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制度外的反腐形式,微博反腐在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也存在著合法性困境、犬儒主義傾向和易扭曲政治生態(tài)的三重風險。微博反腐只能作為傳統(tǒng)反腐的補充形式,與制度反腐形成互動;同時需要破解國家廉政體系設計中制度短缺與制度剩余并存的悖論,加強微博反腐的法制化,培養(yǎng)公民理性精神,并借鑒“Twitter”的做法從技術上規(guī)范微博空間和行為等,以規(guī)避微博反腐風險。
關鍵詞:微博反腐;合法性;風險;規(guī)范;政治生態(tài);制度反腐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3-0020-04
一、引言
在近年眾多的反腐案件中,均可看到微博的身影,如陜西楊達才“表哥”事件、廣州番禺房管局的“房叔”事件、重慶的“雷政富”事件等?!?012年微博年度報告》指出,2012年廣泛受關注的15起真實的網(wǎng)絡反腐案件中,通過微博舉報的共有6起,占40%。其余9起案件中,微博雖然沒有直接充當舉報平臺,但是產(chǎn)生了巨大轉發(fā)量,對案情的推動也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微博”作為信息溝通、表達某種訴求和個人社會觀感的工具早已被廣為運用,但它在“反腐”上發(fā)揮的獨特作用,則源于微博具有“還原事態(tài)和時空壓縮功能”。坦言之,社會公眾利用微博所具有的“基數(shù)龐大,用戶廣泛;節(jié)點共享,從傳播到互博;依托數(shù)字科技聯(lián)結全球知識體系”三大特質,使得相對對稱的腐敗信息在微博即時平臺上迅速流動傳播,把腐敗信息由傳統(tǒng)的政府掌控變成為“真相大白于天下”,政府與公眾所掌握的信息由傳統(tǒng)反腐路徑下的不對稱變成了相對對稱,體制內反腐機構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不得不被動介入腐敗案件的查處,并發(fā)布更多相關的信息(如圖1、2所示)。一旦腐敗案件處理不迅速和不堅決,這種壓力將會不斷地加速倍增,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1]可以預期,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公民意識的提高以及政治清明度的提升,加上微博反腐具有成本低、透明度高、效果明顯等特征,微博反腐的案件將會越來越多。然而,微博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看誰在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因此我們看到微博在反腐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需要思考其存在的隱憂。微博反腐存在著哪些潛在的風險,未來它在反腐體系中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對這種反腐形式進行定位和對位?這是本文要思考與解答的問題。
二、另一種隱痛:微博反腐的三重風險
作為非制度化的反腐形式,微博反腐的行動邏輯是“運動式”的,它為了反腐的目的,把正義與泄憤寫在一面旗幟上,在難以忍受卻不可避免的非理性化、娛樂化的“扒糞運動”中,命運對抗著命運。因此,在微博反腐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令人隱憂的一面,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重風險:
1.身份危機:微博反腐的合法性困境。所謂身份危機是指微博反腐過程中,以民間力量為主導的反腐工作缺乏權威性和合法性。因為微博反腐目前并沒有獲得法律法規(guī)的認定,特別是非正當性的微博舉報,這正是學界和社會現(xiàn)在所擔心的一個制度性隱患。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當公眾對政府信任感減弱,繼而選擇網(wǎng)絡來呈現(xiàn)腐敗信息與冤情材料,以“圍觀改變中國”的姿態(tài)來督促相關部門查辦被舉報者及其腐敗行為時,微博反腐的利弊已一目了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加之微博目前屬于匿名性質,使得自媒體賦予的個人自由被無意中濫用了,造成無法被證實甚至是虛假消息滿天飛的局面,一些消息的制造者要么是為了吸引別人的眼球,要么是為了泄私憤而惡意中傷。