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英
(貴州財經大學 教育管理學院,貴陽 550025)
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探略
——兼論教育經濟學的“硬核”及“保護帶”
譚俊英
(貴州財經大學 教育管理學院,貴陽 550025)
教育經濟學在我國已跨過而立之年,但要走向成熟必須更加注重我國教育實際,著力研究前沿問題以引領學科發(fā)展。由“教育產品”這一“硬核”可推導出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由“教育產品具有生產價值和消費價值”形成的“保護帶”可以演繹出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教育經濟研究熱點問題緊跟時代發(fā)展的律動,但從未離開過以“硬核”為圓心、以“保護帶”為半徑的圓周視野。在立足基本、抓住核心、關注熱點的基礎上,可以將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歸納為: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問題、教育經濟價值悖論問題、教育財政問題、學校生產效率問題。
教育產品;教育經濟價值;教育經濟學前沿
一門學科,無論它是屬于人文學科還是自然科學,都必然是前沿問題引領學科發(fā)展。如果把一門學科比作一棵大樹,前沿問題猶如樹的枝葉,是學科發(fā)展的生長點。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學科發(fā)展趨勢,著力研究前沿問題,推動學科發(fā)展。教育經濟學要得到發(fā)展,不能不注重對前沿問題的研究,這一點似乎在學界可以達成共識。但對于哪些是前沿問題,前沿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是教育經濟學相關理論研究中較為缺乏的內容。我國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其發(fā)展已跨過而立之年,學科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對其“前沿問題”的研究對促進教育經濟學學科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誠然,討論前沿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本文也只是做些拋磚引玉的工作,以期有更多的相關研究推動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對于學術研究,雖然我們提倡百家爭鳴,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爭鳴的立足點需具有同一性。即是說,我們進行學術討論的前提是建立在對問題涉及的基本概念有統(tǒng)一的理解和認同基礎之上。因此,討論前沿問題首先必須明確相關概念的內涵,確定其意指對象。在哲學界,學者們較早就對前沿問題進行過研究。著名哲學家邢賁思1993年在理論宣傳干部研究班做了《關于若干哲學前沿問題》的報告,歸納出人的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規(guī)律觀問題等前沿問題。[1]《社會學研究》編輯部也多次進行過中國社會學前沿問題報告。[2]學者們一致認為一門學科從建立到發(fā)展成熟離不開對前沿問題的探討。但各個學科在歸納前沿問題時,似乎并沒有對前沿問題概念本身花費過多筆墨。近幾年教育學學科對前沿問題概念本身做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如王偉廉、高佩分析了前沿問題與其他非前沿問題之間的關系。[3]梅英對什么是教育學中的“基本問題”、“核心問題”、“熱點問題”、“前沿問題”也進行了深刻比較。[4]融合學者們的觀點,我們認為,前沿問題是學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出現(xiàn)的對學科突破性發(fā)展有重大意義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界定強調了前沿問題所具有的特性:一是前沿問題必須強調階段性,即前沿問題必然是學科發(fā)展到某一階段的產物,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二是前沿問題的解決必定為學科帶來突破性進展,因而前沿問題又兼具全局性、前瞻性和推動性??梢姡プ×藢W科前沿,就把握了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在認識了前沿問題及其特性后,將之與基本問題、核心問題和熱點問題進行區(qū)別比較,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前沿問題和其他問題之間的簡要關系。
前沿問題必定與基本問題緊密聯(lián)系?;締栴}是學科所有問題予以確立和解決的出發(fā)點,學科基本問題的準確確立是構建學科體系結構的基礎和關鍵。核心問題是貫穿學科發(fā)展始終的問題,是學科理論體系最根本的版塊。從學科的基本問題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地挖掘學科的核心問題,才能拓展學科的研究領域,學科發(fā)展和成熟才可能實現(xiàn)。熱點問題是學科體系中的諸多研究領域在某個特定時期與社會接觸并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前沿問題多是對熱點問題的凝練和升華,但熱點問題并非一定都是前沿問題。前沿問題與核心問題、基本問題和熱點問題之間既存在本質區(qū)別,又有著必然聯(lián)系,它們是學科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構成要素。當一門學科基本問題確立之后,核心問題得以衍生,學科體系得以構建;熱點問題充實和豐富著學科體系;而前沿問題作為核心問題的延伸,直接決定著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和未來。[5]簡而言之,學科前沿問題是基本問題的凸顯,是核心問題的延伸,是熱點問題的突破。要把握學科的前沿問題,就必須立足“基本”,抓住“核心”,關注“熱點”。
把握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問題是我們判定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的前提條件。著名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 Lokatos)的科學研究綱領為我們把握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提供了理論路徑,為我們判定教育經濟學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問題提供了視角。在拉卡托斯看來,科學研究綱領是一組具有嚴密的內在結構的科學理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它構成了一個連續(xù)的科學研究綱領??茖W研究綱領由兩部分構成:中心是硬核,周圍是保護帶。硬核是這個科學綱領的核心部分或者本質特征,它決定著研究綱領發(fā)展的方向,一切科學研究綱領都在硬核上有明顯區(qū)別。[6]硬核是堅韌的,一旦確立則不容許改變,相當于確定了整個研究綱領的基石。硬核的周圍是保護帶,它由各種輔助性假設組成,在硬核和保護帶的基礎上,每個科學研究綱領都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題和特殊的論據(jù)來形成自己的理論結構。[7]我們認為,科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和保護帶類似于建立一門學科所必須的邏輯起點和前提假設。由對硬核(邏輯起點)的把握,可以推導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由對保護帶(前提假設)的探尋,可以演繹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一)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硬核
