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杏花村文學(xué)遺產(chǎn)研究

    2014-03-28 15:04:50紀永貴
    池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杏花村池州文人

    紀永貴

    (池州學(xué)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杏花村文學(xué)相關(guān)文學(xué)作品的作者雖然多為歷代文士政客,但大多數(shù)是生活于民俗境界中的地方文人和地方官員,因此其文學(xué)特性表現(xiàn)出更多的民俗性。杏花村文學(xué)遺產(chǎn)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杏花村文學(xué)意象的傳承,二是歷代文人對地理杏花村所在地的吟詠成果及相關(guān)民間傳說。對第一塊文學(xué)遺產(chǎn)的研討已有先聲,筆者曾作《論杏花村的文化屬性》①、《杏花村文學(xué)考源》②、《杏花村:從文學(xué)意象到文化象征》③、《重審杜牧〈清明〉詩案》④等論文,雖然明清以來的杏花村文學(xué)意象尚有探討的空間,但其間新意已然銳減,今特作文研討關(guān)涉地理杏花村文學(xué)遺產(chǎn)的相關(guān)問題。

    杏花村本是創(chuàng)自唐詩的一個文學(xué)意象,自南宋署名杜牧的《清明》詩出,杏花意象與酒意象進一步相融合,致使杏花村成為酒家的代名詞,在此意旨之下,歷代吟詠不絕。從南宋始,地理杏花村便可見零星記載,天下地理杏花村不下十數(shù)處,而現(xiàn)實地名也許更多。但自明代中葉以來,將杜牧《清明》詩與地理杏花村相聯(lián)系者僅有貴池杏花村。所以,天下所有杏花村之說,唯有貴池杏花村留下豐富的文獻資料,而他處杏花村并無此文獻優(yōu)勢。貴池杏花村的文獻主要有兩部,一部是編印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年,1685年)的《杏花村志》,一部是編印于民國四年(1915年)的《杏花村續(xù)志》。

    1 歷代文人

    杏花村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詩村”,并不是此地山水天下絕佳,也不是此地文化舉世無雙,而是歷代文人的詩意推介。杏花村之得名固然是因為杜牧的題詠,而杏花村之傳名則要歸功于歷代文人的文學(xué)關(guān)懷。歷代題詠者不絕,但從《杏花村志》所載的詩文來看,這些作者基本都是在明代中葉貴池杏花村被確認之后、尤其以明末清初的文人為多,而最多的則是與村志編輯者郎遂相互唱和的作者。

    《杏花村志》卷四專門設(shè)立了“人物”傳,所錄人物大致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外地來貴池任職的官員或者因故來貴池的游客;一類為生活于杏花村里的名人。杏花村名人大多都有題詠?,F(xiàn)簡要復(fù)制《杏花村志》的介紹文字,稍作刪減,將來往杏花村有題詠的文人選擇重要者介紹如下。

    1.1 唐代文人

    1.1.1 杜牧 字牧之,佑之孫也。第進士,復(fù)舉賢良方正,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jié)度府掌書記,擢監(jiān)察御史。移疾分司東都,以弟顗病棄官。復(fù)為宣州團練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少與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處成敗,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時無右援者。從兄悰更歷將相,而牧困躓不自振,頗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

    1.1.2杜荀鶴 字彥之,杜牧遺腹子也。性豪放,志經(jīng)史。嘗筑別業(yè)于杜塢,與同里顧云、殷文圭、康駢輩為好友。登昭宗大順元年榜,及第第一人,授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詩律自成一家,稱晚唐格,所著有《唐風(fēng)集》??と藙⑼㈣帯冻厣显娙思窞槿耸芯?,荀鶴其一也。羅浮姚子莊重刻《杜翰林詩集》行世,板藏池州石埭。

    1.1.3 李昭象 字化文,父方玄。嘗刺池州,裁減蠧民者十馀事。又樹九華樓,筑翠微堤,鑿齊山北面,得巖洞怪石,不可名狀。后遷去,老稚攀轅,留家池州。懿宗末年,昭象以文謁相國路巖,問其年,曰十有七矣。巖年尚少,尤器重之。薦于朝,將召試。會巖貶,遂還秋浦。與張喬、許棠輩為友。龍紀中,楊行密賁宣州,以書招之不就。

    1.1.4 羅隱 字昭諫,號江東生,馀姚人。乾符間,父羅則為鹽鐵小吏。遷秋浦尉,值黃巢亂,遂同隱、虬、鄴三子隱于梅根浦??な馗]潏作別墅居之,遂籍本州島。有《文選閣》、《文孝廟》諸詩。隱以錢镠辟為從事節(jié)度判官副使。所著有《三羅詩》三卷、《江東集》十卷、《甲乙集》十卷、《吳越掌記》十卷,皆自為序。 又有《讒書》、《湘南集》、《淮南寓言》等書。

    1.1.5 伍喬 貴池人。貧約自甘,訪道廬山國學(xué)。方夜誦,窗外忽一巨掌入,中書“讀易”二字。喬遂取《易》治之,探索精微,深契其旨。有僧夢一大星墜,人曰伍喬星也。及訪得,因資俸之。南唐保大十三年春,試畫《八卦賦》,舉進士第一,為歙州通判。尋召為考功郎,詔令刊《八卦賦》于國學(xué)門以式四方。國除,恥仕易姓,遂歸隱。有《游西禪院詩》,即今乾明寺也。

    1.2 宋代文人

    1.2.1 梅堯臣 字圣俞,宣城人,歷官員外郎。家貧好飲,與歐陽修為友。其序《宛陵集》曰:“世謂詩少達而多窮,蓋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眹L有人得西南夷布,其織文乃堯臣詩。慶歷中令建德,有《詠西禪院竹》詩。

    1.2.2 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分寧人。以紹圣元年九月辛丑過池陽,與兄黃士臨、弟叔獻、叔達,率子孫題名蕉筆巖,并有《昭明廟紀事》詩。

    1.2.3 朱熹 字符晦,婺源人。父松,究心河洛宗旨,成大儒,為尤溪尉卒。熹年十四,奉遺命依劉子羽,寓居崇安。晚徙建陽,集諸儒之大成,發(fā)宣圣之秘要,謚曰“文”,封徽國公。曾游池州,有《九日登湖山和杜韻》詩。

