的社會非常注重團隊精神。不要說公司,就是在大學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種各樣的團隊。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但是不善于與別人交流合作,這就沒法擔當大任。今天在大學里面,如何學會與別人相處,如何具備團隊精神,這也是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
西方的貴族為什么要在學院里培養(yǎng),而不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因為騎士們打仗不能自說自話,要有嚴格的紀律和合作精神。1995年,筆者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住在圣約翰學院。按照英國的模式,大學不僅有各種專業(yè)的院和系,還有學院。這個學院意味著什么呢?它不是教學和研究機構(gòu),而是一個老師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團體,是一個Community(社區(qū))。圣約翰學院就是這樣。它是一個宿舍,又不僅是宿舍,功能非常豐富。學院里的人來自不同的專業(yè)和不同的國家。除了上課,他們平時的各種活動都是以學院為單位進行的。學生之間的比賽也都是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較量。學生的榮譽感除了來自學校,還來自所在的學院。教授除了所在的系之外,也屬于某個學院,因為他要和那個學院的學生有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這個模式。他們有新亞、崇基、逸夫、聯(lián)合四大書院。每個學生都歸屬于一個書院。雖然你來自不同系科,在這里過的卻是完全的集體生活。
筆者在圣約翰學院這個集體里面的感受非常深。每個學生一間房間,雖然不大,但是獨立而舒適。學院規(guī)定每個進了學院的學生每年要做一次學術(shù)報告,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就餐是集體的,每周的菜是事先安排好的。在晚餐時間,除了吃飯,大家就是圍坐在餐桌前自由聊天,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興趣協(xié)會。也就是說,大學最重要的一課,包括訓練你如何參加社團、組織社團。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活動,那么你的大學生活是有欠缺的。
大學不僅是知識的課堂,最重要的是有全面發(fā)展的能力。雖然工作不怎么好找,但是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所向披靡。當然,讀大學絕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它只是學生們美好人生的開端。李白有句話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學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個性、有品位、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有專長的人。這才是作為大學生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