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水英
從說話集看日本平安至鐮倉時期的蛇形象
宋水英
(廣東培正學院 日語系,廣東 廣州 510830)
蛇在古老的日本神話中是能為百姓帶來雨水、遠離干旱的水神,但進入平安時代以后,由于佛教盛行的關(guān)系,蛇開始多了一重身份,它轉(zhuǎn)為癡念執(zhí)著的男僧人、深陷情關(guān)的女子化身;另外,由于蛇的頭部形狀與男根相似,故蛇被認為是男根的象征,又因其欲與女子結(jié)婚,故又被看成男性;除此之外,蛇堅韌且讓人毛骨悚然的生命力賦予了它不死且有咒力的邪惡形象。
蛇;化身;男根;生命力
日本神話和古老神話里的蛇是人們崇拜并且信仰的對象,其中膾炙人口的當屬三輪山的神蛇、八岐大蛇以及娘豐玉姬海神。且古代人們對蛇的敬畏與敬仰從繩紋時代的出土人俑便可窺見一二。但從后世的諸多佛教說話集可發(fā)現(xiàn)蛇的形象儼然有了新的變化。本文從《日本靈異記》、《今昔物語集》、《古今著聞集》及《沙石集》探討日本平安至鐮倉時期(約794~1231年)的蛇形象。
《今昔物語集》卷第14-15《仕觀音人行龍宮得富語》的故事梗概為:
貧寒年輕人在京城郊外溜達時,見一賣蛇男,好心買下小蛇放生池中。后現(xiàn)一女來報恩,女子領(lǐng)他從池潛入龍宮。年輕人后得知當日所救下的蛇實為龍王之女。
另卷第14-41《弘法大師修請雨經(jīng)法降雨語》中記道:
天下干旱,植物盡枯。天皇命弘法大師作法求雨。大師在神泉苑誦求雨經(jīng)七日,祈雨神壇右側(cè)現(xiàn)身長五尺蛇。仔細一看,蛇頭上又有一條五尺長的金色蛇。該蛇爬過來并潛入池中。在場20名僧人中僅有4明高僧能看見此物。一名高僧問弘法大師,“蛇顯為何兆?”大師答曰,“此乃久居天竺阿耨達池的善如龍王,臨神泉苑乃顯請雨經(jīng)之法力也?!痹捯魟偮?,天色驟暗,雨從天降。
此故事為日本有名的空海(774-835)求雨逸話。
日本民俗學家普遍認為自繩文時代起,蛇便是民眾信仰的對象,因此有了蛇神信仰。龍從中國傳入日本后,常被日本人看作是蛇的同類,并且逐漸與蛇神信仰融合在一起,衍生龍蛇信仰,故上述兩則說話都直接把蛇視作龍。另外,古代日語中,“蛇(み、ち)”=“水(み)”,加之水流動的形狀與蛇盤纏狀相仿,且蛇·龍棲息習性相近,又有降雨神力,故又逐漸被人們看作是水神的使者,或蛇·龍本身就是水神,能為人類帶來雨水,遠離干旱。另值得注意的是,兩篇故事中皆出現(xiàn)了“池”,這意味著龍的登場。日本神話中的龍生活在地下水生世界,傳說只要有池、河等通道,就可以通往龍宮或龍王就可以經(jīng)由此地出沒。
1.心有邪念男僧人
《日本靈異記》中卷第38《因貪婪成大蛇緣》中記道:
奈良馬庭一名吝嗇、貪婪山僧圓寂前叮囑弟子三年莫開其房門。然待其圓寂后的七七四十九日,其房門上伏臥一大“毒蛇”,蛇身下掩藏著錢三十貫。
該故事亦見于《今昔物語集》卷第20-24《奈良馬庭山僧依邪見受蛇身語》,雖表述稍有出入,但內(nèi)容大同小異。另該書卷第14-1《為救無空律師琵琶大臣寫法華語》中亦有類似故事:
無空律師儲有萬錢,暗做打算將其作為死后葬禮花費并藏于閣樓。死時因忘訴之弟子,一心系之,終化身為“蛇”于閣樓盤繞萬錢…。卷第20-23《比叡山橫川僧受小蛇身語》中記道:
比叡山橫川一名僧人發(fā)起道心,長年秉信阿彌陀佛,一心早登極樂,且佛學知識深厚。年逾七十后雖日益體衰,卻更勤于誦經(jīng)念佛。但臨終前因分心想到儲衣柜上的醋瓶而化身“五寸小蛇”棲身瓶底。
俗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而上述故事中的兩位僧人本已遁入空門,應(yīng)舍棄隨身物品,卻或因吝嗇、貪婪,或雖行事光明磊落,皈依心深厚,卻因一心惦記巨款或隨身物品而墜入蛇道。蛇在佛教中是嗔·貪·癡的代表。兩名僧人皆犯貪·癡,故生業(yè)障。
