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峰
【內(nèi)容摘要】文章著重介紹了秀骨清像的基本特征及其產(chǎn)生的思想淵源,并論述了魏晉時期對瘦、骨、神的獨特認識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一系列新命題。密體和秀骨清像是相伴相生的,其所使用的高古游絲描體現(xiàn)了造型能力的提高,與篆籀之書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暗含了很強的平面性特質(zhì)。對此,文章進行了簡要闡述。
【關(guān)鍵詞】秀骨清像 瘦 骨 密體 平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玄學影響,“清談”“人物品藻”蔚然成風,品藻內(nèi)容由最初的重道德、操守、儒學、氣節(jié)轉(zhuǎn)向人的才情、氣質(zhì)、格調(diào)、性分,進而變?yōu)檎務撊说男蚊?、容止、精神狀態(tài)?!靶愎乔逑瘛北闶窃谶@樣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它是魏晉繼漢代繪畫重“成教化、助人倫”禮教觀念之后,“文”與“畫”自覺意識的體現(xiàn),與“神似”“風骨”“氣韻”等息息相關(guān),又與相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靠密體畫風得以顯現(xiàn)。
一、瘦、骨的特征顯現(xiàn)
“秀骨清像”樣式是由陸探微創(chuàng)造的,張懷瓘《畫斷》云:“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秀骨清像,似覺生動?!睂嶋H上這種圖式在陸探微之前已經(jīng)形成。在劉宋之前的傳世帛畫、墓室壁畫等作品中,已經(jīng)有此類型,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傳世畫跡更是典型的“秀骨清像”樣式。從文字記錄與繪畫遺跡來看,“瘦”是“秀骨清像”的最大特征。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念在漢代已初見端倪,至魏晉時達到頂峰,無論是人的外在形貌,還是書論、畫論里都充斥著對瘦的推崇。王戎瘦的“雞骨支床”,衛(wèi)玠因瘦被稱為“碧人”,以至引起人們“看殺衛(wèi)玠”。顧愷之在《論畫》“小烈女”條中謂:“面如恨,刻削為容儀,不盡生氣”,“孫武”條“二婕以憐美之體,有驚劇之則”,這“刻削”之容與“憐美之體”都是通過瘦來表現(xiàn)的?!杜敷饒D》中的馮媛、班姬,《洛神賦圖》中的洛神以及一系列女子形象,無不是苗條挺拔之姿,面形較長,額、眉、下額等部位顯出,凸出了瘦的特征。鄭德坤、沈維鈞合著的《中國明器》中寫道:“六朝土俑,身體細長,與唐俑不同,唐俑頭部與身體多為五分之一以上,而此像都不過五分之一,所以看了常有頭頸太長之感?!雹龠@種看法同樣也出現(xiàn)在元代湯垕的著作,《畫鑒論人物畫》中說:“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形似時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zhèn)?,有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者?!彼詴X得形似時或有失,是因為看慣了重豐肥的唐畫和重理法(重寫實)的宋畫的緣故。唐畫人物面部比較短,身體比例顯得長,宋畫寫實,頭與身體比例適當,唯顧畫要突出瘦的感覺,因此身小頭長,這種感覺要靠細細揣摩方可體會。對瘦的推崇,不僅體現(xiàn)在本土繪畫上,還體現(xiàn)在對外來繪畫樣式的改造上,戴逵作無量壽木佛,于帷中潛聽眾人議論,后損益三年乃刻成像。由于天竺國佛像“形制古樸,未足瞻敬”(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像多為株菟羅式,重視肉體形象的表現(xiàn),且較豐肥),不適合魏晉人的審美口味,所以戴逵聽取眾人意見,把佛像改瘦,與大眾的審美需求統(tǒng)一起來,成為“百工所范”。
瘦要靠骨來體現(xiàn),骨的概念最早見于《老子·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此后,對于骨的剛健硬朗要求便貫穿于中國文、書、畫等各個領域之中。魏初的清議將骨法與仕官聯(lián)結(jié),何種骨法可以入仕的說法賦予了骨一種儒家道德觀。蔣濟在《萬機論》中說“柱石之士,骨鯁之臣”,使骨有了勁健的指喻性特征。不同類型的骨體特征具有特定的命運,“風骨”即是對魏晉清俊、孤高和挺立的高士風度的褒揚,骨法在這里有精神力量的意思,成為準確把握人內(nèi)在精神的媒介。借助骨,瘦形與相學結(jié)合起來,《玉管照神局·卷上·陳摶先生風鑒》中說:“形之在人,木形本瘦,其色清。瘦而不露,青則不浮。清瘦則細而實,露浮則粗而虛?!闭菍Α靶愎乔逑瘛钡淖詈米⒔?。陸探微重骨,張懷瓘《畫斷》云“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他的“秀骨清像”樣式被謝赫稱為“窮理盡性,事絕言像,包前孕后,古今獨立”,②因而能達到“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③的程度,可謂形神兩得。