一般認為,構建學科體系首先應當確定邏輯起點,從邏輯起點出發(fā),借助邏輯推導,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構成嚴謹?shù)倪壿嬒到y(tǒng)。[8]確定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我們嘗試從教育經濟現(xiàn)象中客觀地抽象出最簡單的經濟關系。基于對邏輯起點初淺的認識,我們將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認定為“教育產品”(或稱“教育服務”)。教育產品是指教育者提供的用于培養(yǎng)、提高和改善受教育者的智力素質、能力素養(yǎng)的非實物形態(tài)的勞動成果,它包括教師的講課、輔導、批改作業(yè)等一系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服務。[9]產品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物。教育活動從產生之初就具有影響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繼承發(fā)展的功能,進而影響人類的整體生活。教育活動的這一基礎性,決定了原初形態(tài)下的教育就具有服務特性。伴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教育逐漸演變成為一項獨立的、專門的事業(yè),當人們接受教育機構提供的服務從而獲得收益時,教育服務所具有的產品性質就愈加凸顯。而在教育產品的供求中可以看到供求主體之間基于教育產品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交換關系的痕跡。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教育產品的交換史,即教育產品怎樣交換,如何提高教育產品交換的效率和質量等等。
可見,“教育產品”是教育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存在”,揭示了教育經濟活動中最簡單的經濟關系,是一個不可再分、最本質的概念。教育經濟學中的教育產品,如同商品在《資本論》中一樣,是最簡單、最根本的范疇。如果拋開教育產品這一客觀存在,就無所謂教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也就無所謂教育(經濟)活動的延續(xù)。如此,將教育產品認定為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具有合理性。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是在邏輯起點之上的追問,導源于人類資源的總體稀缺。因而,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表述為:教育能為解決資源稀缺性問題做些什么?這可以沿著這樣的思路思考:既然人類總體上資源稀缺,那么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更多的資源,進而,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說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有何作用?因此,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可以轉述為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
(二)教育經濟學的前提假設——保護帶
拉卡托斯認為,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獨創(chuàng)性來闡明,甚至發(fā)明“輔助假說”,這些輔助假說圍繞硬核形成了一個保護帶。正是這一輔助假說保護帶,必須在檢驗中首當其沖,調整、再調整、甚至被全部替換,以保衛(wèi)因而硬化了的內核。[10]可見,任何理論的建立都要有一定的輔助性假設保護帶來保護硬核,使研究綱領免遭反駁或證偽,教育經濟學也不例外。教育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既有對硬核的關照,也有對學科性質的回應。關于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教育經濟學產生的角度看,它發(fā)端于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我們認為其前提假設必然與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有密切聯(lián)系。經濟學理論認為,理性經濟人追求實現(xiàn)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目標,同時又受制于可用資源的有限性與稀缺。這種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首先它表現(xiàn)為人與其外物的矛盾,即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其次,它表現(xiàn)為人與其自身的矛盾,即人實際獲取資源能力的有限性與獲取資源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以及人實際享受已獲取資源能力的有限性與希望提高享受這些資源能力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而解決上述矛盾的方式可能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考慮提高人類實際獲取資源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考慮提高人類享受已獲取資源的水平和能力。[11]
