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俊
(長江大學 一年級教學工作部,湖北 荊州 434025)
心理障礙指心理活動中出現的輕度創(chuàng)傷,在心理病理學中,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F象,主要表現為個體心理、情緒或行為相對偏離社會常規(guī)模式,從而對自己或社會產生直接傷害或間接危害。近年來,大學生心理障礙發(fā)生率普遍呈上升趨勢,程度普遍加重。高等院校中因精神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學生位居休學、退學學生總數之首。調查結果表明,有30%~40%的大學生存在各類心理障礙??疾齑髮W生心理障礙的外在表現,探索各種表象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調適,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情感障礙。這是目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形式。據調查,在大學生中,情感障礙居心理障礙之首。近年來,大學生戀愛現象有泛化、強化趨勢,但由于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正處在形成之中,在理想、性格、情趣、愛好等方面尚未定型,而學校在學生戀愛問題上教育不力、引導不夠,致使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區(qū)分友誼和愛情,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其戀愛或一見鐘情,或單相思,或純粹為了尋找感情寄托,因此,一旦受挫,則必然引起波折,輕則造成思想苦悶,影響學業(yè);重則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甚至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特困生心理障礙。這是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隨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特困生呈上升趨勢。這些特困生一方面要完成學業(yè),另一方面要為生計而奔波。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特困生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有些特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產生自卑心理,在家庭無力資助其完成學業(yè),而自身又無法解決現實困難時,往往選擇抱怨和逃避。
學習障礙。其一,學習方法不正確。不少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仍沿用中學那一套學習方法學習專業(yè)知識,其結果必然是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信心。其二,學習目的不明確。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抱著混張文憑的心理,以這種心態(tài)學習者肯定無法順利完成學業(yè)。其三,專業(yè)興趣低。為了確保錄取率,有些學生選擇的專業(yè)并不符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點,進入大學后,他們總想調換專業(yè),因此,在學習上無興趣,情緒低落,時間一長,必然導致心理障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此而留級、休學甚至退學。
職業(yè)心理障礙。這在畢業(yè)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畢業(yè)生對自己的專業(yè)缺乏信心,對前途產生憂慮,害怕被人才市場淘汰,卻又不知從何做起,存在彷徨迷惘、自暴自棄等心理。
家庭環(huán)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潛在原因。調查顯示,人際關系良好、情緒穩(wěn)定樂觀的大學生,其父母也多有類似的特征。反之,父母對子女或不關心,或過于嚴厲,或過于放縱,在其子女身上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心理障礙?,F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對他們缺少必要的關心、交流和引導。一旦遠離父母,獨自面對嶄新復雜的大學生活,他們難免會產生心理障礙。
社會大環(huán)境是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無不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錯誤觀念給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心理健康帶來了消極影響。此外,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個人因素是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尚不穩(wěn)定,心理素質相對較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學時代是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家庭的重點照顧對象,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們缺乏獨立生活和同社會打交道的經驗,缺乏適應社會、承受挫折的能力。進入大學后,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會在心理上體驗到某種失落和自卑,情緒調節(jié)不好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不僅使大學生煩躁痛苦,而且妨礙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學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對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調適。
正確對待大學生心理障礙,是做好這一工作的前提。首先,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正常性。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大學生也不例外,據調查,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發(fā)生率已接近30%。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理障礙人人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其次,正確認識心理障礙的危害性。心理障礙必將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危害性。最后,正確認識心理障礙的可調適性。事實證明,絕大多數障礙是可以調適的,對于文化素質較高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更有能力、更有條件調適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產生是有其具體原因的,如果掌握了隱藏在這些具體原因背后的客觀規(guī)律,并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基礎知識,就能夠對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調適。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根據人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教育。適應社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應在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上,自覺分析自我的社會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第二,加強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教育。當代大學生盡管個性心理特征比較成熟,但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大學生必須磨練意志,增強理性,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第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集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的力量,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社會應積極倡導大學生自強、自立、自愛的獨立意識,家庭應營造民主、溫馨的家庭氛圍,學校應在物質(校容、校貌)和精神(校風、校紀)方面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并積極與家長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第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第二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人生閱歷,增強免疫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他們走向社會做好心理準備。
抓好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是大學生心理障礙調適的有效形式。從目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實際情況來看,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勢在必行。從部分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實際效果來看,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障礙調適的有效形式。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實踐往往過于重視心理咨詢的德育功能和醫(yī)療功效,忽視了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實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挖掘心理潛能,是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一個重要功能。因此,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心理咨詢形式,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大學生心理障礙在不同年級、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要時刻關注、研究這些新問題,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國外經驗表明,最佳的心理咨詢組織是集政工、心理、醫(yī)務三位一體的咨詢結構。在實際工作中,應充分借鑒這一經驗,遵循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采取集體咨詢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開設心理咨詢室和電話咨詢熱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心理咨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