    1.2.4 周必大 字子充,一字洪道,廬陵人。嘉泰元年,御史施康年劾必大首唱偽徒,與趙汝愚留正皆為罪首。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贈“文忠”。寧宗題篆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自號平園老叟,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按:周益公泛舟山浙一錄,所至必游,所游必核。嘗兩過池州,有“天遣江山助牧之”之句。

    1.2.5 陸游 字務(wù)觀,號放翁,會稽人。年十二能詩,蔭補登仕郎。鎖廳薦選第一,秦檜孫塤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明年試禮部,主事復(fù)置游前列,檜顯黜之,由是為所嫉。檜死,始赴福州寧德簿。嘉泰二年,修《孝宗光宗實錄》成,升寶章閣待制,致仕。游才氣超逸,尤長于詩,卒年八十五。按:放翁游池州時,乾明寺尚名光孝也。

    1.3 元代文人

    1.3.1 貢奎 字仲章,號云林,宣城人。甫十歲輒能屬文,既壯,通經(jīng)史,以文學(xué)發(fā)身。大德五年授池州路齊山書院長。有《游鐵佛寺》詩,凡秋浦古跡名勝皆有題詠。官至檢討,謚“文靖”。按:文靖之子名師泰,歷官國子司業(yè)。父子俱擅詞藻,既從游秋浦,當亦歌詠杏村,今詩佚不傳,徒令人追慕于千載之下矣。

    1.3.2 張正卿 至大間,任池州同知,嘗捐五十金刻《文選》于池州,貯板昭明廟。

    1.3.3 余璉 以大德九年祀官池州,累官肅政廉訪使,后于至大間,即池故地歸老。撰《重刻文選序》。

    1.4 明代文人

    1.4.1 陶安 字主敬,當涂人。銳志濂溪關(guān)閩之學(xué),元至正間,授明道書院長。洪武初,以迎車駕授左司員外郎,升翰林學(xué)士。賜對曰:“國朝謀略無雙,翰苑文章第一?!背刂菥硟?nèi)題詠最多,西郊有詩。

    1.4.2 沈昌 號野航,鸞鄉(xiāng)人。弘治間,以歲薦廷試第一。不樂仕進,歸隱梅山下。其自題詩曰:“我是梅山舊主人,寒香惟我得平分。年年分得知多少,欲獻君王羞自云?!彼小冻仃枒压旁姟?,合前后兩集,共二百首,杏花村名勝,俱有題詠。長林楊暹得之村塾。

    1.4.3 佘翹 字聿云,銅陵人,吏部驗封司敬中子。生四歲,穎異絕倫。稍長讀書,目數(shù)行下。善屬文。萬歷辛卯中,應(yīng)天鄉(xiāng)試,屢上春官不第。歸治一畫舫,曰“浮齋”,往來湖上。杏花村名勝多有題詠。

    1.4.4 顧元鏡 字韻弢,歸安人,天啟末守池州。文采風(fēng)流,以杜牧、歐陽修自比。登山臨水,有康樂風(fēng)。建杏花亭于村中,建閬亭于齊山湖,同僚屬飲酒賦詩。時江南熙皞,政事畫一,略無更張,吏民便之。崇禎末,復(fù)為池太道,聲譽悉如治郡時。又十馀歲,留仕粵西以終。

    1.4.5 李學(xué)沆 字靖孩,生瀟湘云夢間。少負才節(jié),汪洋浩瀚。萬歷時侍父一鳳來令貴池,日與池縉紳文學(xué)登眺檀婆、大樓、萬羅諸名勝,把酒問天,以寄其蕭疏曠遠之致。天啟末復(fù)貳政,茲邑才人不得展其抱,牢騷憤激之感時時發(fā)之歌詠。所著《秋浦集》中有《杏花村》諸詩。

    1.4.6 潘之恒 字景升,歙縣人。性豪邁,為太學(xué)生,自髫齡輒以古文詞受知于汪道昆、王世貞。年四十不得志,溯江而上,歷潯陽,陟匡盧,登玄岳,經(jīng)武昌、齊安、郢中諸名勝,徘徊想望,意趣灑然。已,復(fù)放舟東下,從青陽躋九華,蓋興盡而返之時也。自題其游草曰《涉江集》。所撰有《湖山窺園記》。

    1.4.7 吳光裕 字寬生,九華人。善詩賦,精六書,工大篆、小楷、八分,文翰并妍,不以才名自矜異。晚應(yīng)崇禎貢,年已六十有一。所著有《離騷副墨》、《申椒園集》、《飲和社草》諸書。所題《杏花村窺園》詩卷墨跡,猶藏董氏后人。

    1.4.8 郎大征 字仲久,秋浦人。生平慷慨多奇,雄豪自喜。甲申變作,遂同遁跡高淳石臼湖,與劉征君城、戴司李重為逃世友。久之各別去,大征歸杏花村,誓隱不出。其卒也,江上名人挽之,有《薤露集》?!督贤ㄖ尽?、《池州府志》別有傳。

    1.5 清朝人物

    1.5.1 宗觀 字鶴問,江都人。負才積學(xué),多著述。由庚子貢元司訓(xùn)貴池,自號杏花村客。課士之暇徒步登臨,凡池名勝無不留題。

    1.5.2 郎必光 字孟照,號亮庵。嘗自署堂名曰“還樸”,因別號“還樸居士”云。晚年,以先世卜居杏花村,因命子著《杏花村志》。書成把閱每稱快,四方名人酬贈詩文最富,名曰《愛日編》。

    1.5.3 錢又選 字幼青,青浦人。性潔,好奇,工畫。山水、人物、禽鳥、花卉諸種畫成,多自題跋。生平有花癖,或浮居,或旅舍,到處必購小軒,遲留久之,種花為娛。遇佳山水,輒登臨嘨詠,而不忍去。雖生于吳,而秦、晉、楚、蜀、燕、齊、豫、越之區(qū),足跡殆遍??滴蹰g僑寓秋浦,郡守喻公成龍延為上客。與里人郎遂交最善,嘗同游湖山、杜塢之間,為作杏花村名勝諸圖繡之梓。所著有《游子吟》,云間彭師援、龍眠李雅序之行世。

