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全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社會化的重要渠道,在形塑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功能,誠如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所指出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逼渲校瑦蹏髁x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大學生要培養(yǎng)出一種健康的、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觀,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èi)在要求,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一個思想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我國一貫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明確指示:高等院校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精神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群體努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既注重理論層面的邏輯梳理,又重視實踐層面的現(xiàn)實熏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說,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已具有較高的愛國熱情和較強的民族榮譽感、自尊心。但是,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高校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這造成某些大學生民族責任意識淡漠、民族文化認同弱化和愛國理性意識偏低等現(xiàn)象,制約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教學內(nèi)容滯后。愛國主義知識是理性愛國的基礎,而大學生能否構建起一套系統(tǒng)的愛國主義知識框架關鍵在于教學內(nèi)容。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課程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知識點視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固然,課程教材中的先烈光輝事跡、英雄楷模和愛國情節(jié)的激勵作用不容小覷,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多數(shù)知識點要么在中學時代已然熟知,要么通過新聞媒體等社會渠道已然了解,并沒有多少新鮮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為此,中共中央在印發(fā)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指示:“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時代特征。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nèi)涵?!比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依然存在依據(jù)課程教材知識點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教學內(nèi)容并未與時代形勢相結合,沒有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色彩,明顯滯后于時代發(fā)展。這種滯后性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效果。
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形式是愛國教育的工具,直接關乎教育的成效。目前,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要是將課堂教學作為教育途徑,依據(jù)教材要求灌輸理論知識,教育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講授、PPT課件展示,這種單一的教育形式、簡單的宣講說教和干澀的理論灌輸,顯然無法吸引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更與他們豐富的情感需求相差甚遠。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缺失有效的交流、溝通互動環(huán)節(jié),這種缺失也使得教師難以捕獲大學生內(nèi)心真正關注的熱點問題,難以真正地解答他們的心理困惑,無法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自然無法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效果的問題了。
計劃多于實踐。教學計劃是愛國教育的保證,圍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每年度一般都會制訂出一份周密的、翔實的教學計劃,尤其是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的工作部門。這些教學計劃無論是在課堂教學層面,還是在實踐教學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對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情懷大有幫助。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有益的教育計劃要么不具備操作的條件,要么被教師忽略,基本淪落為一紙空文,形成口號多、行動少,知行不一的教育現(xiàn)象,這種重計劃輕實踐的教育現(xiàn)象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效果。
誠然,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個人本位”價值觀的影響下,有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言行舉止透露出功利化色彩,過于注重個人利益,缺乏民族責任感。再如,因知識貯備和認知能力的不同,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具體內(nèi)涵理解有所差別,進而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熱情有所不同,表達愛國熱情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大學生能夠科學地判斷、理性地表達愛國熱情,有的大學生卻是感性的、盲目的,甚至是狂熱的。整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愛國熱情,但多數(shù)仍處于“熱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精神狀態(tài),因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勢在必行。
“愛國主義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盵1]在解決如何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問題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帶有明顯的政治導向,雖然本身不等于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視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象征,但卻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絕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層次地挖掘內(nèi)在功能,彌補自身不足,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完善自身體系,努力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發(fā)揮最大作用。依據(jù)調(diào)查結果和自身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將有助于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當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課程,雖課程內(nèi)容、課時安排、開課學期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教學目的,即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我們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紐帶將各門課程鏈接在一起,使其緊密地結合,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愛國主義理論知識體系,使大學生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的愛國主義體系結構。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除了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認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外,還要注重挖掘當前國家重大政策、方針、路線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邏輯依據(j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除了培養(yǎng)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外,還要突出當前國家重大政策、方針、路線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論內(nèi)涵;《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除了宣講“一條主線”“兩個了解”和“三個選擇”外,還要提供當前國家重大政策、方針、路線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歷史闡釋;《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除了塑造大學生道德和法律思維外,還要宣講當前國家重大政策、方針、路線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精神品質(zhì)。比如,最近黨中央宣講的“中國夢”如何滲入大學生教育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主管部門應組織任課教師集體備課,公開討論,探尋“中國夢”在不同課程中的知識關聯(lián),要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為“中國夢”提供邏輯依據(jù)、理論內(nèi)涵、歷史闡釋和精神品質(zhì),從而促使大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如此的課堂教學既會避免各門課程的簡單重復,又會避免教學內(nèi)容的滯后性,帶有時代色彩,也會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動力,產(chǎn)生理想的愛國教育效果。
大學生是思維最為活躍的群體,愛國主義教育能否有所成效起點就在教育形式,諸如圖片、影像、事跡、新聞、宣講、講座、聯(lián)歡之類的教育形式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因此,愛國主義要改變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單一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努力突出教育形式的層次性。為此,我們既要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功用,又要注重正面宣傳,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重要的是,要組織典型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由教室移植到校園、社會,比如將報告會、聯(lián)歡會之類的組織活動安排在相關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感的地點或場所。需要注意的是,集中的、經(jīng)常的愛國主義教育往往效果不佳,要使教育形式更多地由顯性轉入隱形,合理地安排時間、做好計劃,使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延續(xù)性和層次性。其實,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理念,不是虛幻的口號,只不過由理念到實踐的轉變,需要一系列的技術操作,只有豐富多變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轉化為切實的實踐。有了切實的實踐,愛國主義教育才顯得生動活潑,才會有效果。
當今大學校園,屬于學生自身的社團組織不勝枚舉。這些學生社團無論是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是在凝聚學生力量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功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要想真正地深入大學生群體中,與大學生社團結合不失為一種捷徑。大概而言,結合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親自指導學生社團,規(guī)劃學生社團的活動計劃,比如邀請榜樣、模范到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中講座,指導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遺跡等等;另一種是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到學生社團的年度計劃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負責督促落實,比如我國有許多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聯(lián)的紀念日,如“五四”“七一”“九·一八”和國慶節(jié)等等,這些紀念日往往與歷史事件聯(lián)系,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學生社團可以結合自身性質(zhì)和特點,組織相關征文比賽、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文藝演出等之類的紀念活動,要突出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增強教育的趣味性。由于大學生社團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大部分活動都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也能夠充分吸收現(xiàn)代信息,使得大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氛圍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形象,更有說服力。
2013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當今時代,國際環(huán)境錯綜復雜,我國仍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巨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尤其是國外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在此情勢下,大學生作為最有思想、活力的青年群體,能否培養(yǎng)起來堅定的愛國主義信仰、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基地,一定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把握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努力使其養(yǎng)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1]郝海洪,李國強.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思路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