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敏
徐江教授提出的“讓作文教學承載起培養(yǎng)學生生存智慧的任務”,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寫作教學,發(fā)現(xiàn)之前的寫作教學一直陷入誤區(qū)——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其結果是自己捉襟見肘,疲于奔命,而學生也收效見微。正所謂“文以載道”,讀他人作品,品他人之“道”。那么寫文章,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指導,也要在為人處世,價值觀上加以引導。所以,我將以“事例性論據的作用”為契機,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史記》之所以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疑是司馬遷在最大限度上尊重歷史的原本,正如考古學家研究古文化遺產一般。因為那些研究對象就是歷史的“一斑”,透過它可以窺見歷史的本原。法律上講求“以事實為依據”,苛求人證、物證,也恰恰體現(xiàn)了事例的重要性。相反,現(xiàn)在廣為盛行的歷史古裝大劇,娛樂、戲謔的成分遠遠超過了它的歷史教育意義,承載不起“前車之鑒”、“以史為鏡”的重任。因此,作為教師,就應該在立足本崗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塑人,塑一個個真正的人,有著求真務實精神的人。而議論文寫作思維訓練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渠道之一。
議論文就像是一座堅固的堡壘,而論點就是堡壘的設計圖。再好的設計圖,沒有實實在在的石頭磚瓦也只是一張紙而已。只有把這些磚頭瓦塊以特有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才有堅固堡壘的誕生。而那些磚頭瓦塊恰是議論文的論據,無疑事例性論據是最有說服力的。那么,是不是所有與論點相關聯(lián)的事例都可以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教學寫作實踐中,許多學生習慣引用文學作品中的事例作為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殊不知那個本來就是虛構的,由它搭建的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事例性論據不等同于文學作品中的事例。還有些學生只要寫到“忘我奉獻”相關論點時,就會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例。還有這次會考監(jiān)考,看到學生在作文中引用“小躍躍”的事例。私下里和其他老師交流,若是去年的作文中出現(xiàn),那還是“新聞”,但今年還引用,就是再有說服力的事例也失去了該有的說服力量。所以,事例性論據不等同于常見的事例。
以前看過這樣的新聞報道,為了宣揚某人的英雄壯舉——舍己救人,就任意揣測他在救人前剎那間的所想,境界之高讓人不得不仰視。但事實上卻讓人捧腹大笑。為什么呢?因為那個英雄說他在前面,是被后面的人擠掉下水的。他本能地自救,但那個溺水的人死死抓住他,幸好他水性好,再有岸上人的幫助,否則他這個所謂的“英雄”真的“舍己”了。在笑后,我們不能不反思,事例論據還必須符合邏輯。若是“英雄”真的要在行動前“左思右想”,很可能就貽誤了時機。所以請尊重事實的邏輯性。議論文也如此。那么,是不是要把事例的方方面面都寫進去呢?自然不是。要截取最能支撐論點的“點”。 例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在塑造劉和珍君時,始終抓住“笑”這一細節(jié)。 “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這一強烈對比,更足以達到揭露抨擊的目的。特別是對“三一八”慘案的描寫,更是采用直陳式的寫法,像攝像機鏡頭一般再現(xiàn)了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壯烈場景,再現(xiàn)了當局者兇殘的嘴臉。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說明,那么有一個細節(jié)”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就是鐵證?!叭话恕卑l(fā)生后,段政府曾肆意造謠說是學生襲擊制造了事端。而這一細節(jié)即可戳穿政府謊言:如果是學生發(fā)動襲擊,子彈當迎面射入,怎會從背部射入?子彈從背部射人只能說明學生是在無防備或奔跑過程中中彈的。魯迅的這一筆可謂是春秋筆法,既體現(xiàn)了說出真相的勇氣和歷史責任感,又戳穿了當局者的無恥謊言。北京地方檢察廳的司法調查正好印證了魯迅的這一說法:“查驗斷書所載,仰面槍彈傷痕,多系皮肉向外,足見從后身穿入者居多。此槍擊行為,似不生防衛(wèi)問題。”“事實勝于雄辯”,任你流言家肆意謊言,也掩蓋不住段政府的兇殘與下作。
基于以上種種,我認為議論文中的事例性論據要真實,新穎,典型,要符合邏輯,要有針對指向性。真實才有說服力;新穎才能吸引眼球,正所謂“寧咬鮮桃一口,不吃爛杏半筐”;典型,也就是有代表性,不會以偏概全;符合邏輯,才能無懈可擊;針對指向性,就是要和論點高度統(tǒng)一。學生在運用事例論據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常見的毛病之一就是事例論據與論點的脫節(jié)、或二者僅僅有些藕斷絲連。毫無疑問,這樣的論據是缺乏說服力的,這樣的論據用得越多,越是浪費筆墨。要克服這一毛病,就要求我們在選擇論據時多思考多分析,準確把握論點的中心意思,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區(qū)別不同材料所蘊含的主旨的細微差別,選擇與論點吻合一致的材料。例如從下列四則材料中選出適合論點“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的論據。
A、錢學森為航天事業(yè),奉獻終身。
B、彭老總冒著危險,為民請命。
C、司馬遷忍受宮刑,艱苦創(chuàng)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舉家食粥,堅持寫作《紅樓夢》。
上述四則材料蘊含的主旨是有較大差別的?!捌D辛”即“艱苦”之意,A項錢學森的事例主旨側重于“奉獻”,雖然在一生的奉獻中免不了“艱辛”。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與論點只是藕斷絲連的關系;B項彭老總是“冒著危險”,并不等同于“艱辛”,與論點基本沒有聯(lián)系;司馬遷、曹雪芹的遭遇、經歷才真正體現(xiàn)他們?yōu)閷崿F(xiàn)理想所遭受的“艱苦”。C、D兩項材料與論點高度統(tǒng)一。
魯迅的筆尖之所以能直插敵人的心臟,就是因為他能還原事實真相,他敢于揭露敵人的傷疤;燭之武之所以說退秦師,也是因為他對天下局勢早已了然于心,成竹在胸,無論是過去的歷史,當下的現(xiàn)在,還是假設下的將來,都基于晉的野心、秦的貪念及地理形勢這些事實,所以他們才會成功,魯迅的作品才會激勵真的猛士,才會喚起茍活者,燭之武才會不辱使命。
那么,真實、新穎、典型、針對性的事例性論據從哪里來?我想提幾點建議:一、關注時事熱點,以確保其真實與新穎;二、廣讀書,多思考,勤積累,即博覽眾書,抽取觀點與事例,再分類積累;三、多交流,換個角度,事例的針對性就更強了。只有事例性論據找對了,找準了,才能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同時也培養(yǎng)了求真務實的精神,那么讀者同時也品出了其中的“道”!
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希望廣大語文教師行動起來,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學習生存之道,學習為人做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