    “人物傳”收錄人物較多,也不都是有作品之人,我們選擇介紹了24位與杏花村結(jié)緣的文人。這些人中,唐宋兩代的文人都是一流人物,元明之后的多為地方文人。如佘翹、潘之恒都是戲曲名家,郎大征、郎必光是郎遂的家人,大征是郎遂的祖父,必光是郎遂的父親。

    這些入傳的人物都是已經(jīng)作古之人,與郎遂同時的文人并沒有選入其中,比如與他交往密切的東至人王爾綱等。其他詩文作者,只在卷五至卷十二中隨詩附有作者小傳,有些是名聲很大的文人比如吳應(yīng)箕、曹曰瑛、尤侗等人,也沒有選入其中,但大多數(shù)都是與郎遂相識的文人。

    2 文學(xué)作品

    貴池杏花村文學(xué)遺產(chǎn)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歷代文人對貴池杏花村的吟詠成果,二是民間傳說。第一類是貴池杏花村文學(xué)的主體,是文人雅士的情懷,第二類是民俗世界的展現(xiàn),是村落文化的精典。

    2.1 詩文作品

    《杏花村志》、《杏花村續(xù)志》兩志搜羅了歷代文人關(guān)于杏花村的詩歌和相關(guān)文章,內(nèi)容豐富,主題突出。作品主要是以杏花村各景點為中心而展開,創(chuàng)作則往往以相互唱和的形式而啟動。僅就詩歌而言,其實包含著山水詩、田園詩、詠史詩、唱和詩、抒情詩、詠物詩、言志詩、游歷詩、送別詩、題畫詩、遠寄詩、農(nóng)事詩等各種主題的詩。

    《杏花村志》卷五題詠是七言絕句,卷六題詠是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卷七題詠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八題詠是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絕句、詞賦,卷九宸翰是制、敕、文章,卷十文章是序、引、啟、檄、箋、疏、贊、教、上梁文、墓志銘、祭文、書事等,卷十一有傳奇一篇,卷十二雜記雖可視為文學(xué)小品、詩話之類看,但多為備忘錄。另外,卷前有序言多篇,卷一亦有詩文若干,在介紹杏花村地理景點時,也有多處引用詩文之例。可見,全書十二卷,三分之二為詩文。

    《杏花村續(xù)志》共三卷,搜集了《杏花村志》刻印之前未收錄的少數(shù)作品以及《杏花村志》之后詩人的作品。該志只有三卷,分為卷上、卷中、卷下。其中,卷中為題詠、詞賦,卷下為碑記、箋啟、雜記,所載詩文,占全書三分之二。

    這些詩歌與文章只寫了一個主題,就是杏花村里的人和事,所寫人事繁多,感慨深濃,五彩繽紛,眼花繚亂,但是若從文學(xué)創(chuàng)意上來,那是要大打折扣的。寫杏花村意象的作品,基本都在杜牧《清明》詩意上打圈圈,其他景點的詩也都今古相因、人我相和,很難說有多高的文學(xué)價值,從來往文人惺惺相惜、心懷村野的視角來看,杏花村文學(xué)的民俗價值才是其最核心的價值之所在。

    2.2 民間傳說

    兩部村志中記載了一些流傳于杏花村周邊的民間傳聞以及眾多的創(chuàng)作詩話,記載的文本可以視之為民間文學(xué),主要錄存在介紹村中景點、人物以及雜記等文字中,這些傳說為地方傳聞,在文獻上有的是孤本,可從另一個方面真實保存了當時的生活原生態(tài)。

    2.2.1 窺園的來歷 窺園在杏花村“村中”的昭德坊附近,有明代人董模所建的一處園子。明代萬歷年間徽州著名戲曲家潘之恒來到杏花村,有感于窺園的意境,特意寫了一篇文章叫《窺園記》,詳細介紹了窺園的來歷。

    原來歙州學(xué)博董模先生(字子修)在杏花村湖山上建了一個園子。董模的祖先漢代著名大儒董仲舒因為愛學(xué)習(xí),連偷看一眼窗外園子的時間都沒有,這個故事叫“學(xué)不窺園”。董模說:“我祖上以不窺園而著稱,我恰恰相反,喜歡窺視園外秀麗的景色”。

    從這個園子向外看,景色宜人,近處可窺見齊山,以石著稱,人們稱為“小九華”。董模曾對潘之恒說:“貴池城西的湖山下有一個湖叫白浦圩,水面如鏡,倒影空碧,附近有玲瓏古剎,可以隱居,還有稻田樹林點綴其間。又有黃公清泉,泉水可以解渴。可以遠眺鐵佛寺,可以近吊文選臺。而更妙的是杏花村里有美酒可沽。這些美景都可以從我的園子里一覽無余。我每天看著園外的景致,坐享這些賞心樂事,所以將我的園子命名為窺園?!崩伤煸鴮懥艘皇住陡Q園》詩:“十載下帷曾此地,何嫌業(yè)就一窺園。遺文收入名山注,易代蕭條跡尚存”。

    董仲舒的不窺園是好學(xué)的象征,而董模的窺園,則是風(fēng)雅的體現(xiàn)。閉門學(xué)習(xí)固然重要,但融于山水更能陶冶情操,與經(jīng)典的傳說相背而行,確能取得讓人為之一振、耳目一新的精神愉悅,所以窺園成為杏花村里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景點。

    2.2.2 關(guān)帝托夢 在村中的缽頂山上,有一座祭祀三國大將關(guān)羽的關(guān)帝廟。左邊有火神廟,右邊有馬王廟。這個關(guān)帝廟是非常靈驗的,明代就有一個傳說。

    明代貴池人方儀鳳,小時候?qū)W習(xí)儒家經(jīng)典,成績不大,到了三十六歲時,想棄文學(xué)武。有一天他從浯溪山來到杏花村里關(guān)帝廟投宿,希望能夠得到關(guān)帝的夢兆,這天晚上果然夢見關(guān)帝給他托了一夢。過了二十年,他參加萬歷丙辰科的考試,竟然考中第一名,后官至南路副總兵。到了八十多歲時才掛冠回歸故里。

