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中
(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翻譯教學中通過平行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馬慧中
(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需要發(fā)揮翻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于提高其翻譯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平行文本是學生了解源語和目的語語言,文本及文化差異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使用平行文本,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兩個方面,指導學生認識并掌握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采取適當?shù)姆椒ê筒呗韵町?,實現(xiàn)“轉碼”,形成符合目的語語言慣例和文化習慣的譯文。
翻譯教學;跨文化意識;平行文本
對國內翻譯教學的研究顯示目前國內翻譯教學多以教師傳授翻譯技巧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莫紅利2013),單純的翻譯技巧和翻譯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難以滿足翻譯實踐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針對這種現(xiàn)狀,在翻譯教學的實踐中,不僅要重視翻譯方法的傳授,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翻譯意識的培養(yǎng),將“如何譯”與“為何譯”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跨文化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活動。
平行文本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語言,文本及文化素材,通過比較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慣例,文本本身以及文化背景差異的認知和理解。本文從兩個方面,即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探討教師如何運用平行文本影響并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要求“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翻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是指翻譯者需要認識到:翻譯是跨越語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對源語文化的意識;(2)對目的語文化的意識;(3)對自己采取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做出解釋的能力。(岳啟業(yè)2011)
因此,在翻譯教學中,通過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翻譯的文化現(xiàn)象,對學生把握文化異同點的本質和規(guī)律,以及對學生的源語文化意識和目的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和分析須貫穿于翻譯的整個過程,包括翻譯前的準備,如背景資料的搜集和整合;翻譯過程中翻譯方法策略的選擇,如文本的調整;以及翻譯后的修訂,如相關內容的刪除和增減。
2.1 平行文本對翻譯教學的意義
“平行文本”常用于比較語篇語言學,指在差不多相似的交際情境中產生的具有相似信息的不同語言的文本。Hartmann將平行文本分為3類:A類為形式上非常一致的譯文及原文;B類為形式上不完全一致,但功能對等的譯文及原文;C類為在同樣交際情境中獨立產生的兩種不同語言的文本。(李德超,王克非 2009)
在翻譯教學中,運用平行文本指導學生的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英漢兩種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減少學生因語言能力不足和專業(yè)背景知識缺乏而造成的翻譯失誤,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不同交際情境下兩種語言使用的異同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觀察語言使用不同背后的文化因素。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搜集A類形式一致的平行文本積累源語及目的語在同一專業(yè)領域,同一交際情景的語言表達方式及文本組織形式;通過觀察,分析和評價B類功能對等的平行文本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英漢語言和文化的異同點,從本質上把握英漢不同的文化慣例和思維習慣;C類同一情境下獨立的平行文本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某一交際情景的專業(yè)知識和背景文化,從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源語文本的涵義和目的語的結構布局及語言組織。
2.2 平行文本在翻譯教學中的使用
在學生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過程中,運用平行文本展開教學需要貫穿整個練習和實踐過程,即翻譯前搜集平行文本及對其進行觀察和分析,翻譯過程中根據(jù)對平行文本的分析結果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最后對翻譯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
平行文本的搜集是運用平行文本展開翻譯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的目的針對某一專業(yè)領域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網(wǎng)絡等資源搜集不同類型的平行文本。以提高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專業(yè)領域和某一交際情景搜集以A類為主的平行文本進行專門化的對比觀察學習。例如針對經(jīng)濟貿易類的文本翻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雙語平行語料庫,在真實語境中檢索使用語料庫。在此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搜集以及相應的檢索練習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增加經(jīng)貿專業(yè)術語的詞匯量,正確掌握英漢經(jīng)貿詞語表達方式的搭配習慣,從而增強學生在經(jīng)貿領域內的雙語運用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活動,B類和C類平行文本是翻譯教學資源的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專業(yè)領域運用相關資源搜集平行文本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學習。例如針對旅游文本的翻譯,教師可以選擇根據(jù)特定的文本引導學生搜集該文本相對應的形式上不完全一致,但功能對等的譯文,并指導學生對兩個文本從語言,文本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深入了解英漢在旅游這一領域的語言表達,文本組織以及文化慣例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從而把握語言使用,文本組織和文化慣例的內在聯(lián)系;或者教師可以選擇旅游領域內的某一主題,引導學生搜集符合該主題的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的文本,指導學生針對多個文本進行對比學習,通過對比分析同一語言的不同文本,分別了解并熟悉英漢兩種語言框架內旅游領域關于該主題的專業(yè)背景知識和文化慣例。