由此,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假設實際上包括了解釋和解決以上矛盾的兩個方面。第一,把人本身視為獲取資源的手段和目的,通過教育活動能夠提高人的生產能力(獲取資源的能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因而,教育產品(教育服務)具有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生產價值。第二,把消費視為人享受獲取的資源以滿足欲望的行為,通過教育能夠提高人的消費水平和能力,解決人實際享受已獲取資源的能力的有限性與希望提高享受這些資源的能力的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教育產品(教育服務)具有提高人類消費水平和消費技能的消費價值。簡而言之,教育產品具有“雙價值”:提高人類獲取資源的能力的生產價值和提高人類享受已獲取資源的能力的消費價值。進而,我們認為教育產品具有雙重價值是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產品產生需求的根本動因,這一假設也搭建起了教育與經濟之間關系的橋梁?!敖逃a品雙價值”假設形成的保護帶,緊緊圍繞在“教育產品”這一硬核周圍。由此,以“教育產品”為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實現(xiàn)了理論和邏輯的統(tǒng)一。
研究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不僅要反映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整體的理性認識,更應當反映各主題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12]通過對教育經濟學硬核和保護帶的分析與思考,結合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探尋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可遵循這樣一種思路:第一,基于對教育產品價值的認識,社會和個人可能產生對教育產品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滿足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產品的需求,也即,發(fā)展教育應投入多少資源,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在教育投入中各自應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第二,具體到學校層面考慮,學校如何提高教育產品供給的效率和質量,也即,學校的資源應如何使用才能實現(xiàn)效率的最大化;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如何在相互合作中實現(xiàn)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統(tǒng)一?;谝陨纤伎迹覀冋J為,教育經濟學研究無外乎回答兩個核心問題:如何為教育提供充足的資源以及如何有效運行學校。教育經濟學核心問題是基本問題的聚焦和深化,對一個基本問題和兩個核心問題的回答,關乎教育經濟學邏輯體系的建構。
在把握教育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進而弄清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的基礎上,梳理了解我國教育經濟研究熱點問題,是我們判定學科前沿問題的依據(jù)。
(一)我國不同時期教育經濟研究熱點問題
在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形成之初,因學科體系尚未確立,其基本問題既是核心問題,也是熱點問題。即是說,在教育經濟學初創(chuàng)這一特殊時期,這些問題針對的是同一問題,研究的是同一內容。伴隨學科體系的不斷發(fā)展完善,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逐漸明確,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也逐漸凸顯。熱點問題并非是前沿問題,但熱點問題可以在前沿問題中找到答案。如治理擇校亂收費問題是20世紀末教育經濟熱點問題,但不是前沿問題,因為它并不對學科發(fā)展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而其背后隱藏的教育效率與公平問題則可能是前沿問題??梢?,熱點問題多與教育經濟研究相對應,而前沿問題則更多與教育經濟學相對應,對教育經濟問題的研究,促進了教育經濟學學科發(fā)展。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依據(jù)學者們的相關研究,下文對教育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做如下簡要歸納。
1978至1985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發(fā)軔時期,也是我國教育經濟學初創(chuàng)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教育經濟學主要處于學習、介紹西方與前蘇聯(lián)教育經濟學階段。1980年人力資本理論之父舒爾茨的中國之行,為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建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大量譯介的歐美和蘇聯(lián)教育經濟學研究成果為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1984年10月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全國性學術團體的成立使教育經濟學研究形成了全國的協(xié)作組織與交流平臺。[13]這一時期,中國教育經濟學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學科建設運動,研究的熱點主要是教育發(fā)展與經濟關系問題、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協(xié)調問題。
1985至1992年,我國教育改革全面展開,中國教育經濟學在摸索中緩慢前進。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不僅標志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啟動,也成為新舊教育體制的分水嶺。以此為界,此前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具有計劃性與集中性的教育體制,逐步演化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從中央向地方分權、從政府向社會滲透的新型教育體制。[14]根據(jù)對全國教育科學“七五”規(guī)劃和部分“八五”規(guī)劃課題的分析歸納,此時教育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包括: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教育產品屬性問題、教育財政體制建設問題、教育投資不足問題等。