    方儀鳳平生做了許多夢,大多實現(xiàn)了。據(jù)民間傳說,方儀鳳小時候在寺廟里讀書,聽到和尚念經(jīng),嫌其太吵,常常要求師父們停下來,可是沒人理他。于是他為那座廟戲題了一首詩,其有“齋公寡婦”之語,因為這廟是一個寡婦贊助修建的。一天晚上,他夢見神對他說:“你命中注定,將來會考中高第、名揚天下的。但是你寫的這首詩,實在有損于你的將來。不過,你的功名已經(jīng)注定,不能更改,若能棄文習(xí)武還是照樣可以成名的?!?/p>

    關(guān)于夢兆,在古代社會是一種普遍的信仰。這個傳說用事實來“驗證”了夢兆的可信,其目的是讓人尊崇佛家,不輕易發(fā)表有損別人信仰的話語。同時讓人相信,若能虔誠改過,認真學(xué)習(xí),適時調(diào)整學(xué)習(xí)方向,還是能夠取得驕人業(yè)績的。

    2.2.3 鐵佛的興廢 在村中的乾明寺里,有一座宋代紹興辛未年所鑄的鐵佛,后人為其寫過不少詩文。

    明代萬歷年間,鐵佛差點被銷毀。當時民間有謠言,說鐵佛寺應(yīng)當拆除,因為郡龍從西邊來,對池城不利。地方官信以為真,于是命人拆去后殿。不久,又想拆除前殿,鐵佛就供在前殿。鐵佛因為太重,難以移動,有人建議將鐵佛碎成三段搬運。后來在眾人的勸說之下,方才沒有拆毀鐵佛寺前殿。

    康熙年間,郎遂的好友、吳應(yīng)箕的族弟吳非寫過一篇《游乾明寺鐵佛記》,介紹他所見到的寺中鐵佛,并且考證了歷代“冶金為人”的歷史,如以銅佛、鐵佛的事跡。陸游到池州,曾游光孝寺,他在書中說“光孝寺即乾明寺”。

    吳非進入乾明寺后,看見鐵佛像垂膝而坐,腳趾著地,頭觸屋頂,高約二丈。過去貴池人劉城來游時,曾記錄說它為萬歷辛丑癸卯間修補空殘及宋紹興年月、姓名的大概,但想了解鐵佛何時所鑄卻不得而知。吳非發(fā)現(xiàn),佛背積滿灰塵,有一寸多厚,掃去灰塵字跡仍然可辨,上寫著:“都干緣永平內(nèi)院僧某,敕干緣賜紫沙門某,以紹興辛未二十一年十一月日鑄佛訖”。吳非說“鐵佛則自高宗辛未迄于今甲午,凡五百又四年”,可見歷史悠久。

    清代地方官姚子莊,為了重建鐵佛寺山門,曾寫過一篇《鐵佛寺重建山門募引》,介紹了更多鐵佛寺的情況。明代嘉靖年間,地方上又用鐵八千余斤,對鐵佛進行了重新補鑄。此后該寺所得捐俸施財不斷,琳宮寶殿,漸次增華,香火非常旺盛。明末天下大亂,鐵馬金戈、塵埋賢劫之際,鐵佛安然如故。清初戊戊年,有一個白漢和尚,戒珠素潔,意志堅定,入住鐵佛寺。他進寺一看,寺中長滿兔葵燕麥,庭前盡是斷礎(chǔ)殘垣,他于是克勤克儉,整理修繕,一段時間后,鐵佛寺又略具規(guī)模了。

    但是,清代咸豐三年五月,太平軍攻陷貴池城,火燒乾明寺而去。咸豐五年,太平軍頭領(lǐng)吳采蘋等,屯兵于貴池西門外,因缺乏錢鈔,竟然銷毀鐵佛以鑄錢。相傳毀佛之時,佛背上有“紹興辛未仲冬月,宗越募造”十一個字,許多人都親眼見到了。

    清末民初,胡子正和朋友們尋訪過村西鐵佛寺。他們看見遺址上僅存茅屋數(shù)間,有一個道人,大約六七十歲,守著香火。他們詢問鐵佛寺被毀時的狀況,老道人一聲不吭,嘆息很久,才拿出一塊方鐵,厚約一寸,黝然發(fā)光,讓大家傳看了一番。又過了多年,胡子正重過其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一無所有,連茅庵也不見了。

    有一個半禪道人曾題鐵佛寺一聯(lián)云:“有人相說是鐵,有我相說是佛,無人我二相,即佛是鐵,即鐵是佛;執(zhí)慧空見是佛,執(zhí)塵空見是鐵,渾慧塵一空,何鐵非佛?何佛非鐵?”又有人題鐵佛寺對聯(lián)云:“佛自西域來,大冶洪爐,是鐵皆堪鑄;僧從十方至,孤云野鶴,何天不可飛?”這兩幅對聯(lián)都非常有深意,展示了鐵佛的佛性。

    從宋代紹興辛未至清代咸豐乙卯,鐵佛存在了七百多年時間。初造鐵佛之時,初衷一定是希望佛像能夠穿越時間,長久存在,但是即使是鐵鑄佛像,也未能逃過被毀滅的命運。

    2.2.4 郎必光孝行 郎遂的曾祖父叫郎思舜,祖父叫郎大征,父親叫郎必光。郎思舜的墓在杏花村的村東,關(guān)于他的墓,還有一段不平常的經(jīng)歷。

    明代崇禎末年,寧南侯左良玉興兵南下,兩下池州,所至之處,剽掠一空。因為該部隊士兵無行,沿江墓棺多被發(fā)掘。當時郎思舜夫婦的棺木還未安葬,放置在江邊的百牙山上。郎遂父親郎必光病得很厲害,心里非常擔(dān)憂兩具棺木的安全,日夜悲號。郎必光的父親郎大征當時在湖州,其兄郎大受隱居在山中,都不知道家中之事。其他長輩都很害怕,不敢出頭露面。夏五月二十六日,郎必光孑然一身,帶病用繩索從城墻下到城外,從百牙山扶兩柩合葬于杏花村。其時,棺木尚未入土,忽然北方兵隊已經(jīng)到了跟前,從池口至吊橋,一路上老百姓都驚散逃竄,郎必光獨自一人,撫棺號泣。北兵見之,有人問道:“今天是什么日子?”郎必光隨聲應(yīng)答。北兵看此情景,都說道:“這真是一個孝子慈孫啊”,并且還輕聲寬慰郎必光。郎必光撫棺二日,等部隊入城安定后,才請人幫忙將棺木深葬。這件事一傳開,大家都說郎必光因為至孝,所以才能感動了莽橫的士兵。