在謠言與暴力并存狀況中,個人的隱私甚至自尊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犯,如“雷政富案”中,廈門大學一女生被誤認為是事件中的女性當事人。這樣的“不存在的事實”所帶來的傷害,不僅僅是隱私權的被侵害,更有對當事人自尊與人格的侮辱。面對這種二難困境,一方面,是微博信息的發(fā)布者在網(wǎng)絡社區(qū)中的言論自由是否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效保護;另一方面,是發(fā)布者的行為是否得到規(guī)范。即使得到憲法保護,但沒有具體法律跟進,沒有對微博信息發(fā)布者的行為給予適當?shù)囊?guī)范,微博舉報將泛濫,不負責任的轉發(fā)、擴散、造謠以及暴力的行為將充斥著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再加上中國當代社會的泛道德主義與泛政治主義,這無疑會對公民的安全感和政府的公信力乃至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預期產(chǎn)生重大沖擊,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社會失序。
2.脆弱的榮耀:微博反腐的犬儒主義傾向?!叭濉币辉~衍生自希臘語的“狗”(Cyninc),意為像狗一樣摒棄社會、家庭責任以及對金錢的追求,從而達到美德的極致和完美的幸福。犬儒主義延續(xù)到18、19世紀現(xiàn)代社會中,被視為是一種“對于他人宣傳動機以及正直保持懷疑且嘲弄”的態(tài)度,或者意指那些“憤世嫉俗的人”。到了當代,根據(jù)旅美學者徐賁的研究,犬儒主義是一種“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他們徹底不相信還能有什么辦法改變它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犬儒主義有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委曲求全、接受現(xiàn)實的一面,它把對現(xiàn)有秩序的不滿轉化為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一種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種不認同的接受。這些在微博反腐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第一,“無官不貪”的有罪推定和社會大眾仇官心理嚴重。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目前我國腐敗問題凸顯領導職務高的案件越來越多、涉及金額數(shù)量大、查處案件中的“一把手”多的特征,且這三個特征在高官貪腐樣本分析中體現(xiàn)得更明顯。據(jù)統(tǒng)計,黨的十六大至2011年2月,近10年中被查處的副?。ú浚┘壐吖龠_103人;十七大以來,60多萬人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萬多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被處以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副省(部)級高官11名,其中杭州市原副市長許邁永受賄貪污達1.98億元居首位;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高官27名。二是民眾對“當官與掙錢”問題的看法要么是不拒絕的理解,要么是一種不認同的接受。加之有些官員本性丟失,官民爭利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打碎了民眾對“公平正義”社會機制的憧憬,社會大眾在社會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這樣的事實面前顯得很無奈,心態(tài)也變得異常脆弱,從而導致目前社會大眾仇官心理嚴重。三是透明國際每年公布的“世界清廉指數(shù)排名”中,中國得分都比較低,而且排名呈下滑趨勢(如圖3所示),比如2011年是3.6,排在第75位;2012年得分為3.9分,排在第80位。這不僅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大眾對“無官不貪”的認定,而且加深了對官員貪腐的嚴厲批評和憎恨。因此,當腐敗信息一出現(xiàn)在微博中時,很快引起網(wǎng)民的瘋狂轉發(fā)、批評,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網(wǎng)民的“無官不貪”有罪推定和仇官心理嚴重。