此外,《今昔物語集》卷第13-44《定法寺別當聞?wù)f法華語得益語》中記道:
定法寺別當不敬三尺神靈,嗜好圍棋、雙六,常與煙花女子、歌女等游玩,且肆意食用供奉物,日日酒肉不離口,不行善事。后患病身亡,并化身惡靈語妻子:生前屢種惡業(yè),不做善事,故轉(zhuǎn)生為大毒蛇,受盡苦難。身熱如火燒,且多有小毒蟲棲于我身,吸食皮肉,苦不堪言。
1204年以前,由凈土真宗親鸞提出的“肉食妻帶 ”尚未面世,當時日本所有宗派的僧人都必須嚴守戒律、潛心修行,并努力摒棄個人欲望·怒氣·牢騷等俗人煩惱以悟道。而故事中的定法寺別當卻吃肉娶妻、屢犯戒律,故死后墜入畜生道,轉(zhuǎn)身為大毒蛇,受盡懲戒。
通過上述幾個故事,可以說在平安至鐮倉時代,由于佛教盛行的關(guān)系蛇被賦予了新的身份和形象。
2.情欲心重凡塵女
《今昔物語集》卷第14-3《紀伊國道成寺僧寫法華救蛇語》中記道:
年輕俊美僧人隨年老僧人前往熊野(新宮市付近)途中,被一寡婦相中。投宿其家中,寡婦半夜色誘并意欲與之結(jié)為夫妻,僧人不允。寡婦生恨,徹夜戲謔僧人,僧人迫不得已許下諾言說祭拜神佛歸來日即遂其心愿。后僧人食言、繞道而行。寡婦得知后滿腔怒火,悶死于屋中。后化身為五庹“毒蛇”,追趕僧人。并用怒火將躲藏于道成寺大鐘內(nèi)的僧人活活燒死。死后僧人亦化身成巨蛇,與“毒蛇”結(jié)為夫婦…。
此則故事,寡婦愛欲甚重,執(zhí)念之深,使其墜入蛇道,化身為五庹“毒蛇”,并以毒氣燒死僧人,即便僧人死后,也致之化身成巨蛇,以遂其一己夙愿。
另《沙石集》第七(二)《依愛執(zhí)成蛇事》中記道:
鐮倉一小女子戀上若宮男仆,無奈“神女有意、襄王無心”,后小女子單思死去。其父母將其尸骨收入箱中并置放于善光寺。不久,男仆重病、異常瘋癲,闖入一室與蛇對話。后亦死去。尸骨納入棺木,葬于若宮西山。棺內(nèi)藏有一條大蛇,纏繞男仆尸身。
此故事亦見于《空華談嚴卷》第四《執(zhí)心為蛇》。當時因為佛教已深入民心,民間普遍認為過于癡念的人今生及來世都會轉(zhuǎn)生為蛇。這一章,說話集的作者結(jié)合佛教輪回之說,即佛教輪回有六道,畜生道便是其一。畜生的特點為苦多樂少、資質(zhì)愚鈍、食·淫·眠無度。據(jù)新譯《婆沙論》中說,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癡業(yè),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墮于畜生道中。佛教中人結(jié)合此說訓(xùn)誡僧人及普通老百姓,莫受心中癡念纏繞,否則墜入蛇道飽受煎熬。
另外,第二小節(jié)也側(cè)面反映了古代女子在愛情方面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逆來順受、媒妁之言于她們而言才是正道。與此同時大膽、勇于追求愛的行為舉止一度被視作是禁物。因此,在當時社會,傳統(tǒng)女性只有掙脫“女性”身份才能自由追求心中向往的愛情。而此處的“掙脫”顯得更有戲劇性,因執(zhí)念而化身為蛇,繼而實現(xiàn)心中愛??梢哉f“這里的蛇女既是一個因惡魔般的情欲,不僅毀人同時也自毀的異類形象,也是重重的壓制之下弱者借以傳達心聲的藝術(shù)載體”。雖然結(jié)局是悲慘的,但另一方面“廝守、纏繞在一起”于女性來說,可算是圓滿。
由于蛇的頭部形狀與男根相似,故蛇又被看作是男性的象征。日本《古事記》中就有女子與蛇結(jié)婚并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而這時期的說話集中蛇與女子的關(guān)系開始有了復(fù)雜的變化。如《今昔物語集》卷第14-16《山城國女人依觀音助遁蛇難語》中記道:
女孩心慈,12歲救蟹,父親下田見蛇捕食青蛙,為救青蛙一時失口說許配女兒與它。蛇化身紅衣男孩上門娶親,不果,盛怒變回毒蛇,終被上門報恩蟹群所殺。