    郎遂編寫《杏花村志》,在記錄杏花村的歷史文獻時,也對自己的家事、個人的作品進行了錄存。志書里有郎家的戶牒、譜系,有郎家的一些名人的事跡。這則故事確實能讓人感受到郎必光的孝行與膽識。

    2.2.5 梅林洲夢梅 在村西的秋浦河杜塢對岸,有一處水中高地叫梅林洲,又叫梅里洲,即今梅里鎮(zhèn)。相傳,宋元以來,洲上梅花極盛,因此而得名。福建詩人陳元鐘到此游覽,愛此地清幽,很想在梅里洲上筑一處居所隱居。后來陳元鐘到了霍丘,仍然懷念此地,寫了一首懷舊的詩:“曾擬梅林作隱丘,賦詩論史共浮游。侍闈歸計今方切,未識山靈許我不?”有一本書《雪浪馀聞·紀夢梅》記載了一則陳孝受的傳奇故事。

    陳元鐘,字孝受、孕采,福建連江人,年輕時曾隨父親在池州官署里生活過。在池州,有一天晚上,夢見同鄉(xiāng)的孝廉林初文來訪,于是二人一同步行于梅花樹下賞梅,其時梅花盛開,芳香樸鼻。林初文告別時,寫了一首詩贈給陳孝受,詩曰:“常疑人是畫,卻看畫中人。攜手梅花下,梅花君后身。”

    陳孝受醒來后,感到非常惆悵,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夢到過梅花的往事。夢中梅花盛開,有一位絕色女子,倚靠在梅樹上,手持花枝,柔情繾綣,與陳孝受極相親昵。分別時,陳孝受對女子說:“卿言此花,夢耶?醒耶?”女子笑著對陳說:“君疑此身,人耶?鬼耶?”于是手指梅花,索要詩篇作為信物。陳孝受夢中賦詩一首,其中有“枝橫云上下,影共月徘徊”之句,其余醒來都記不起來了。他感到非常遺憾,特意將夢中之詩補全:“夢為梅事發(fā),梅向夢中開。皎潔分明是,芳芬仔細猜。枝橫云上下,影共月徘徊;欲折隴頭寄,凄涼隔夜臺?!?/p>

    這其實是一則優(yōu)雅的詩話,但更像是一篇唯美的聊齋故事,夢梅、詠梅、賞梅、愛梅,皆因為梅花的緣故,所以陳元鐘來到梅林洲,很想寄隱于此。這則故事也為梅林洲增添了濃厚的夢幻色彩,美麗、清淡、悠遠。

    貴池不僅杏花繁盛,自古也是梅花遍地開。除了梅林洲梅花極盛之外,從現(xiàn)存地名中就能感到貴池的梅花之盛,如梅村、梅街、梅山、梅根、梅埂、梅垅、梅沖、梅子嶺、團梅嶺等。

    2.2.6 杜塢莊歸隱 杜塢莊在杜湖的岸邊,明代貴池人丁昴曾在此歸隱。明熹宗相國丁紹軾在修《丁氏家乘》時,特意為丁昴立傳。丁昴是杏花村里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丁昴小時候?qū)W習(xí)儒業(yè),非常明白曉暢,但是他個性很強,不太合群,不喜歡受人約束,小試不利,即棄文習(xí)武。習(xí)武不到半年,就捷取武科第四,中隆慶甲子、丁卯兩輪解元。甲戌年參加會試時又得第三名探花。原來,當時主考官是前狀元范屏麓,本來拔丁昴試卷第一,對其極其贊賞,不巧范屏麓此時病倒了,副考官于是將丁昴排在了第三名。范后來非常生氣,授官時特意將丁昴分到條件較好的汝寧去當守備,明神宗萬歷皇帝為此還下了一道《敕河南汝寧府守備丁昴》的詔書。

    丁昴到汝寧去之前,丁紹軾的父親贈給他六個字:“尊黃石、禮蓋公”,意思是做人要低調(diào),但丁昴卻聽不進去。到汝寧后,有一次出題考武生,按慣例當時是太守主事,但丁昴自以為嫻熟于文藝,于是將考題出得太難,讓太守很不高興。丁昴與文官下棋時從不肯謙讓,并且還說:“下棋就相當于打戰(zhàn)。我是武臣,怎么能夠有敗局呢?所以不可能讓棋的?!贝蠹叶伎床粦T他,所以過了不到兩年,便只好罷官歸家。

    回到貴池,他隱居于杜塢莊上,整天以打漁為生。他打起漁來,連老漁民都自嘆弗如,過了三十多年,都不改初衷,家里也變得略為富饒。有的人勸他再出去做官,但他一概不予理會,遠近的人于是把他看作是陶朱公。丁昴特別愛好黃老道家之言,與一些瀟灑人士有時持螯爛醉,有時下棋長嘯,有時大叫狂言,有空時則擁抱著三五個小妾對棋醉酒,真是自得其樂之士啊。

    丁昴身材魁梧,高大俊偉,聲音洪亮,辨博縱橫。但是這個世界竟然拋棄了他,而他也怡然拋棄了這個世界,最后,一代俊杰竟然以打漁而終,實在讓人感到悲哀??!

    丁紹軾筆下的丁昴是一個狂放無羈、文武雙全的人,但是他性格狂傲,真誠率直,毫無窮酸習(xí)氣。與人共事時很容易得罪人,雖然有過好的開頭,但最后還是歸隱鄉(xiāng)間,打漁為生。

    武舉在貴池,明清時代很有成就。丁昴開貴池二百年武科之始,繼之者有貴池舞鸞鄉(xiāng)紀元憲,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中武進士,后官至征西掛印大將軍,福建、廣西副總兵,紀元憲是丁家的外甥。

    2.2.7 圣母橋興廢 在貴池城西四里處,即村西的西湘,有一條小河,只有八九尺寬,與西廟相鄰。有一條驛道正好跨越小溪,溪上過去有一座小橋,叫圣母橋,俗稱娘娘橋,據(jù)說此橋于唐代最早修建。圣母,據(jù)說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鎮(zhèn)泗州水道之神,但不知為何用于貴池之橋。此橋經(jīng)過歷年的水流沖擊,已經(jīng)殘缺倒塌,過河的人都感到很頭痛。