第二,微博反腐的娛樂化、反智化。首先,從“表哥”、“房叔”的落馬,再到“雷政富不雅視頻”等熱點事件來看,“網(wǎng)絡曝光-紀委介入-核查處理”成為腐敗案件查處的一條新路徑。但網(wǎng)絡本來就是娛樂色彩非常濃厚的輿論場,當這些事情發(fā)生時,社會大眾是持旁觀的“看客心理”,對于微博平臺上出現(xiàn)的腐敗信息,往往覺得不需要自己多嚴肅,有紀委、司法等相關部門嚴肅就行了。他們可以在電腦、手機前娛樂獵奇地看著熱鬧,又可以在電腦、手機前通過嘲笑,間接地釋放心中的不滿與怨氣,還能把深惡痛絕的腐敗官員送入監(jiān)獄。然而,作為圍觀者,他們不經(jīng)深思熟慮而僅憑自身感覺走的狂歡式表達使其具有了相對性,也丟失了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公民應具有的美德——理性。例如在廣州“房嬸”事件中,社會大眾失去了獨立的觀察能力,群體效應地一邊倒支持反腐,支持弱者,反對政府。在集中批評“房嬸家有24套房”時樂此不疲地把她與廣州“房叔”進行比較。但經(jīng)調查證實后,如今的“房叔”和“房嬸”卻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結果完全不同。因此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上演于微博上的‘反腐大戲,制造的卻是一種反腐可以在看戲中得到推進的幻覺。這種幻覺,使得反腐猶如一幕海市蜃樓,虛幻縹緲,可望而不可即?!盵2]其次,微博反腐的主題思想存在粗俗膚淺。由于受大眾娛樂化大潮的影響,不管是爆料的社會大眾,還是新聞媒體組織或個人,他們總是膚淺地盯著腐敗分子的“香煙、名表、情婦、私生子、艷照”不放,津津樂道,眉飛色舞于腐化墮落的丑事。在紀檢、監(jiān)察機關三令五申要完善各種制度,要花大力氣嚴查腐敗案件的情況下,我們卻要依靠這種“不談政治談風月”的選擇性執(zhí)法策略,它會產(chǎn)生這樣的后果:被拉下馬的官員會自認倒霉,沒有被拉下馬的官員則會僥幸自己的好運——被微博反腐了,是運氣不好。
3.可被操縱的公共空間:微博反腐易扭曲政治生態(tài)。在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微薄,而微博的影響力大小完全取決于讀者的接受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是一個徹底的民主——因為微博只需寥寥幾句話,寫得好壞無所謂;同時也是可被操縱性很強的通訊手段——每個人的聲音不具有“一人一票”的性質,只要一個人掌握著大量的金錢或者某種技術,那個人就能通過雇傭水軍把自己的聲音做大,于是就形成了虛假輿論。比如在百度中搜索“新浪微博粉絲”,會出現(xiàn)“新浪微博刷粉絲”的廣告,新浪微博粉絲20元1000,60元10000另送1000等等??梢?,微博這個公共空間中,很多人是在自己不熟悉的圈子游蕩,很多人的真實面目我們并不清楚,這些人因此能在微博中動輒破口大罵,而不害怕受到懲罰,也使得文明處事規(guī)則中的“臺前行為和臺后行為相區(qū)分”的界限不再清晰。因此,從微博公共空間的這些性質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一個結果:微博平臺一方面缺乏現(xiàn)實社會中的禮儀和權威關系的約束,而另一方面卻特別容易在網(wǎng)絡公司、金錢等等的操作下迅速形成虛假輿論和權威。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微博公共空間中,人們的表現(xiàn)會接近于勒龐所描述的“烏合之眾”,他們一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不服從權威,另一方面又在操縱下特別容易對權威產(chǎn)生崇拜甚至盲從。[3]
