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文,徐 俊,2
(1.安徽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合肥230036;2.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近年來,隨著手機、PC、互聯網等現代科技通訊手段和E-mail、BBS、QQ、博客、微博(信)等信息傳播工具的普及使用,新意見階層開始崛起,成為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現象。新意見階層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備受關注。本文擬從政治倫理學的視角,就新意見階層的產生、網絡政治參與中的社會影響、存在的倫理問題以及規(guī)范管理問題等方面展開深入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教于學界方家。
所謂新意見階層,是指“關注新聞時事、在網上直抒胸臆的網民”群體[1]。新意見階層應該包含如下幾點規(guī)定:其一,新意見階層是關心政治的網民群體。新意見階層是出于政治旨趣而聚合起來的網民,他們與所謂的“網絡水軍”、“網絡推手”等網民群體的行為動機有明顯區(qū)別,后幾類群體的產生主要是出于商業(yè)動機或其他非政治性社會動機。其二,新意見階層是網民中積極參與政治的一小部分群體。網民皆有政治屬性,也會留意政治生活,但政治興趣濃厚、樂于發(fā)表政治見解的只是其中的少數。其三,新意見階層是借助于網絡這一虛擬空間、虛擬工具實施政治行為的。這與借助傳統(tǒng)紙質文件、廣播電視發(fā)表政治見解或在露天進行游行、示威等政治活動的方式有明顯區(qū)別。其四,新意見階層是因網絡政治參與而聚合起來的社會階層。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以財富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劃分的社會階層有明顯的區(qū)別,鑒于此,有研究者認為它是“社會學中的‘假設群體’”[2]。但是,新意見階層有共同的旨趣,有相互影響與配合的行動,與其他國民有清晰的界限,就此來說,這一階層是真實的而非假設的。
新意見階層的崛起是互聯網技術發(fā)展的結果?;ヂ摼W技術作為新科技革命的一項重要內容,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人類的生產、生活及思維方式。中國作為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社會快速演變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樣受到網絡技術的巨大影響。早在2008年,中國網民規(guī)模就已躋身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9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達4.6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盡管新意見階層只是網民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短短十幾年,新意見階層便由萌芽、形成而進入了當前的快速發(fā)展期[2]。作為新生事物,新意見階層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新意見階層的網絡政治參與使作為政治生活基礎的民意有了較為直接、具體而充分的表達。政治生活須體現民意是古今中外的共識,但搞清民意是個難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自古以來以散漫小農組成的超大規(guī)模的國家。古代中國只能從“湯武革命”等極端事件中體察民意,甚至求助于符瑞災異等荒誕事物。西方近代以來發(fā)明代議政治以把握民意,然而盧梭批評說:“人民的議員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英國人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4]顯然,代議政治及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仍不足以充分表達民意。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較好地解決了民意表達的難題。網民可以足不出戶(或在辦公室、網吧),通過網絡輕松自由地發(fā)表意見。新意見階層正是積極利用這一科技成就,就公眾所關心的問題交流信息、發(fā)表觀點、展開討論。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活動,使民意由內心的意志變成了客觀的網絡語言,由分散集中于網絡平臺。任何社會主體想了解針對某一事件或某一方面的民意,瀏覽網頁便可管窺一斑。