    元末至正年間,杏花村里有一個叫管云甫的人,看這圣母橋年久失修,有志于將這座橋修繕好。他回家與妻子游氏商量,游氏非常支持。于是他們自己出錢,請人測量溪水的深度與河面的寬度,用石料修葺該橋。不幸的是,橋還沒有修成,他的妻子游氏便去世了,但管云甫不改初衷,認真仔細地打磨工藝,經(jīng)過兩年多時間,橋終于修成了。他在橋旁立石,記載修橋之事。此橋可以濟車途之往來,壯遠近之觀瞻,祈望來往者安然過橋。

    三百多年后,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圣母橋作為古跡,已經(jīng)倒掉了,但遺跡猶存。池州地方官秦懋義重修西廟時,經(jīng)過圣母橋遺址,看到它崩塌了,于是寫了一道《告示》貼在上面?!陡媸尽氛f:“貴池有此古跡,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既然大家那樣敬仰西廟里的神,卻為何不把這座橋重新修好呢?修好之后,可以壯神靈,也可以通兩岸?!碑?shù)厝思娂娊饽揖栀Y,萬歷甲寅年的冬天,圣母橋重新修好了。后人為了紀念秦懋義,在圣母橋附近,修了一座秦公祠。

    康熙年間,郎遂來看此橋時,橋只剩下遺址,橋上原來有鱔魚石,后來藏在荊棘叢中了。

    圣母橋橋畔過去有一處遺愛祠,祀田甚多,就在橋的附近。明代池州太守、《正德池州府志》的主修者何紹正,為了祭祀包公特建遺愛祠,后來池州人以包、何二公并祀于該祠。遺愛祠后被遷移到貴池城的東門毓秀門內(nèi)。至今,西廟遺址附近僅存有“青宮遺愛”石柱一根,而圣母橋已不知何處。

    這是一座來歷已不明、但名稱卻令人敬畏的小橋。橋在民間文化中就是度人之道,修橋補路,是積德累功之事。圣母已不知何指,但元末杏花村村民管云甫的妻子游氏,慷慨支持丈夫出己資修橋,此舉即是賢惠通圣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看,以她為“圣母”也無不可。

    2.2.8 謝癱子佚事 明代萬歷年間,杏花村里有一個殘疾人,外號叫“謝癱子”,常常臀部著地,用手襯足而行。大家見了他,都很同情他,送些飯食給他吃。丙寅年冬的一天,他在村里偶然撿到了二十兩銀子。第二天,他看見有一個人惶惶張張、大聲呼叫著從他身邊跑過,好像在找什么東西。謝癱子便問他:“你是來尋找丟失的銀子嗎?我?guī)湍惚4嬖谶@里,一點也沒有少,你拿回去吧。”那個人聽見此說,取回銀子,不勝欣慰,急忙作揖打躬,申謝不已。此時,謝癱子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癱子,竟然站起身來,向那個人回禮。等他作完揖后,他的兩腿忽然可以伸展自如。他便移動雙腳,試著走路,竟然能闊步前行了。

    從此之后,謝癱子成為杏花村遠近聞名的一個相面算命的師父,說到別人命運的好與壞都非常靈驗,人們以為是神授予了他這個本領(lǐng)。這個故事后來被寫進了縣志,有一個詩人叫章曼卿,經(jīng)過杏花村時,還寫過一首長詩來歌頌表彰他。

    謝癱子的故事是中國民間故事里很常見的故事類型,目的在于宣揚“好人有好報”的民俗理想。這似乎是神在考驗一個需要幫助的弱者,在利益與道義之間,謝癱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道義。他的拾金不昧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也還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2.2.9 高僧傳說 在杏花村里,流傳著好幾個關(guān)于得道高僧的傳說,現(xiàn)講一講周金和尚和覺源和尚的故事。

    在村西的西廟前,有一座墓,墓主是明代的周金和尚。周金和尚本來是嵩山少林寺的高僧,慕名來到九華山,正好此時,明代著名理學(xué)家王守仁(字陽明)第二次來游九華山,也在山上,周金和尚便去拜望他。王陽明先生贈給他一副偈:“不向少林面壁,卻來九子看山。錫杖打翻龍虎,只履踏倒巉巖。這個潑皮和尚,如何留在世閑!呵呵,會得時,與你一棒,會不得時,且放在黑漆桶里偷閑”。

    嘉靖戊子年,周金和尚從九華山回到羅漢寺。有一天中午,他嚴肅地向其他和尚說了一偈:“千圣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xiāng)路,日午坐牛車。”說完,跏趺而坐,安然圓寂。后來人們將他安葬在杏花村里。

    這個傳說主要是宣揚王陽明與周金和尚的兩首偈立意高深,二人的偈都寫得都極具有禪意,參透了人生的玄機。這個通脫高僧最后守在杏花村里,是村人的一種安慰,他的墓也成了村里供人瞻仰的一處景點,人們可以從他的傳說中得到人生的啟示。

    在村北湖山的北麓,也有一座覺源和尚的墓。覺源和尚本來是嶺南人,明代萬歷年間,作為行腳僧,來到池州,在貴池城內(nèi)的祝圣寺里修行。他獨自坐在一個龕子里,常常連續(xù)十多天只喝點水,卻不吃任何東西。有一天,他向廟里的和尚一一告別說:“我十三日就要走了?!睅煾競円詾樗忠心_到別處去,都沒有在意。當那一天到來時,大家看見覺源和尚趺坐、圓寂于龕中,才明白他原來是一個高僧。師父們將他葬在湖山上,建了一坐僧塔來紀念他。

    這兩則傳說都意在說明,高僧因為參透了生于死,對自己的死期都是看得很通透的,這種觀念在古代社會是一種普遍的民間信仰。

    3 文學(xué)作品的來源

    《杏花村志》中所載詩文出自何處?或者說,這些詩文是編者郎遂從何處所得?通過對志書的通覽和爬梳,不難看出,詩文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從史籍或者是地方志中所得,二是從前人或時人的別集中所得,三是與編者相唱和的作品。后編的《杏花村續(xù)志》也大體如此。杏花村詩文這三個來源,兩志的共同特點是,第三個來源點有最大的篇幅,這也與編者廣泛傳播、用心搜羅、甚至故作唱和而混為史料之舉不可分割。