在可被操縱的公共空間中,微博反腐往往會對政治生態(tài)產(chǎn)生扭曲:一是容易形成“輿論審判”。即有關政府部門在沒有進行技術鑒定和啟動相關調查程序,或者是進行了相關調查也沒有得到更為完整的事件真相的狀況下,為了“平民憤”,僅僅依據(jù)網(wǎng)絡上提供的材料匆匆忙忙下結論,就對一個干部做出撤職或免職的決定。這不僅在程序上不夠嚴謹,而且違背法治社會的精神。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不應該敬畏民意,而是要認識到民意不是一個空洞而僵死的概念,民意不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民意也不是失控、無序、放任。另外,我們也不能因為網(wǎng)絡意見產(chǎn)生過好的結果,就將其凌駕于法律之上,因為“媒治”也是一定意義上的“人治”,必須防止其超越法治,否則曾經(jīng)的運動式悲劇就會卷土重來。因此在民意面前,一方面需要及時回應和處理,另一方也需要謹慎和理性。二是容易淪為“權斗”的工具。當網(wǎng)絡中出現(xiàn)腐敗信息時,網(wǎng)民在圍觀和轉發(fā)信息的時候往往義憤填膺,似乎從爆料者那里看到了真相,但事實上,他們并不清楚爆料者的真實身份,更談不上爆料者的動機以及這些信息與爆料者有何關系,因此所謂的真相在網(wǎng)民那里也只是片面的,殘缺的。而爆料者往往正是利用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特別是在“官場內斗”中,如果搶先一步將競爭對手的腐敗資料公布在網(wǎng)絡中,然后通過操縱迅速形成輿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對手置于死地。當微博被“權斗”所利用,無疑會對官場生態(tài)產(chǎn)生重大沖擊。它不僅使得官員對自己的腐敗行為隱藏更深;即使被舉報后也會及早準備,事先串供或銷毀證據(jù),導致很多事情不實和無法查實。更為重要的是加深官員之間互相防備心理、激增彼此的不信任感,官員長期處于恐懼、焦慮和不確定之中,在影響官員個人的工作熱情、效率與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會影響到組織的凝聚力與活力。
三、理性回歸:微博反腐的規(guī)制
微博反腐目前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微博反腐畢竟只是一種輿論監(jiān)督,未來微博反腐取向如何將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
1.微博反腐的定位:其在中國反腐體系中的分量與地位。通過對《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以及《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guī)定》進行分析得出:我國目前反腐體系由“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監(jiān)督體系、教育體系和國際交流合作”四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又各自包含著不同的相應內容(如表1所示)。雖然微薄反腐折射出了制度性反腐存在反腐渠道不暢、選擇性反腐等問題,但就目前我國反腐體系來看,制度反腐仍然是反腐體系的核心。畢竟微薄反腐終歸脫離不了爆料輿論監(jiān)督的范疇,輿論和民意始終無法取代法制,沒有相關的制度建設,微博反腐效果不僅可能適得其反,而且腐敗遲早還會卷土重來,因此微博反腐只能作為制度反腐的有效補充。另外,根據(jù)近幾年制度反腐對比網(wǎng)絡反腐的成績來看,從2007年至2012年7月,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立案64萬余件,結案63萬余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66萬余人,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機關處理2.4萬余人;而2008年至2012年,網(wǎng)絡及微博反腐事件只有50余件。[4]可見,相對于普通網(wǎng)友,紀檢部門有豐富的信息來源,有專業(yè)的反腐人士,有系統(tǒng)的反腐力量,微博反腐對比制度反腐發(fā)揮的作用還相對比較小,未來反腐的關鍵還是要依靠紀委,制度反腐仍然是反腐的核心。
2.微博反腐的對位:如何規(guī)避微博反腐的風險,防止微博反腐的越位。在筆者看來,這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問題:首先,政府在微博反腐過程中承擔“無縫對接”的責任,破解國家廉政體系設計中制度短缺與制度剩余并存的悖論。通過30多年的廉政建設,中國反腐體系涵蓋的腐敗治理主體堪稱豐富(如表1所示),中國政府的廉政制度在量上也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然而“表面的制度繁榮背后,卻隱藏著廉政制度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方面,廉政建設中出現(xiàn)大量的制度剩余而使廉政工作的邊際效益遞減;另一方面,國家制度建設意義上的宏觀制度環(huán)境和中觀的廉政制度體系卻存在明顯的制度短缺,影響到反腐倡廉的整體功效”。