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紅
(赤峰學院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隨著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強,相當比例的大學與國外大學或科研機構通過科技合作、交換留學生以及師生互訪等方式建立了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在交流活動中所出現的最主要的問題便是交流障礙,特別是口語交流,大部分學生無法清楚準確地運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有的因不具備英語會話能力而結結巴巴;有的在交談中不知道該怎樣說而無法使交談繼續(xù)下去;還有的因不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生活習慣而“自造”出英語句子,讓聽者難以理解.而學術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交流知識、經驗、成果,共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進行的探討、論證、研究活動.不能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無法使交流活動進行下去,更不要談從中獲得的思想上的激勵和啟發(fā)了,這就極大地降低了我國大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盡管我國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外國學生的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占據絕對的優(yōu)勢.而文獻的研究表明,類似的交流障礙不僅僅存在于大學生身上,甚至在研究生,博士生身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起就開始了英語學習,到了大學階段,已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豐富的句式句型,同時也具備了深厚的語法知識.但遺憾的是,這其中的絕大部分知識都僅限于紙上談兵,又因為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而導致所學語言與實踐和實用嚴重脫節(jié),這也是造成交流障礙的最主要的原因.那么要克服這種障礙,就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大語言技能訓練的比例和比重,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實地實景的學術交流活動,讓學生們在常規(guī)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鍛煉和培養(yǎng)學術交流能力,并不斷探索和研究適合我國大學生語言習得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大有裨益.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fā)展起來,已得到了廣大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這種教學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其宗旨是“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也就是說“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該理論認為:語言的習得主要是在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而不是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中獲得的,也不是單向地學習語言知識所積累的結果.為了實現在“用”中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從而確定學習目的,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討論甚至爭論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而對于學術交流(Academic exchanges)的理解,一般是指針對規(guī)定的課題,由相關專業(yè)的研究者、學習者參加,為了交流知識、經驗、成果,共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進行的探討、論證和研究的活動.比較這兩種活動的流程就不難看出其所具備的諸多共性,也可以說,任務型教學法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的學習方式,不但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認知能力,積極調動了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掌握、應用目的語,真正地做到了在“用”中學,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成功克服長期存在的交流障礙.
眾所周知,學習和掌握第二語言的過程會因缺乏具體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和氛圍而導致語言知識的單調記憶和枯燥訓練,從而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并最終影響到學習效果.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工作者們都知道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興趣可以促成良好的學習情緒,進而激發(fā)分析、理解、創(chuàng)造等能力,并未持久學習提高充足的動力.而任務型教學法中為學習者量身定做的各種學習任務活動就起到了完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因為每個學習者都成為任務的完成者,都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參與者,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和坐享其成者,因為要參與其中就得行動起來.不僅如此,在完成這各色任務活動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并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實踐能力,還鍛煉了學習者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術交流能力,如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就成為教育工作者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這里,我先簡單地概括一下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步驟:首先要確定教學任務的目標,一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二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然后就是根據這兩個目的設計任務的內容,也就是讓學生們“做什么”.之后便是安排實施任務的程序,即在履行任務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可以理解為讓學生們“如何做”.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材料的輸入,就是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這些材料會讓任務的執(zhí)行更具操作性.第五步是確定教師和學生在任務中所擔任的角色,教師既可以是任務的監(jiān)控者和指導者,也可以是任務的參與者.最后一個步驟便是情景的設置,指任務所產生和執(zhí)行的環(huán)境或背景條件,包括語言交際的語境,以及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等.
下面,我就以大學英語專業(yè)所開設的《英美詩歌導讀》課程中所選的約翰·鄧恩所著的代表詩作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闡述一下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運用.
本次的教學任務是學習和掌握17世紀初英國玄學派詩歌的代表人物約翰?鄧恩的代表詩作《贈別:莫傷悲》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本次教學任務的目標一是通過學習、分析和研究這首詩歌從而掌握玄學派詩歌的主要特點以及詩人的愛情觀;目標二是在準備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運用相關詩歌理論術語進行演示和展現.
