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xù)的。但是在邊遠山區(qū)的農村小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整體上仍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所學極其有限。要跳出這種單一的模式,教師就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開放型的閱讀教學,著力構建一個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一、教學民主,開放學習氛圍
課程改革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xiàn)教學民主,開放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獲得了心理與資源上的支持,潛能及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從而樹立自信,萌發(fā)求知欲。
具體到課堂上,教師應當多用平等的口吻與學生展開探討。例如在課堂上可以多用一些類似“請你來試試吧!”“可以嗎?”“好嗎?”……的語言,少用一些命令式的、嚴厲的教學語言,這樣能使學生卸下包袱,輕松上陣,更加積極地開動思維、踴躍發(fā)言。
記得有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近結尾時,問學生還有什么疑問,有位學生說:“老師,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此語一出,教室里一片嘩然,老師追問原因,學生的回答是:“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崩蠋煂@位學生的回答很不滿意,言語中帶有責備之意,結果從那以后學生們都不敢隨便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了。對于學生的異議,教師不能出言訓斥,打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更不能為了課堂教學按照預設的思路進行,而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而另一位年輕教師在講完《麻雀》一課,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便起身說道:“老師,我不同意說這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后并沒有嚴厲批評這位“莽撞”的學生,而是微笑著鼓勵了他,課堂氣氛又一次活躍了。在這種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了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通過這樣的民主教學,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當然,提倡教學民主并非是放任自流,教學必須是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下進行,否則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二、不斷延伸,開放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開放,指學生閱讀選擇的自主性和閱讀內容的多樣性。開放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使語文知識滲透到實際生活之中,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此,閱讀教學要憑借教材,更要敢于超越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空間上要從課堂上延伸到大自然、社會中去;內容上要從課本上延伸到課外書籍中去。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課文《菜園里》時,課前,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四周擺上許多新鮮的蔬菜,如白菜,卷心菜,蘿卜等。教學時讓學生下座位去觀察這些蔬菜,根據(jù)小卡片的提示記住它們的名字。學生們通過生活獲得了知識,語文水平也在認識和研究中得到了發(fā)展。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生活實際,適當對課文中學習的問題進行調整。如在教學《落花生》時,學生通過父親教育孩子們的話懂得:要做注重實際、默默奉獻、不求虛名的人。但在當今社會,有能力的人只有敢于展現(xiàn)自己,才能有機會在相應的工作崗位上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笆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贬槍@一點,我學習于永正老師的做法,提出問題:“在當今社會,你認為應該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應該做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人?”讓學生討論辨析,明白社會不同,對人的需求也就不同,我們應該適應社會發(fā)展,改變一些過去陳舊的做法。由于學習討論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大有成就一番作為之勢,這就是生活化的學習內容帶來的效果。
三、教無定法,開放學習方式
盧梭說過:“看看你的學生的知識和我的學生的無知之間的區(qū)別吧,你的學生學習地圖,我的學生制作地圖?!贝_實,今天的啟蒙教育注重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獲得知識。要學會學習,就要讓學生從訓練性學習走向啟發(fā)性學習,從強迫性學習走向主動性學習,從孤立學習走向合作學習,從靜態(tài)學習走向動態(tài)學習,從講述性學習走向探究性學習。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
在教學中我們可采用一些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如角色扮演、畫圖、辯論、實踐、復述、游戲、競賽等。情節(jié)性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演課本劇,通過表演來切身體會其中的情感,如在教學《革命烈士詩兩首》時,可以讓學生表演葉挺面對叛徒時的堅毅不屈,使他們在演與看的形式中,產(chǎn)生對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意境優(yōu)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用筆把文章所表達的意境畫出來。如教學古詩《江畔獨步尋花》,可以讓學生用筆把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畫出來。學生根據(jù)語言進行再造想象,畫出了江水清澈、竹籬茅舍、繁花盛月、蝴蝶飛舞、黃鶯高歌、詩人獨賞的好畫,于再創(chuàng)造中開發(fā)了潛能。
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很多見解都有道理,那么大家可以就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如《落花生》一文對于做什么樣的人的辯論,《“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對于如何對待批評和表揚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形成更為正確的、理智的認識。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更能獲取難忘的知識。如《撈鐵牛》一課,可以讓學生演示撈“鐵?!钡慕?jīng)過,這樣學生對懷丙和尚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分析起來就容易多了。由于是親身實踐,即使過了許多年,學到的知識也不會忘記。
在學完一些課文后,還可以復述課文相關的知識內容或故事。如學完《草船借箭》,讓學生講一講三國故事,學生既了解到許多歷史故事,又對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發(fā)展的一大阻礙是固步自封,社會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亦如此。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師應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打破舊有的封閉式教學方式,開放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才能教育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的現(xiàn)代公民。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