1992至2002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教育經濟學得到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階段,改革力度大、向縱深發(fā)展的勢頭也比較強勁,出現(xiàn)的新問題也較多,理論研究的責任和要求也更加凸顯,教育經濟研究也隨之豐富和繁榮。根據(jù)對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guī)劃和部分“八五”和“十五”規(guī)劃課題的分析,這一階段教育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多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緊密相關的教育改革問題,如教育與市場經濟關系問題、教育供給與需求問題、教育產業(yè)化問題等;同時,教育成本與投入問題,教育結構、規(guī)模及資源配置問題,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問題等也成為當時研究的熱點。
2002年至今,科學發(fā)展觀推動著我國教育經濟學走向繁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其后,黨的十七大系統(tǒng)地闡述了科學發(fā)展觀,標志著我國進入科學發(fā)展的新時代。隨著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入人心和教育外部性的彰顯,教育經濟學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根據(jù)教育科學部分“十五”規(guī)劃和“十一五”規(guī)劃的立項課題分析,這個時期教育經濟研究熱點集中在以下方面: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問題,治理擇校亂收費問題,教育成本問題,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問題,學校布局調整問題,教育投資與收益問題,教育消費問題等。
通過上述對教育經濟研究熱點問題的歸納可以發(fā)現(xiàn),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以及教育財政問題在教育經濟學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是關注的焦點。而伴隨教育經濟學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學者們對教育財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研究視角不再只是停留于教育投入是否充足問題的研究,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問題得到更大程度的關注。可見,教育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雖緊跟時代發(fā)展的律動,充滿著時代氣息,但熱點問題都是對“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的輝映,從未離開過以“硬核”為圓心、以“保護帶”為半徑的圓周視野。
(二)當前我國教育經濟學四大前沿問題
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教育改革任務的艱巨性?!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制定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必須更加注重我國教育實際,著力研究前沿問題以引領學科發(fā)展。在把握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聯(lián)系教育經濟研究熱點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嘗試將教育經濟學領域的前沿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問題。對于任何一門學科,在其形成至發(fā)展成熟的過程中,學科建設問題將始終是該學科的前沿問題。從教育經濟學初建至今,我國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體系大多還停留在對西方教育經濟學理論的學習和解釋階段,學者們對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的諸多問題存很大爭議,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和內容等都沒有準確定位并形成共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科走向成熟的步伐。教育經濟學科建設的不完善,決定了未來在其不斷走向成熟的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學科建設問題都是研究的前沿。教育經濟學科建設涉及到學科概念體系的重構與統(tǒng)一,研究方法的規(guī)范化,學科框架的建構,理論邏輯體系的完善。因此,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的使命就是將國際理論視野和中國問題意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構建中國教育經濟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框架,實現(xiàn)中國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在研究本國教育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并呈現(xiàn)多樣化的中國教育經濟學學派,這是21世紀我國教育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成熟學科的重要標志。
第二,教育的經濟價值悖論問題。前文已說明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是教育經濟研究的基本問題。眾多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相關研究顯示出教育具有促進就業(yè)、提高個人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提高消費水平和消費技能等經濟價值。然而,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教育具有經濟價值的理論遭遇現(xiàn)實責難,如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收入不高。有調查顯示,截止到2012年6月25日,2012屆本科畢業(yè)生簽約率僅為42%,而69%的大學畢業(yè)生起薪低于農民工月均收入。[15]這一現(xiàn)狀使得教育具有提高個人收入的經濟價值備受質疑。同時,從理論上看,教育具有提高消費技能的作用,但現(xiàn)實中,大學生夸張消費、盲從消費、超前消費在大學校園一度流行,這似乎又否定了教育所具有的提高人消費水平和技能的消費價值。教育經濟價值的發(fā)揮遭遇從“教育萬能論”到“教育無能論”的尷尬。