《沙石集》卷第7-3《繼女蛇欲合事》中也類似記道:
繼母帶12、3歲的繼女到池塘邊,并多次對池塘的大蛇說許配女兒與它,后大蛇現(xiàn)身,來勢洶洶,被生父道理說服…
這兩則故事中,從蛇接受娶女子為妻這一點來看,也可以將其視作是男性的象征。另外,蛇與人類結(jié)婚在民俗學上稱為“蛇婿婚”。傳統(tǒng)蛇婿婚中的蛇除了象征男性外,更是惡勢力的代表,此時的女子集人類智慧于一身,以斗智斗勇的形式展示了人類在惡勢力面前無懼無畏的精神。
另外《日本靈異記》中卷第43《女人大蛇所婚賴藥力得全命緣》中記道:
富家女子爬樹摘桑葉遇蛇,女子驚墜,蛇亦墜,后蛇纏女子與之交合,女子暈厥。女子父母煎藥后往女陰倒入一斗,蛇死,蛇精液凝白如蝌蚪。倒入兩斗,精液皆流出。女子復(fù)蘇。三年后,女子復(fù)與蛇交,斃命。彌留之際,不舍蛇夫,直言后世再續(xù)前緣…
《沙石集》卷第7-4《蛇之人之妻犯事》中記道:
某日,妻子正在午睡。丈夫回來一看,發(fā)現(xiàn)一條5、6尺長的蛇纏繞妻子,并以與妻子相交的姿勢伏臥。
這兩個故事都赤裸裸的描寫蛇與女子交合的場面,蛇扮演的角色讓人容易聯(lián)想到男性的男根。而《日本靈異記》的故事更為直露激烈。對于蛇與人性愛場面的描寫,蔡春華認為“(這)表面上看這是人類借助這一形象來傳達對自身的性的恐懼,但于潛在的層面,恐懼與渴望又是二而一的”。的確,古代女性起初由于性知識的匱乏,對異性一無所知,在對“蛇=男根”抱有恐懼之心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無知的恐懼。但交合過后,由于生理原因又對其充滿幻想。
《古今著聞集》卷第20-695《渡邊藥師堂大蛇釘付六十余年生事》中記道:
木板屋頂自建成以來已逾60年,且從未修葺,已腐朽不堪。房頂上盤伏著一條被粗釘子釘著不能活動的大蛇。
蛇被釘住身體后可以生存60年,且毫無衰退之色,可見生命力之強大。但在感嘆蛇命之堅韌的同時,也可窺見人類對其不死之身的畏懼。如《沙石集》卷第3-5《蛇害頓死事》中記敘了如下兩個小故事:
(一)百姓見木洞有蛇探出,心中生厭,箭射蛇頭。后經(jīng)一大池塘邊,見身長約3米、頭上有箭的大蛇在游動,復(fù)射殺之。后返家中癲狂暴斃。
(二)百姓捕魚,見穴中有瓶,撿來一看,瓶中有一尺長小蛇,用樹枝插之并棄路旁。后返家煮魚時見身插樹枝的小蛇匍匐前來,遂殺之。小蛇越殺越多,最后百姓毛骨悚然、懊惱不已,癲狂而亡。
以上兩則說話,蛇以受到人類嫌惡、屢殺不死且殺一生二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蛇遭受人類的殺戮后有一股讓人癲狂暴斃的咒力,讓人為之恐怖、畏懼。蛇不再是讓人敬仰的“水神化身”,蛇變得丑惡,不再像以前那樣擁有神力庇佑人們免遭旱災(zāi),它長生不死且有讓殺己者暴斃的咒怨力。
日本古典文學中有很多與蛇相關(guān)的故事,本文通過平安至鐮倉時期的幾本說話集粗略地探討了蛇的四種形象。蛇原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靈,能為人們驅(qū)走干旱,帶來雨水。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雖然在某些地區(qū),依然有著蛇神信仰,但人們開始嫌棄蛇,并對它產(chǎn)生了畏懼、恐怖之心。從最初單純的敬畏演變到后來的畏懼,蛇始終如一,變的只是蛇身邊的人類。有此可見,人類不同階段的認識賦予了蛇不同的形象。這當中的歷史背景和心里認識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I313.072
A
2095-4654(2014)08-0078-02
201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