    《杏花村志》在開首提供了一篇《考據(jù)書目》,一共錄有92種103部著作。這一百余種書籍,為一部村志提供材料,可謂豐富。既然書目非常明晰,可見編者是親眼目暏的,不能說均能據(jù)為己有,但借觀、抄錄當是必定的。可是,這些書目只有11種錄有簡要注解,其他92種書籍均沒有提供版本、作者信息。有的是流傳甚廣的書,沒有注明版本的必要,但地方上一些文人的詩集,還是很有必要作一個信息交待的,因此甚至讓人懷疑編者是否對這些所錄書籍都真的過目了。當然末尾的12種一定是很清楚的,因為那是編者自己的作品,不過這些書籍肯定不是都有刻本的,有可能大部分是抄本。

    第1-26種均為歷史與地理著作,主要引錄其中關(guān)于池州的歷史地理信息的。從第27種《唐詩紀事》開始到第91種多為唐宋元明清文人詩文作品,其間混有《萬姓統(tǒng)譜》、《五燈會元》等雜書。而后所補的 《還樸堂撰著書目》12種乃為作者個人著作。明以前作品,應(yīng)是取其印本,清初或同時作品,應(yīng)是抄本居多,而最有價值的部分應(yīng)該就是這些不為一般目錄學(xué)著作著錄的作品集子。

    兩志所載文學(xué)文獻,一是出自明清之交的詩人別集,一是來池游歷的文人相互贈答之作,一是當?shù)匚娜说淖髌??!缎踊ù逯尽泛汀独m(xù)志》中都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編輯者相唱和的作品。這些詩文,主題集中,均為詠誦與杏花村相關(guān)的景點,被搜羅成一集。而民間傳說則是作者根據(jù)村中口耳相傳的現(xiàn)實材料記錄下來的。

    4 文學(xué)遺產(chǎn)的價值

    兩部《村志》采錄了這么多文學(xué)作品,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將之搜集成冊,傳之后世,那么它們的價值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4.1 文獻價值

    貴池杏花村之所以青史留名,而其它杏花村在歷史上只不過一閃即逝,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就是始作俑者官員兼詩人杜牧的詩意探尋,第二個原因則要歸功于清代初年和民國初年兩位鄉(xiāng)人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

    《杏花村志·凡例》有一條:“康熙甲寅(1674年)春月起稿,距今乙丑(1685年)仲夏,授梓成書”。可見,郎遂以十一年心力修成《杏花村志》,及時保留了許多第一手史料。這些史料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康熙初年的村莊格局與文物留存的描述,第二個部分是對歷代文人題詠杏花村作品的搜集與歸類。第一類文獻是非常珍貴的,否則我們今天很難知道這一小片山水在歷史上曾經(jīng)的繁榮,第二類文獻則構(gòu)成了對杏花村的詩性塑造,沒有這些文學(xué)作品,我們將無從品味、追慕、咀嚼杏花村的甘甜。

    在郎遂的那個時代,文獻資料的獲得是非常艱難的,而且他本人也只不過為地方上一個名聲不顯的文人,描畫一份村落文化地圖是容易的,但要全方位地搜集到這么多文學(xué)作品是有相當大難度的。即使今天文獻資料檢索方便,若沒有郎遂的篳路藍縷之功,我們要編成這么一部文獻資料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許多文人的資料今天都已失傳了。

    而胡子正在郞遂之后230年,細心搜羅,得詩文一卷,也彌足珍貴。也許他搜集得還不夠全,但關(guān)心杏花村的最大人群應(yīng)該還是杏花村里人,而這些地方文人的作品是很容易流散的。從胡子正到如今又過了100年,這百年間題詠杏花村的風(fēng)雅之事從來沒有停止過,可是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一部搜集整理好的詩文集存世。1949年之前,一定有相當數(shù)量的舊體詩在吟頌杏花村,1949年之后,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各種體裁的杏花村詩文作品已相當可觀。但像郎遂、胡子正這樣以個人之力廣搜文學(xué)文獻之舉已經(jīng)消停不繼,這百年間的杏花村文學(xué)文獻正有待查考。因此,我們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杏花村文學(xué)文獻的重要價值之所在。

    4.2 認識價值

    杏花村文學(xué)作品的認識價值也是非常明確的,雖然這些作品只不過是一些文人面對杏花村的個體詠嘆,但其字里行間均透露了那個時代、那個地點、那些文人騷客的社會歷史心理信息。

    認識價值可以分解為:(1)文人在杏花村里的交往情況。這是歷代文人活動的通則,相互之間就山水之情抒發(fā)感慨,惺惺相惜,互相唱和。(2)詩文對杏花村景點的確認。詩人經(jīng)過某處景點,觸景生情,借題發(fā)揮,在這一層主旨之外,卻也為后人指明了此處景點的存在方式與內(nèi)涵意蘊。(3)志書編輯者的編輯過程。因郎遂與胡子正在兩部志書里都留下了表明自己編輯志書的志向、邀請朋友為其作詩寫序以及相互唱和的作品,這就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些作品其實還包含著志書編寫過程的信息。

    4.3 傳播價值

    《杏花村志》編輯完成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刻印出版,這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文獻復(fù)印行為。一個文件一旦復(fù)制了很多份,就會不脛而走,傳播四方?!缎踊ù逯尽酚×硕嗌賰裕『弥笏徒o了哪些人,是否形成了商業(yè)價值,我們都不好判斷了。但這部書是確鑿無疑地傳開了,不僅在刻印后,而且在刻印前就已在朋友圈子中傳讀了。郎遂編好草稿后,攜帶著它走四方,每到一處都會尋找機會、邀請名流為之題序,而題序者自然要將其手稿閱讀一遍,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傳播。

    《杏花村志》在乾隆年間被搜入了四庫全書編輯館,后被錄為存目類書籍?!端膸烊珪偰刻嵋访鞔_地記載這本書是“浙江巡撫采進本”,可見在乾隆年間此書已在浙江民間傳承了。而今仍然保存了幾份此書的樣刊,也是該書刻印后,傳向四方、得以保存的明證。

    而在傳播過程中,文學(xué)作品的傳播會更具有魅力。外地人對杏花村景點是陌生的,若不親歷其地,很難產(chǎn)生親和感。但文人對詩文作品非常敏感,讀到別人的尤其是朋友關(guān)于杏花村的好詩,總會技癢難耐,于是和上一首或幾首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詩人間相互唱和就是一種文學(xué)傳播的好形式。相互唱和的詩人不一定都在一個酒席之上,有的相距甚遠。有許多外地的官員、文人來到杏花村,受到感染,當他離開此地后,就會有一些懷舊的心情需要打理,于是杏花村就像一粒文化種子,隨著這些文人的來往穿梭,傳播到遠處,傳承到今天。

    4.4 美學(xué)價值

    說到杏花村文學(xué),一定不能忘記它們首先是一組主題鮮明的文學(xué)作品,主要是詩歌,詩歌的美學(xué)價值是其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本質(zhì)價值之所在。這些詩文作品主要都在吟詠什么呢?為什么要吟詠?是怎樣吟詠的呢?