其二,新意見階層的網絡政治參與對許多社會事件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美善事件的促進,一是對丑惡事物的譴責與否定。就對美善事物的促進來說,許多政治事件的解決,需要廣大國民的立場支持、行動支持與智力支持。新意見階層借助于網絡使國民的巨大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2008年南方雪災、汶川地震中的救援工作,北京奧運會前與西方反華勢力的斗爭,2012年與日本就釣魚島主權的政治斗爭等社會事件中,新意見階層借助網絡帶動國民給予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展現出強大的民族力量。就丑惡事物的譴責與否定來說,新意見階層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無論是政府部門的不當行政行為,還是司法部門對于某一案件的不公正處理,一旦為新意見階層所關注,就會形成洶涌的民意,事件細節(jié)被全面曝光,處理進程被持續(xù)關注,常常迫使事件迅速得到解決。這在前互聯網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其三,新意見階層的網絡政治參與對于國家公職人員的監(jiān)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監(jiān)督的內容也有“善善”與“惡惡”兩個方面。就“善善”而言,任何公職人員的優(yōu)良德行,一旦為新意見階層所宣傳與褒揚,就會給公職人員及其所代表的國家機關帶來巨大的榮耀,從而增強人民對于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政治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網絡對于溫家寶同志在汶川地震中感人言行的及時報道所引發(fā)的網民積極評價,以及對最美警察、最美局長、最美市長等冠以“最美”頭銜公職人員的報道,都很好地弘揚了社會正氣,增添了社會正能量。就“惡惡”來說,新意見階層在網絡反腐中的作用引人矚目。某些公職人員的貪腐行為、奢靡生活甚至一句不當的言行,一旦為網絡所曝光,網民群起而攻之,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會迫使主管部門迅速進行調查處分,起到了扶正祛邪、凈化政治生態(tài)的作用。此類反腐行動的力度,是傳統(tǒng)寫舉報信、上訪等方式所不可比擬的。
其四,新意見階層的崛起改變了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方式?!懊芮新撓等罕姟笔侵袊伯a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傳統(tǒng)的聯系群眾的方式是領導下基層進行調查研究或接待處理民眾的上訪、信訪。這些與群眾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它只能聯系部分群眾,而且受時空限制效率也不高,并且群眾總體來說是被動的。而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行為則是積極主動與高效的。各類官員可以與網民進行直接、及時、廣泛的網上聯系與互動。目前,我國各級國家機關順應這一趨勢,普遍開通了網上政務通道,包括國家元首在內的各類國家工作人員也已上網直接與網民對話與溝通,密切了官民關系,提高了政治參與效率。
新意見階層的網絡政治參與極大地改變了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其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但是毋庸諱言,新意見階層作為新生事物,難免美中不足,他們的的政治參與行為也存在若干倫理失范現象。
新意見階層對大眾利益表達存在偏離、甚至背離現象。道德與良知的內在根據在于利益。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保?]通常認為新意見階層的意見就是民意,而新意見階層也是自覺以民意代表及社會良知的擔當者出現的。但是新意見階層是否能客觀真實地代表民意與大眾利益,仔細分析起來未必盡然。首先,新意見階層只是人民乃至網民中的一小部分;其次,新意見階層本身未必有統(tǒng)一的利益與意見。就前者來說,目前中國網民數量接近6億人,意味著中國大陸13.5億人口中尚有7.5億人不能或沒有上網。問題不在于簡單的數據對比,而是能否上網并成為新意見階層的一員,客觀上是財富與社會地位差別的反映。不能上網者或只能偶爾光顧網絡者,一般來說屬于社會的貧困階層。他們的需要、利益與呼聲是否一定能由新意見階層代表,是令人懷疑的。況且,難保新意見階層與這些最為貧困階層的利益不發(fā)生沖突。中國大陸近6億網民中,10~39歲者占78.8%,10~29歲者占52.7%;初中學歷者占36.3%,高中學歷者占32.3%,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僅占10.9%[3]。由此可發(fā)現兩個問題,其一是占網民大多數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未必能代表30歲以上的國民的意見。其二,中國的精英階層,如各類研究社會問題的專家、教授、學者,學歷一般在本科以上,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他們很少在網絡上公開發(fā)表意見。新意見階層很難說足以代表這些精英階層的意見。
就后者而言,新意見階層本身是否擁有統(tǒng)一的階層利益以及能否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也是值得懷疑的。新意見階層只是因為利用網絡這一平臺發(fā)表政治意見而聚合起來的臨時虛擬群體。他們實際上來自于不同的社會階層,有關學者稱他們?yōu)椤吧鐣W中的‘假設群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新意見階層內部存在利益沖突,要形成統(tǒng)一的兼顧各方的利益訴求需要復雜的利益博弈機制與法制化的程序機制。而網絡作為單純的媒介平臺,顯然提供不了這樣的機制。如果新意見階層形成不了統(tǒng)一的民意,它的政治參與意義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新意見階層真的提出了統(tǒng)一的利益訴求,鑒于它的形成過程,它的真實性與公正性也是令人質疑的。