確定教學目標之后便是根據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設置任務的內容,再依據任務內容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每組負責一項具體的任務.在準備學習這首詩歌之前,就布置好任務和分好小組,以為學生們提供足夠的準備時間:
組一:詩人約翰·鄧恩的生平,愛情觀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組二:分析全詩的主題、基調、意象和格律,找出具體詩行來支持論點
組三:闡述詩歌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并進行對比和賞析
組四:逐行詳析詩歌的第一節(jié)到第六節(jié)的內容
組五:逐行詳析詩歌的第七節(jié)到第九節(jié)的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任務的順利的完成,分組時需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則,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口語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科學分組,換句話講,就是保證每組的實力相當,這樣在進行討論、辯論和補充的環(huán)節(jié)時,能有效地啟發(fā)并激發(fā)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培養(yǎng)思辨能力.分組完畢,安排每組演示的時間和次序,本首詩歌需一課時45分鐘完成:第一組所負責的內容均為簡介,展示時間為3分鐘,要求語言簡練,總結性強;討論和補充時間為2分鐘.第二組的任務展示時間為4分鐘,要求進行有理有據地說明;討論和補充時間為3分鐘.第三組演示時間為2分鐘,要求突出這些修辭方法的妙處和獨到之處;討論和補充時間為3分鐘.第四組的演示時間為6分鐘,要求先總結出每一詩節(jié)的主要意思,而后再逐句展開.討論和補充時間為5分鐘.第五組負責的內容是全詩之重,展示時間為5分鐘,要求結合玄學派詩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奇思妙想”的運用進行闡述;討論和補充時間為4分鐘.最后剩余的7分鐘是留給老師的,其中2分鐘用于任務開始之時的情景設置,6分鐘用于任務結束時的總結性闡述.
接下來就到了準備材料的階段,這是教師必做的功課,除了總結性的闡述之外,還要就每組的任務內容準備啟發(fā)式、深化式和完善式的問題,以確保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例如,關于第一項任務中的詩人的愛情觀,因不希望學生只是從參考資料上獲取現成的答案,就為學生提供了詩人的著名詩集:《短歌與十四行詩》Songs and Sonnets作為參照材料,因為這部詩集清楚地反映了詩人在結婚前對愛情的看法,而作于結婚后的本詩則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愛情觀念,這樣,就會讓學生們初步掌握文本對比分析的方法,并對詩人的愛情觀念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和了解.在布置第三項任務時,為學生準備了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著名詩歌《一朵紅紅的玫瑰》A Red Red Rose和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的《葡萄牙十四行詩》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作為對比材料,當然學生也有選擇其他詩人的作品的自由.針對最后兩項任務的安排時,為學生提供分析線索:第一、二節(jié),詩人用了一個隱喻來描寫自己與妻子的暫時別離;第三節(jié)到第五節(jié),詩人引用了兩個新奇的意象來說明詩人與妻子之間神圣的愛情;第六節(jié),詩人用了一個新奇的比喻來贊美他們之間愛情的執(zhí)著和堅貞;第七節(jié)到第九節(jié),詩人用著名的“圓規(guī)”意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遠行在外的丈夫和一個留守家中的妻子之間那種相互依戀、分而不離的靈魂之愛.同時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更為重要.在本次教學任務中,學生是主講者,教師是指導者和參與者.
為了讓任務型教學法在學術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在實踐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4.1 真實性原則.該原則指的是構成任務型教學法的要素之四,即確保所輸入材料的真實性,也就是說任務所使用的輸入材料應來源于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以及具體活動應盡量貼近真實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使用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所掌握的書本上的語言和技能能夠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盡量縮短書本知識和實際運用之間的差距,這樣能有效克服我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之間的交流障礙.
4.2 功能/形式原則.在傳統(tǒng)的語言訓練中,語言脫離其語境和功能是最大的弊端.我們的學生雖然掌握了不同的語言形式,但卻不能靈活地運用這些形式恰當地表達語義和功能.而形式/功能原則就是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明確語言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讓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充分理解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以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借此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和把握.
4.3 連貫性原則.廣義上是指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系,狹義上指具體的一個任務在課堂上的實施步驟和程序,也就是在設計任務時要保證教學和邏輯兩方面的連貫性與流暢性.因為任務型教學法的本質是指教學通過一系列、幾組或一組任務履行來完成或達到教學目標,所以這些具體任務應具有統(tǒng)一的教學目的或目標指向,同時在內容上相互銜接,相互聯系.
4.4 可操作性原則.在設計任務時,必須考慮到它在課堂環(huán)境中的可操作性問題,為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任務而應避免安排過多的環(huán)節(jié)或過于復雜的程序.必要時,可為學生提供可行性方案進行材料的準備.
4.5 實用性原則.該原則指的是任務的設計重在效果而非形式,因為課堂任務總是服務于教學.所以,在設計任務時,首先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提供互動和交流的機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4.6 趣味性原則.任務型教學法因其形式的多樣性,參與的多人化,交流和互動的多向性,團隊的通力合作,人際交往、情感交流,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等都是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動機和熱情的法寶.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避免會打消學生積極性的機械的、反復重復的任務類型,要保證任務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習者充分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并在完成任務的具體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學術交流的語言形式,培養(yǎng)了學術交流的語言技能,為具備國際競爭力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
〔1〕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以浙江樹人大學2009級國貿班為例.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13(1).
〔2〕任務型教學法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3〕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教育科研,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