    不容置疑的是,這些詩文作品只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一個中心,那就是杏花村意象以及杏花村里的眾多景點。從杜牧《清明》詩開始,杏花村就已經(jīng)從地理概念升華為文學(xué)意象,擁有了自己的文學(xué)品格。此后的歷代文人均從杜牧的這一層意旨出發(fā)、展開、延伸、變形等,總脫不了杏花村里的杏花、杏花的花色、杏花的凋落、杏花的象征意義以及村落、牧童、酒家、江南、春雨等,這個意象群共同營造出一份“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學(xué)境界。

    他們用什么方式在那里吟唱呢?古代文人表情達意的最佳工具就是古體詩詞,這些詩歌以格律詩為主體,篇幅最多,而和《清明》詩相類的七言絕句最為常見。詞賦比較少,竟然還有一支曲子即王爾綱的《杏村醉雨》。文章體裁繁多,如制、敕、碑記、記、序、引、啟、檄、箋、疏、贊、教、上梁文、墓志銘、祭文、書事等,令人眼花繚亂。文人們使用不同的文學(xué)手段來贊美杏花村,其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杏花村意象的美感令他們無法平靜,只有通過不同體裁的摹寫才能撫平他們被攪動的情緒,同時,既然有了這些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為何不去盡情的采用,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4.5 民俗價值

    杏花村文學(xué)作品產(chǎn)生于不同時代,詩文中所展露的時代氣息不僅表現(xiàn)在歷史文化背景上,而且處處都體現(xiàn)著不同時代的民俗印記。生活是民俗的海洋,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都會在詩文中留下蛛絲馬跡。

    在杏花村文學(xué)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歷代官員與文人在閑暇時光,前去西郊尋勝的優(yōu)雅生活,可以體會到他們拜謁昭明廟及各處寺廟時的虔誠與敬畏之情,可以體會到他們對歷史人物傳說的津津樂道,可以體會到他們在古人墓前的沉思,可以體會到他們面對平天春漲、茶田麥浪、西湘煙雨和白浦荷風(fēng)時的舒暢情懷,這些都是生活的原生態(tài),在現(xiàn)實視野中都已無蹤可覓,但卻可以借這些詩歌得以永存。

    詩歌里反映的民俗內(nèi)容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生動鮮活。比如民間信仰,杏花村里有廟宇多座,有關(guān)帝廟、棲云庵,有供奉、紀念、祭祀昭明太子的西廟,昭明太子在貴池已衍化為地方保護神。比如生活方式,有杏花村演武場,為明清時期地方演練兵備之所,有黃公酒壚,乃時人飲酒之所。比如有窺園、丁家花園、煥園等私家園林,有各種紀念牌坊等等。比如前引的幾則民間傳說,則更能體現(xiàn)出民俗價值。

    不僅作品里保留了許多民俗生活的內(nèi)涵,就連作者本人也是民俗表演的主體,鄉(xiāng)人郎遂也是一位詩人,他的民俗表現(xiàn)最為豐富。我們可以想象,他是如何走村串巷,尋訪故舊;如何徒步尋芳,考察遺蹤;如何奮筆疾書,思如泉涌;如何郵筒遠寄,問道知音;如何抄寫留存,聯(lián)系刻印等等生活場景,這些都在他與朋友的作品中留下了絲絲痕跡。《杏花村志》卷十一竟然還載錄了杏花村里他自家的“戶牒”與“族系”,以及朋友吳非、陳元鐘等人歌詠這些民俗材料的詩文?!端膸烊珪偰刻嵋氛J為 “至于郎氏族系亦附錄其中,則并非志乘體矣”,其實這只是紀曉嵐等學(xué)究先生的老生常談。試想,如果沒有兩份民間資料,我們對明清時代民間生活就不會了解得這么細致。郎氏《戶牒》是一份鮮活的民俗檔案,可以穿越六百多年的時光,讓我們回到洪武四年(1371年)的杏花村,感受那些飲食男女的生活起居和家族傳承的譜系,真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歷史資料。

    注釋:

    ①《論杏花村的文化屬性》,《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3期。

    ②《南大語言文化學(xué)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xué),2006年第2輯。

    ③《第二屆皖江歷史與文學(xué)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

    ④《重審杜牧〈清明〉詩案》,《池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2期。

    [1]郎遂.杏花村志[O].康熙二十四年刊本,民國八年刊本。

    [2]胡子正杏花村續(xù)志[O].民國四年印本。

    猜你喜歡
    杏花村池州文人
    2022中國杏花村國際酒業(yè)博覽會
    文人與酒
    文人吃蛙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討
    池州武儺文化研究
    宋代文人愛睡覺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學(xué)術(shù)審思
    新四軍第七師沿江團池州抗戰(zhàn)述評
    文人與石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晚唐池州詩人張喬三考
    韶关市| 天津市| 台南县| 文昌市| 商河县| 永平县| 泊头市| 林口县| 西峡县| 江达县| 安庆市| 嘉黎县| 当阳市| 平昌县| 大洼县| 余干县| 湖北省| 肥城市| 抚顺县| 亳州市| 福建省| 临漳县| 广平县| 宕昌县| 盐城市| 永清县| 阿克陶县| 花莲市| 江津市| 桂平市| 舒城县| 汪清县| 青阳县| 吴堡县| 郯城县| 桐梓县| 元朗区| 通江县| 金川县| 新竹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