任何道德主體的道德認知包括實然與應然兩個方面。就實然來說,道德認知的事實根據必須是正確的,否則得出的道德認知必然是錯誤的。就應然來說,主體應當是在實然基礎上產生符合主體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的理想性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錯誤,道德認知也不能說是合理和有益的。倫理學上的這一原理對于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依然有效。仔細分析一下,新意見階層在事實與價值兩方面都未必可靠。
首先,作為新意見階層政治見解的事實根據與事實判斷具有不可靠性。正確的政治見解必須建立在客觀、真實、全面的事實基礎之上。而網絡所關注的只是個別事件,且?guī)в袠O大的偶然性。特別是商業(yè)網站為吸引網民故意推出一些新奇怪異之事,未必具有典型社會意義。新意見階層受制于網絡,主要關注這些個別事件,其弊端在于:一是不全面。僅通過個別事件得不到對于國情的全面認識。當然,如上所述,新意見階層的構成基礎也限制了他們的眼界;二是不深刻。認識的目的在于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這需要廣泛的調查研究與深入的理性思辨。局限于個案關注的新意見階層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即便是對于這些個別事件的反映,新意見階層可以極盡其“人肉搜索”之能事,但也可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不僅沒有對事件本身做出客觀全面的反映,反而可能出現真相與謠言并存,讓人真假難辨、無所適從。
其次,新意見階層對某一事件的價值評價與取向具有偏頗性。新意見階層的意見屬于輿論的范疇。輿論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而且情緒容易相互感染,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流行的”、“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排斥相反的價值取向,某些情況下會形成極端的、偏狹的價值判斷,這就是所謂的“群體極化”現象。網絡作為一種強大的輿論場,擺脫不了輿論的規(guī)律,加之網絡主體的匿名性與責任弱化,常見的網絡語言暴力對相反意見的排斥乃至辱罵現象,說明新意見階層產生“群體極化”現象是毫不奇怪的?!叭后w極化”貌似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是它的不寬容、非理性與大眾真正的需求和利益往往是背道而馳的。
擁有強制力量的國家機關是政治生活的中心。近代以來的政治運行主要是政黨政治,政黨是政治活動的最重要主體,而對中國來說,中國共產黨又是唯一的執(zhí)政黨。新意見階層政治參與行為的重要內容是對黨政機關的職能活動的支持、監(jiān)督與影響。恰恰在這一方面,二者的關系往往是失范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意見階層對黨政機關處理社會事件干預的強迫性。某一事件一旦為網絡所關注,便處于社會輿論的中心,相關部門會感受到強大的輿論壓力。新意見階層也常常以人民的名義提出各種傾向性的處理意見。為了息事寧人,有關國家機關可能會按照輿論的要求去處理,而偏離了事件本應有的正確處理。這在行政與司法案件中屢見不鮮。近年來,在刑事案件中,甚至產生了網絡民意讓人生、讓人死的可怕后果。第二,新意見階層在相關事件中,有時站在有關國家機關的對立面,使有關黨組織與政府部門處于相當難堪與被動的地位。許多網絡事件針對的都是已經發(fā)生的行政行為或司法行為,出發(fā)點就是質疑上述行為的公正性與有關公職人員的廉潔性。由于雙方處于對立的地位,相關部門與相關人員很難證明他們的行為的公正性與品德的廉潔性。即使按照網絡民意的要求去辦,也無法證明他們的公正廉潔,反而加重了民眾對于政治生活的疑慮。
面對新意見階層網絡政治參與中的倫理失范現象,黨和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加以規(guī)制,如行政許可,立法規(guī)范,呼吁行業(yè)自律,提倡網絡道德,等等。但新意見階層的行為還是離人們的期望甚遠。之所以出現新意見階層的倫理失范與國家的規(guī)制失靈,分析起來,大致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輿論是重要的,古語說“民意即天意”,但輿論也有其不可靠的一面。黑格爾認為:“公共輿論又值得重視,又不值一顧”,輿論“值得重視的是在那具體表達中只是隱隱約約地映現著的本質基礎……公共輿論中有一切種類的錯誤和真理”[6]334,而輿論“不值一顧的是它的具體意識和具體表達……沒有能力把其自身中實體性的東西提高到確定的知識”[6]323。具體而言,輿論有如下不足:第一,輿論一般處于認識的感性階段。輿論,包括新意見階層的言論,常常是對事物的第一反映,感性、直觀、豐富、飽含熱情,但卻不是對事物的耐心細致的格物窮理,因而常常流于膚淺。第二,輿論是眾人之論,七嘴八舌,因而常常是意見混雜、相互矛盾。有時出現輿論的統(tǒng)一意見,但也可能是隨大流、隨聲附和的結果。第三,輿論是自發(fā)產生的,輾轉流傳,最初的信息由誰發(fā)出常常無法查證,即便是虛假信息與謠言,也無法令其負責。
中國尚處于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與市場經濟社會的過渡階段。中國目前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農民或半農民(即農民工)。而農民的政治素質必然不高,這不是對農民的誣蔑,而是其所處的社會結構使然。馬克思說:“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fā)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麄儾荒艽碜约?,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7]農民會對“圣君賢相”發(fā)出怨氣,但絕對想不到由人民自己來當家作主,許多當代網民的意見依然停留于這一層次。由農業(yè)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變的過程,也是國民由一盤散沙向市民社會轉變的過程,處于一盤散沙狀態(tài)的國民自然提不出高水平的政治見解。而市民社會則是國民有效組織起來的社會,國民生活于大量的自治組織中,國民的自治生活就是提高政治素質、凝練政治見解的過程。中國的市民社會正在發(fā)育之中,但遠未臻成熟。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必然受制于這一國情。