然而,眾所周知,教育具有的經濟價值是國家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個人投資教育的重要原因。分析教育經濟價值發(fā)揮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應對策略,是保證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毋庸置疑應成為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同時,從世界范圍看,發(fā)達國家職業(yè)教育的經濟價值斐然,例如德國的職業(yè)技術教育被稱為其經濟發(fā)展的秘密武器,美國的社區(qū)學院很好地服務于社區(qū)需要,然而,我國職業(yè)教育的經濟價值尚不突出。應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研究我國職業(yè)教育經濟價值發(fā)揮為何受限,職業(yè)教育產品供給應做出怎樣的調試以適應市場需求,如何發(fā)揮出職業(yè)教育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也自然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
第三,教育財政問題。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財政投入保持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在2012年得以實現(xiàn)。對教育投入的研究,從上個世紀末就由過去更多關注教育投入充足性評價轉向重視對教育財政公平與效率的評價。關于教育財政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在本世紀初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事實上,任何效率的判定都基于一定的價值立場,對包含教育公平價值立場的教育財政效率的追求才應是教育財政永恒的生命力。同時,伴隨對國家公共職能的重新認識,建設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公共教育財政制度這一目標在國家的政策層面日益明確。教育財政研究將不再局限于教育投入問題,其范圍拓展到教育經費的籌措、配置、管理等。進而,未來一段時間內,聚焦教育財政這一前沿問題下的熱點問題,可能包括保障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教育資源配置、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的教育財政投入以及高等教育財政融資等相關教育財政問題。此外,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帶來的教育投入方式的轉變也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問題。比如,應對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發(fā)展要求,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è)教育財政投入方式應做出怎樣的轉變,怎樣的投入方式可能促進普高和中職分流等。
第四,學校生產效率問題。學校生產是教育資源投入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學校生產效率是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最終體現(xiàn)。對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躍入我國教育經濟學學者的研究視域。由于教育產出的特殊性,如何有效衡量教育產出,進而科學地計量學校生產效率成為目前國際國內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同時,伴隨非貨幣投入進入到教育經濟學研究者的視野,研究教育投入的視角有所拓展,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包括情感投入、行為投入、態(tài)度投入等)得到很大程度的關注。對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的微觀經濟學分析,也將成為前沿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此前提下,對教育生產函數(shù)的研究將會進一步細化,包括教師對課堂時間的配置、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公平等。而且,研究可能著重分析教育均衡化的努力通過同群效應或者教師效應對學生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影響[16],尤其是學校環(huán)境與設施、學校內部組織結構、同伴群體構成、教師個體和群體質量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另外,學校內部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是學校生產效率的重要內容。當學校的教育經費既定時,資源應如何配置、優(yōu)先配置到哪里、配置多少是分析學校資源配置的首要問題。在這個方面,未來的研究將可能重點探索是否存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學校資源配置模式,即在學校規(guī)模一定的情況下,學校的公用經費和人員經費應按如何的比例配置,以及具體到公用經費又該如何分配才能實現(xiàn)效率最大化。此外,現(xiàn)代學校制度包括現(xiàn)代大學制度這樣涉及教育產權等問題的研究也可能成為研究的前沿。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發(fā)布了《依法治校——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實施綱要(征求意見稿)》,再次明確了依法治校要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根本任務,將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與實施進一步引向深入。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如何構建既追求學校生產效率又保證教育質量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是教育經濟學不可回避的前沿問題,而借助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學校產權和教育中的交易成本也將成為現(xiàn)代學校制度研究的重要視角。
在教育經濟學四個前沿問題中,教育的經濟價值悖論問題是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的深化,教育財政問題與學校生產效率問題是對教育經濟學核心問題的時代挖掘,而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問題則滲透于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之中,折射出教育經經濟學學科發(fā)展的水平??梢?,教育經濟學前沿問題緊緊圍繞著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又與熱點問題互動,彰顯著教育經濟學學科發(fā)展的張力。