[5]解決廉政制度剩余問題,一是解決制度的低效性或多余性;二是創(chuàng)新或廢除過時的無效的制度。而制度短缺主要集中于:一是專門的、相對獨立的廉政機構的短缺;二是人大的審議監(jiān)督功能仍停留于制度文本層面,人大未被納入中國反腐體系的主體結構中就是很好的例證;三是司法機構依附性太強,很難切斷自身與政府之間藕斷絲連的利益聯(lián)系。為此,當務之急是保證反腐機構的獨立性和充分授權。在香港,一個獨立機構廉政公署就成為腐敗的防火墻。應改革黨委書記兼任地方人大常委會主任體制,激活憲法賦予人大的審議權力,減少司法工作對黨委和政府的依附性。同時“盡快制定三部法律:《重大決策程序條例》,約束和規(guī)范領導干部的重大決策權;《政務公開法》,通過全面公開讓腐敗沒有藏身之地;《行政組織法》,劃清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力關系”。[6]
其次,對微薄反腐進行法律制度認定,解決微博反腐的合法性困境。微博反腐已成為一個比較流行的反腐平臺,政府應在互聯(lián)網(wǎng)管理制度基礎上加大微博反腐的管理制度,包括反腐微博的平臺運營、信息發(fā)布及反腐流程等各個方面。從1994年開始,我國相繼出臺了一些規(guī)范網(wǎng)絡輿論的法規(guī),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wǎng)站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等,但與瞬息萬變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相比,網(wǎng)絡立法仍然顯得非常滯后。2011年12月,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微博客發(fā)展管理若干規(guī)定》對微博建設、運用和管理作出十六條規(guī)定,邁出了微博反腐法律制度認定的重要一步。201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通過的《關于加強網(wǎng)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為今后進一步加強網(wǎng)絡信息保護提供了指引,但在法律層面我國還是缺乏一部完整的有關網(wǎng)絡的法律,因此未來政府急需出臺一部《網(wǎng)絡法》。此外,由于微博反腐的關鍵是舉報信息的公開性與真實性,因此微博反腐急需與實名舉報相結合,今后還可以制定《舉報法》《證人保護法》等來充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傊挥胁粩嗤晟莆⒉┓锤?guī)章制度,加快微博反腐的立法建設,才能使微博反腐真正走向規(guī)范化。在防止謠言蔓延和網(wǎng)絡暴力的同時,也能更快更好地真正獲得紀委等相關部門的重視,形成官民互動的反腐模式。
第三,培養(yǎng)公民理性精神,使公民在法律的權威下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表達。人文主義者伊拉莫斯曾經(jīng)說過,最可怕的事莫過于行動中的無知。當我們朝著法治國家邁進過程中,我們要告別“百姓”時代,走上“公民”之路,因此重要的不僅僅是將民主憲政的基本理念滲透和散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更加重要的是每個公民都應當身體力行努力去行動,因而培養(yǎng)成熟理性的現(xiàn)代公民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目前,我國的公民意識已經(jīng)有所提高,但尚不足以理性地建設起一個成熟的民主憲政國家,必須加大力度來正確引導,使理性思考、理性表達成為公民的一種習慣。從本質上講,理性公民的培養(yǎng)依賴于公民文化的最終形成,由于相應文化土壤和文化傳統(tǒng)的欠缺,我國理性公民的培育仍然是一個較長、較艱巨的過程。短期來講,由于在某些大的公共事件面前往往蘊涵著公民教育的良好契機,為此政府需要建立起長效的應急機制,保持開放的姿態(tài)和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阻止謠言和非理性甚至是暴力的蔓延,因勢利導促進公民文化的成熟。從長期來看,要讓理性思考最終成為公民的一種思維方式,“一方面,需要公民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全面啟動,多渠道、全方位進行公民理念的啟蒙和公民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于實踐中反復應用和經(jīng)驗沉淀,使理性思考固化為一種思維方式。”[7]坦言之,在社會主義憲政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這需要政府尊重公民的合法權益,通過公民的有序參與來鍛煉公民的美德、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品質。