伴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長足進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也取得許多進步,但明顯是相對滯后的,其重要表征是國民的政治參與度有限。國民的政治素質只有在政治參與中才能得到提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途徑和檢驗標準,這一規(guī)律對于國民的政治素質的產生與發(fā)展來說依然是適用的。中國現行政治機制的重大缺點是代議機構的功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這與發(fā)達國家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發(fā)達國家議會給我們的印象是議員們?yōu)槟骋回斦С鲰椖慷鵂幷摬恍?,短則數周,長則數月,小到一座橋梁,一條公路,大到飛機、導彈、航天項目,一項財政支出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聽證會和反復論證?!坪鹾懿怀审w統(tǒng),然而事實上其科學性也正在于此”[8]。正因為我國的政治議題不能在議會機關進行充分的辯論,國民的意見只能擁堵于網絡,并進而認為政府輕視民意,時常形成網絡民意與黨和政府直接對抗的格局。
不是說我國沒有關于網絡方面的法律,相反全國人大、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地方政府通過了名目繁多的關于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問題在于:第一,輿論本身難以嚴格規(guī)制。對輿論限制太多、侵犯公民的言論自由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第二,網絡是虛擬空間、新生事物,與傳統(tǒng)生活世界有很大差異,如何對其加以規(guī)制,是包括發(fā)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討的難題。第三,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政出多門,相互矛盾,原則性多,操作性差。具體執(zhí)法過程中時常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兩極現象。第四,新意見階層的行為屬于政治領域,對其規(guī)制應遵循政治規(guī)律。新意見階層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某種程度上的混亂,很容易讓人想起“文革”期間“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引發(fā)的社會混亂、謠言四起的局面。如果不以法制的程序與方式規(guī)制國民進行有序、文明的討論與辯論,而任由廣大群眾“大鳴、大放”,看似群眾的政治熱情很高、政治權利行使充分,但實際上會導致無政府主義。
面對新意見階層政治參與中的行為失范,黨和政府不能徒嘆奈何,應該努力思考應對之策并付諸行動。促進與規(guī)范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如上所述,新意見階層的崛起對于中國政治生活來說有利有弊。其弊固不可忽視,固須規(guī)范,但必須承認其總體上利大于弊,它的發(fā)展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從根本上說,新意見階層的崛起是新技術革命的產物。而新技術的產生總是強行改變社會存在方式。恩格斯曾就新技術與軍事變革寫道:“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zhàn)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保?]同樣,互聯網這一新技術也必然會改變民眾的言論表達和傳播方式,并導致新意見階層的產生。當代政治生活只能順應互聯網技術及新意見階層的崛起而不能違拗它。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生活始終為無法了解和把握民意所困擾,而如今網絡技術與新意見階層的崛起可以說為民意的表達提供了成本低廉而高效的平臺與載體,黨和政府應該歡迎它,并很好地利用它。不能因為它有種種不足“動不動就干粗暴地封網、抓人”[1]的事,必須牢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國語·周語上》)的古訓。
