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
部隊剛移防金門時,她每天都會寫一封情書給我。如此半年,忽然就音訊全無。我心知肚明,她已經(jīng)有了新的男朋友。我覺得快要罹患憂郁癥了,每天早晨醒來都失去起床的力量,不知如何鼓起勇氣去過新的一天。很難想象,如果金門沒有高粱酒和貢糖怎么過日子?我?guī)缀跻挂购雀吡痪?,喝酒時含淚想念著戀愛三年的芭蕾舞女伶;也常常吃貢糖,那糖似乎能瞬間幫助人暫忘痛苦。我在金門居住了18個月,這輩子的貢糖配給,恐怕早就消耗光了。
貢糖是一種花生酥糖,名稱的由來和“貢丸”一樣。為求糖質(zhì)綿密細(xì)致,制作過程需加以捶打,閩南語捶打音“貢”。貢糖就是打出來的花生糖,反復(fù)捶打碾軋,將炒熟的花生摻進(jìn)煮熟的麥芽糖漿,捶得細(xì)碎,再包餡、切割、包裝。
制作貢糖頗為復(fù)雜,大致是炒花生、熬漿、拉酥等步驟。炒花生是有講究的,要炒到香氣最飽和的臨界點。接著是熬漿,用砂糖和麥芽糖加水熬煮。最后,脫膜的熟花生倒入黏稠的糖漿中攪拌混合,花生與糖的比例大約是2∶1,搟碎,輾軋成片狀,包入花生粉、芝麻、蒜泥、精鹽,拉長起酥,以條尺規(guī)范,切塊。
從前,是將花生和糖漿攪拌均勻,在石塊上反復(fù)捶打。這工序最累人,要在糖漿完全冷卻凝固之前,將一顆顆花生搟碎。糖漿須保持溫度才利于操作,如果溫度過高,搟起來不酥;過冷,一搟即碎?,F(xiàn)在已用計算機選料,自動化焙炒、脫膜,過濾不良品,溫控煮糖,碾軋及切割、包裝。
金門降雨量不多,日照強,蒸發(fā)快,蓄水力又弱,常處于缺水狀態(tài)。地質(zhì)主要由花崗片麻巖構(gòu)成,全島覆蓋酸性強的沙土與紅壤土,缺乏腐殖質(zhì),僅適宜種植較耐旱的作物如花生、高粱、小麥等。特殊的風(fēng)土條件,造就了金門花生粒小密實、油脂較高、味飽滿濃厚的特點。
這么多年了,金門貢糖的味道和世事一樣多變。從最初的原味、香酥、豬腳、咸花生,愈趨多樣,諸如蒜味、芋頭、抹茶、肉松海苔、黑芝麻、咖啡等等。在金門,我常吃的貢糖品牌有“名記”“金瑞成”“天工”“圣祖”,它們伴我度過悲傷的歲月,讓我覺得未來還會有歡樂的希望。
最初,貢糖是金門人的茶點,均為家庭式的無名小工廠生產(chǎn),產(chǎn)品直接送往茶桌(老人茶坊)銷售。1959年在商品展獲最優(yōu)等獎之后聲名大噪,成為士兵退役返鄉(xiāng)必備的伴手禮。從前金門人吃貢糖有搭配油條的辦法,“紅煙番仔火,貢糖油炸果”,油條冷卻后,對折,夾入一塊貢糖。后來更有“春卷包貢糖”“饅頭夾貢糖”等新吃法。
貢糖源自廈門,在金門發(fā)揚光大,兩地的貢糖頗有不同。金門的貢糖制作比較精致,廈門的貢糖則含糖較高。
貢糖不只是糖,它咬即碎,含速溶,美學(xué)性質(zhì)像愛情,容易破碎,破碎后足堪回味。
不知道為什么,即使只看到貢糖的圖片我也會流口水,我愛它已經(jīng)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若非血糖偏高,我下半輩子只吃貢糖。除了要花錢買,貢糖毫無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