研究如上問題,源于我們對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構建的思考。如若能夠正本清源地厘清教育經濟學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進而清晰地把握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這一定是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走向成熟的福音。然而,這恐怕需要眾多教育經濟學學者們對此問題做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以上對幾個問題的思考只是我們基于拉卡托斯硬核和保護帶這一科學研究綱領初淺認識的基礎上得出的不成熟的結論,或許并不科學,更可能是陋識誤端。這里呈拙文于此,只是想為大家的討論提供一個依據(jù),或是為大家的批駁樹立一個靶子,權當引玉之磚。
[1]邢賁思,關于若干哲學前沿問題[J].黨??蒲行畔?1993,(1):19-22.
[2]社會學研究編輯部.2002:中國社會學前沿報告[J].社會學研究,2003,(2):3-27.
[3]王偉廉,高佩.關于教育學學科前沿問題的幾點思考[J].云南教育,2003,(5):20-24.
[4]梅英.教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之思[J].上海教育研究, 2010,(10):8-11.
[5]梅英.教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之思[J].上海教育研究, 2010,(10):8-11.
[6][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著,蘭征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6.
[7]方福前.根據(jù)硬核和保護帶來劃分經濟學流派[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42-48.
[8]候懷銀,王雪娟.20世紀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本土探索[J].山西師大學報,2008,(6):99-104.
[9]李江帆.教育服務消費品生產問題的探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1):97-102.
[10][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著,蘭征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6.
[11]張學敏,葉忠編著.教育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12]張學敏,田曉偉.教育經濟學的核心主題及其體系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1,(4):23-29.
[13]杜育紅.中國教育經濟學三十年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6):10-13.
[14]李桂榮.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發(fā)展歷程回眸[J].教育與經濟,2009,(4):33-38.
[15]王俊秀.69%大學畢業(yè)生起薪低于農民工月均收入說明什么[N].中國青年報,2012-07-26.
[16]楊釙.教育經濟學:美國的新發(fā)展[J].教育與經濟,2010,(1):65-71.
Thinking on Frontier Issues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Discussion on the“Hard Core”and“Guard Band”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TAN Junying
After fast development in recent thirty years,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focus on frontier problems to lea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With the hard core which belongs to"educational products",we can deduce the basic issues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and with the guard band composing of production value and consumption value,we can assume the core issue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The hot issues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keep up with the rhythm of era development,but never leave the circle which the hard core is the center,and the guard band is the radius.On the basis of basic,core,and hot issues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the frontier issues can be determined as follows:discipline construction,economic value paradox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finance and school production efficiency.
educational products;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frontier issues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F08;G40-054
A
1003-4870(2014)02-0009-06
責任編輯 葉慶娜
2013-12-5
貴州省2013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貴州普通高中教育財政效率研究”(項目編號:2013C019);2013年度貴州財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
譚俊英,女,博士,貴州財經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