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偉
摘 要:研究性學習對于改變傳統(tǒng)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施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中語文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研究性學習要與其它有效學習方式的結合;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全員參與。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生;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74-01
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角色,從傳授到指導;學習空間,從封閉到開放;學習形式,從單一到多樣。這四大變革,為基礎教育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也為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一、語文教學中為什么要實踐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和學,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能
傳統(tǒng)學習語文的方式 ,教學質量不高,經常有少、慢、差、費的現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這是因為原有的語文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他們只立足于被動的接受語文教師的知識的傳授。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針對這種情況,當前語文教改的重點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探索、調整語文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改變簡單的接受語文的方式,開展有效的接受語文知識的同時,形成對語文知識的主動探索,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積極的學習方式,這就是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的原因。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師組織和指導作用,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索、學習語文知識,在實踐中促進教師的發(fā)展,這就是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教的原因。
2、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以前的語文教師在授課之余,也開展一些文學社團活動。但那些文學社團只吸收少數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參加。那些后進生看到別人活動,羨慕得很,希望自己也能參加。我們能否讓全體學生都來參加革命這種開放性研究、實踐的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已有實踐表明,每個學生可塑性很強,都具有發(fā)展的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見得比別人差。例如我在講《食物從何處來》這篇課文時,開展了一個名為“綠色食物從何處來”的研究課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環(huán)保意識。幾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組合在一起,我曾經不放心,但在研究性活動中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分工合作廣泛收集資料(他們大都喜歡上網玩),訪問專家(他們都很大膽),實地考察(他們喜歡戶外活動),最后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這給他們很大鼓勵,也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績,但若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重新審視時,就會發(fā)現其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由于對語文教育概念和性質認識上的不明確導致的教學實踐中的混亂,同時最讓人痛心的是由于學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所造成的人文教育的淡化,語文教學的僵化。長期以來,有些教師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把很美很有生命力的一篇篇文章肢解,蛻變成一道道僵化的試題。另外,目前教學中對教材的過分依賴也造成了教學內容的蒼白和學生視野的狹窄。語文學科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材僅僅是例子,可是例子之外我們能給學生提供什么卻缺乏研究。此外,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以狹義的“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習的主體地位,扼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教學以講析為主,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己的陣地,學生成了配合教師完成任務的陪襯,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以上這些都是語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改革的重點。
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一塊重要的領地本應受到整體教育改革的啟示,而目前最為活躍的研究性學習就為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會學語文,學好語文提供了良好契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與技能為目的,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一個學習化社會里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學會生存,如何以此種方式成為一個真正有學習能力(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又有著科學的思維方法與精神的人。從這一點上來講,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完全有必要和可能。
三、高中語文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位哲人說,一個國家可引進國外先進的東西,但國家沒有現代意識的人,一切都是空的。因此,語文學科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要有與時代同步的教育理念,諸如先進的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師生觀、人才觀等。要有開放的知識結構,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分科走向跨學科。重要的是要有與學生一起求知的態(tài)度,進行“下水研究”。要有指導組織管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由于研究性課題的復雜多樣,教師不可能萬事通。所以教師的指導主要是方法指導,而非專業(yè)知識指導。
2、研究性學習與其它有效的學習方式的結合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但非唯一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還須有機地結合其它學習方式,諸如接受性學習、合作學習、發(fā)現學習等學習方式。
3、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全員參與
研究性學習有別于培養(yǎng)尖子生的超常教育。它重過程而非重結果,從理論上講,每個智力正常的中學生都可以在開放而綜合的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員參與的另一層含義是共同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中,小組合作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習者面臨著復雜而綜合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習伙伴的分工協作和集體智慧。這樣學習者不僅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成果,而且培養(yǎng)發(fā)展了合作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