將平行文本運用于翻譯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將平行文本的搜集,分析和應用貫穿于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活動中,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明辨英漢文化慣例的異同點,根據(jù)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行語言的轉化,文本的調整,從而形成準確,地道的譯文。運用平行文本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從兩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
3.1 詞語文化
“詞語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各種文化特征都在該語言的詞匯里留下了印記,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對語言意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詞的附加意義和感情色彩上”(陸國君,陳瑩2000)?!安煌拿褡宕嬖谠S多共同或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對某些事物會有同樣的感受從而使不同語言中有些詞匯與習語的意義基本相同”(岳啟業(yè)2011)。但毫無疑問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自然形成了詞語的差異性,運用平行文本開展教學活動,探討英漢詞語文化的異同點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平行文本搜集分析階段,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歸納整理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中詞語文化的相同之處和不從之處,并探究其異同點背后的文化慣例和思維模式。對文本中詞語對比分析的內容包括詞語的涵義和搭配,據(jù)此歸納英漢詞語語言使用的異同點,如詞語空缺現(xiàn)象和附加意義不同的現(xiàn)象,并分析語言異同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即生存環(huán)境(地理、生產、生活條件)因素;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因素;歷史故事或歷史事件因素;文學經(jīng)典因素;宗教信仰因素;語用文化心理因素(顏色、動植物情感不同,價值取向差異);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制度因素(岳啟業(yè) 2011)。
平行文本在翻譯中的應用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平行文本分析綜合結果,根據(jù)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實現(xiàn)詞語的轉化,實現(xiàn)詞語翻譯的功能對等。針對詞語文化的相通之處,可直接采用目的語中意義對等的詞語進行轉化,針對其不同之處,可根據(jù)具體需要采用歸化或者異化的手法進行處理。翻譯練習和實踐結束后,對詞語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對提高學生源語和目的語詞語文化意識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話語文化
“話語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表現(xiàn)在諸如話題的選擇、語碼的選擇或是話語的組織等方面”(陸國君,陳瑩2000)。在話語意義方面,由于英漢文化慣例和思維模式的不同,英漢話語組織與文本結構自然也存在差異。
因此對于話語文化的對比學習,教學活動應主要采用B類和C類平行文本引導學生學習兩種英漢兩種語言在話語組織和文本結構方面存在的差異,把握話語和文本差異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是學生在翻譯過程中能夠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文本的結構和語篇的組織。
對于話語文化,平行文本的分析和運用主要體現(xiàn)句法和語篇兩個方面,句法的對比分析主要包括英漢形合和意合的差異,物稱和人稱的差異,被動和主動的差異以及句首中心和句尾中心的差異(即英語句子常把語義重心放在句首,而漢語句子則放在句尾)。語篇的對比分析主要包括語篇銜接方式的差異(英語語篇的組織邏輯嚴密,層次分明;漢語則注重語篇的意合,語篇組織形式較為靈活)和語篇推進模式的差異(英語段落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強調開門見山;漢語是迂回式的,講究的是“起、承、轉、合”)(魏在江2007:102)。影響英漢句法和語篇組織形式差異的文化內涵因素主要是英語理性型,直線型的思維模式與漢語感悟型,環(huán)繞型的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于提高其翻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平行文本在翻譯教學活動當中的應用作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在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將平行文本的搜集和分析,檢索和應用,歸納與總結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是運用平行文本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操作過程。
從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兩個發(fā)面有效地分析和應用平行文本,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雙語實際應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明辨源語和目的語在語言,文本及文化方面的相通之處和不同之處,在本質上把握英漢文化差異,并且能夠在翻譯實踐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能動的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對文化異同現(xiàn)象進行有效地處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源語意識和目的語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李德超,王克非(2009).平行文本比較模式與旅游文本的英譯[J].中國翻譯(4)。
陸國君,陳 瑩(2000).詞語文化話語文化與翻譯[J].語言與翻譯漢文(4)。
莫紅利(2013).翻譯教學中的意識培養(yǎng)[J].外語教學與研究(12)。
王克非(1997).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佐良(1989).翻譯:思考與試筆[A].翻譯中的文化比較[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魏在江(2007).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岳啟業(yè) (2011).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視角的分析 [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
20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