第四,借鑒Twitter的一些做法,從技術上規(guī)范微博空間和行為。國內最大的微博平臺新浪微博曾經(jīng)是Twitter的仿照版,但目前新浪微博與它的“師傅”卻漸行漸遠,二者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為四點:一是Twitter的Retweet(轉發(fā))是默認不帶附加信息的一鍵式的操作,且轉發(fā)次數(shù)最多也只能顯示出“50+”;而新浪微博的轉發(fā),在點擊“轉發(fā)”時,馬上會出現(xiàn)“//@某某”的字樣,鼓勵你在“//”前加入自己的評論或者態(tài)度延伸等等,而且也能顯示很精確的轉發(fā)數(shù)。二是在新浪微博上回復一則微博本來跟Twitter上的“Reply”類似,但是新浪微博補充了“回復+轉發(fā)”的功能,只要在回復時勾上轉發(fā),我們回復的內容就會以“我回復的東東//@某某”的形式成為自己發(fā)布的一條獨立微博。三是不管是回復還是轉發(fā),新浪微博都會附帶上原文和上下文,而在Twitter上,我們若想看到信息的上下文,則必須點擊信息本身。前者幫助大伙兒在兩三秒內了解帖子的來龍去脈,以便迅速參與討論,后者則可以讓你更專注于某一個信息鏈,致力于將大家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向信息本身,防止不相干內容干擾大家針對某條討論的附屬討論使得原來的討論偏離主題。四是新浪的每條微博都會直接呈現(xiàn)圖片、評論數(shù)和轉發(fā)數(shù)甚至閱讀數(shù)等信息,從而會刺激大家的轉發(fā)欲;Twitter上則不然,瀏覽“推文”時,如果不點擊推文本身,我們看到的只有工工整整的文字,根本看不到圖片以及轉發(fā)數(shù)量等更細化的信息,杜絕了圖不對文只為吸引眼球的情況??傊?,美國的Twitter完全沒有取得微博在中國的地位。比起新浪微博,Twitter有意弱化自己的社交屬性,不直接鼓勵攀比或者引導用戶看熱鬧,而是花了更大力氣優(yōu)化信息搜索功能,努力呈現(xiàn)一個事件的客觀發(fā)展,避免公共空間被操縱以及出現(xiàn)虛假民意的危險,這值得我們借鑒。
結語
反腐倡廉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單純的“懲治”只能解決“不敢腐敗的”問題,只有程序法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能腐敗”的問題。而且事實上,沒有程序法治,單純的懲治也難以真正解決“不敢腐敗”問題。在自媒體時代,微博在懲治腐敗問題上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其也面臨著風險,未來反腐倡廉還是要以制度反腐為核心,微博反腐只能作為傳統(tǒng)反腐形式的有益補充??傊F(xiàn)實的反腐需要民主監(jiān)督、紀檢監(jiān)察、依法限權。只有“主流”預防、懲治腐敗真正“到位”,微博反腐等支脈才不會“越位”;只有當制度反腐和微博反腐結合得有力,反腐工作方會給力。
參考文獻:
[1]楊愛平,陳景云,黃泰文.自媒體時代微博倒逼制度化反
腐的成因及出路[J].廉政文化研究,2013,(1).
[2]從戲劇化走向制度化,反腐方能踏上正途[N].南方都市
報,2012-11-25.
[3]趙鼎新.微博、政治公共空間與中國發(fā)展[N].東方早報,
2012-04-26.
[4]搜狐數(shù)字之道110期[EB/OL].http://news.sohu.com/s20
12/fanfubai/.
[5]陳景云,楊愛平.制度剩余與制度短缺:中國廉政制度建
設的結構性問題[J].學術論壇,2011,(12).
[6]馬懷德.反腐靠制度,警惕運動式反腐[N].新京報,
2012-12-25.
[7]苗連營,李永超.公民維權之運動模式的憲法學分析
[J].浙江學刊,2009,(6).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