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及市民社會的培育,才能為新意見階層的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如前所述,新意見階層并非孤立的存在物,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結構、秩序及其發(fā)展進程之中。只有中國的現代化及其文明進步取得長足的進展,國民的政治素質才能有效提高,新意見階層的政治參與行為才是健康的、成熟的、有效的。這其中市民社會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俞可平說過:“公民社會(即市民社會——引者按)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10]131;“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需要讓公民和社會擁有更多的自治權力,而公民和社會的自治主要是通過民間組織得以實現的”[10]136。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11],預示著中國市場經濟將日漸成熟與完善,我國民間組織將會爆發(fā)式發(fā)展。究竟是用停留于傳統(tǒng)集權社會的思維敵視與堵塞這些組織,還是與時俱進積極發(fā)展、規(guī)制與利用這些社會組織,無疑是對黨和政府的重大考驗。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統(tǒng)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11]的要求,實現國家政治生活與新意見階層行為的良性互動。新意見階層的行為說到底是民間的,它的作用方向及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政治體制的效能。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能很好地呼應、引導、規(guī)制新意見階層的行為,后者的政治作用就是積極的,否則它就可能成為一股消極的破壞力量。國家政治體制對于新意見階層的引導規(guī)制應是全方位的,如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與網絡群體的互動,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讓代議機構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等等。這其中,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職能是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只有各級人民代表在權力的來源上、在職權的范圍上以及通過充分而真實的職務活動體現出人民主人的代言人角色,并能與新意見階層良性互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才能充分體現其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也才能更好地引導規(guī)范新意見階層的行為。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通過“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項措施來推進中國法治建設[11]。從長遠和根本來看,應該以完善的法制規(guī)范新意見階層的行為。一是牢記“文革”教訓,不能允許任何行為包括網絡行為逸出法制之外,使網絡成為造謠、中傷、打擊報復、策劃社會動亂等的發(fā)源地。在肯定現有法制成就的基礎上,應對名目繁多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整合,加強其科學性、系統(tǒng)性、可操作性。探究網絡管理規(guī)律,解決“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難題。二是運用憲法統(tǒng)領下的法律制度對民主生活進行規(guī)制。民主生活并非完美無缺,熱情過度、理性不足是其先天缺陷。托克維爾在研究美國的民主生活時,曾設想用法學家去對民主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法學家……用他們對古老事物的崇敬去對抗民主對新鮮事物的熱愛,用他們的謹慎觀點去對抗民主的好大喜功,用他們對規(guī)范的愛好去對抗民主對制度的輕視,用他們處事沉著的習慣去對抗民主的急躁”[12]。托克維爾的思想可以進一步理解為,應當重視社會精英階層的作用,讓社會精英階層引領大眾,民主才能健康發(fā)展。再者,也只有用法制的手段,才能把新意見階層的行為與國家的政治上層建筑很好地銜接起來。
概言之,新意見階層的出現及其對當代政治生活的影響是無法否認和拒絕的事實,它既是中國政治發(fā)展中的一股積極力量,同時也有其消極與失范之處。積極引導、適度規(guī)范,讓新意見階層在中國政治參與和民主進程中健康成長,是政府和公眾共同努力的方向。
[1]周瑞金.“新意見階層”在網上崛起[J].炎黃春秋,2009(3):52-57.
[2]周可達.試論“新意見階層”[J].學術論壇,2011(11):139-143.
[3]CNNIC發(fā)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3-07-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4]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張勁松.憲政視角下人大監(jiān)督權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閆健.讓民主造福中國——俞可平訪談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5].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bjszqh/content-3/detail_2013_11/15/31300385_0.shtml.
[12]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