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
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孔慶東先生說,他的語文從小學到大學一直考第一。可是到了高中階段他就基本不聽語文課了,他的語文本事不是從教科書上得來的,而是“功夫在書外”。
新銳作家韓寒更為偏激,他甚至說“發(fā)現學校除了讓我識字以外,初中以上的語文教育,包括無數的名作分析,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幫助”。
這些以文字討生活的人對語文的看法讓人感到觸目驚心。同時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們的教育與培養(yǎng)人才無關,或者只能培養(yǎng)庸才,那就別怪別人冷嘲和熱嘲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借教改之勢,打造受人尊敬的語文教育,創(chuàng)建學生喜歡的語文教學模式,也許我們可以為語文教學開辟一條新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推廣,讓我受益匪淺。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我們總是在考慮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課堂,我們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將教學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展示。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時,我打破以講授主題內蘊為主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鑒賞,個性解讀。在當堂檢測部分更是拿出課堂大塊時間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描摹其他三大美女的外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我明白,學會欣賞比學會分析更重要。我們的文字是充滿關懷、充滿情感血淚的文化結晶。不要將文學作品變成生物標本,剖心挖肝后,我們得到的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另一個優(yōu)勢是將教學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它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課之前就做大量的工作,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拓展了學習視野。
課后我經常會留一些難度很大的思考題,比如給盛唐十位著名詩人排位、探尋熱門網絡詞語的源頭等。每次我都可以期待到我的驚喜。比如“美眉”這個詞,學生探尋到它來源于唐代,最早是用來形容唐僧的父親的。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博客地址:http://yuwenxing.blog.zhyww.cn/index.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