二、密體與平面性
秀骨清像的外在表現(xiàn)是靠密體來實現(xiàn)的,綜觀密體的形成過程,即是秀骨清像樣式的成熟過程。漢代繪畫構(gòu)圖繁密,往往充天塞地,將天上、地下之人,神、鬼、祥云、瑞獸置于一畫中,并加以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裝飾性圖案,使畫面復雜飽滿。但在單個形象塑造上,便顯出簡的趨勢來。在程式化動作表現(xiàn)中,漢畫多做側(cè)面形象描繪,尤其是在畫像石和墓室壁畫中,局部細節(jié)幾乎消失,對于面部刻畫也是簡到不能再簡。到了魏晉之時,畫風開始轉(zhuǎn)向繁密精謹,這是造型、繪制技巧提高的標志,也是秀骨清像樣式形成的初始階段。曹不興能“運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疾,須叟立成”,④說明他造型能力很強,謝赫講“古畫皆略,至協(xié)始精”,衛(wèi)協(xié)成為密體畫風形成的前期代表。秀骨清像因為重視骨、重視神,要求“以形寫神”,透過清瘦的外在形象來傳達魏晉的超然風度,所以對繪畫形、神方面的要求自然會提高。面部結(jié)構(gòu)的細化,面部眾多骨塊與骨點的凸顯,都不是漢畫粗簡的用筆方式可以體現(xiàn)的。顧愷之《論畫》云:“北風詩,亦衛(wèi)手,巧密于精思名作……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shù),纖妙之跡,世所并貴?!鼻樗嫉那擅?,自然要靠謹密復雜的線條表現(xiàn)。不僅如此,“美麗”“尺寸”“陰陽”都是通過“纖妙之跡”得以展現(xiàn)的。密體是由高古游絲描構(gòu)建的,其發(fā)端于戰(zhàn)國?!度宋稞堷P圖》與《人物御龍圖》中用法較簡,發(fā)展到魏晉時已是“緊密聯(lián)綿,循環(huán)超乎”的復雜形式了。這種細密的線條可以深入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與形體貼合無間,在表現(xiàn)細微的骨骼起伏、轉(zhuǎn)折時可以依據(jù)形象調(diào)整用筆,“用筆或好婉,則于折楞不雋,或多曲取”,⑤不使畫“速而有失”。陸探微借王獻之一筆書法作一筆畫,連綿不斷,其跡“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錐刀焉”,⑥他把線與形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高古游絲描一方面可以深入表現(xiàn)清瘦精準的形象,另一方面自身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從三國至兩晉由其構(gòu)建的密體系統(tǒng)包括了曹不興、衛(wèi)協(xié)、顧愷之、陸探微、張默、顧駿之、史道碩、王微等人,南齊時又有謝赫、毛惠遠、惠秀、毛棱等繼之,其與秀骨清像的樣式一起發(fā)展、成熟,影響深遠,集中體現(xiàn)了魏晉六朝畫風的典型特征(圖1、圖2)。
值得注意的是,秀骨清像在借助密體筆法得以表現(xiàn)時,在面部的平面性上達到了畫史上最純粹的程度。中國畫取像于乾,在把握人物面部時,注重不同結(jié)構(gòu)所寓的象征意義,注重平面性?!对虏ǘ粗杏洝ぞ盘煨ⅰ酚涊d:“頭者,五臟之主,百體之宗,四維八方,并須停正?!睂γ娌康挠^察是從方位意識來判定的,“左耳為東方,右耳為西方,鼻為南方,玉枕為北方,左頰為東南角,右頰為西南角,左壽堂為東北角,右壽堂為西北角”,⑦面部各個部位在觀念上是平面排列的?!囤ざ取菲袑⒚娌繌陌l(fā)際線至下頜分為十三部,左右東西又細分為二百三十五位,部位繁復,其象類參雜。中國畫借助相學思維,在觀察、塑造人物面部形象時,也從平面性著手。秀骨清像的平面性特征集中體現(xiàn)在兩點上,一是著色的平面性,二是線條粗細一致產(chǎn)生的平面感。從傳世畫跡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來看,面色多以重色平涂,只在眼、顴等處略施暈染,與后來的凹凸法、墨骨法相比,其平面性不言而喻。漢畫較粗簡,用筆不甚講究,在刻畫面部時所用的線條往往參差不齊,有些甚至粗細差別很大,這就從視覺上破壞了它的平面性。此外,由于漢代造型能力的欠缺,五官形狀繪制較簡,許多墓室壁畫中的人物臉上甚至沒有五官或欠缺某一器官。這樣一來,便顯得輪廓線分量重,而面形內(nèi)部分量較輕,造成視覺上的不平衡。高古游絲描勁健流暢,它舍棄了過多的外形變化,將起筆、收筆的提按頓挫藏于勻細的線條中。用它來描畫形體,可以避免因粗細變化而產(chǎn)生的立體感。同時,造型能力的提高使得畫家可以充分深入地刻畫五官,如《女史箴圖》中對漢元帝眼睛的描繪就比西漢《上林苑斗獸圖》中的人物眼睛要復雜。除了眼目自身形狀外,漢元帝的上下眼瞼分別以線勾出,加上眼皮轉(zhuǎn)折的微妙變化,無疑加重了眼睛的分量。其他四官,尤其是耳朵深入細致的刻畫,把五官即平面形上的五個方位在感覺上平衡起來,自然增強了面部的平面感。秀骨清像的這種平面性后來由于各種染法的介入和線條自身表現(xiàn)力的豐富而受到破壞,開始向整體平面、局部立體的新樣式轉(zhuǎn)變。
注釋:
①童書業(yè).童書業(yè)繪畫史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②③(南齊)謝赫.畫品[M].
④(唐)李綽。尚書故實[M].
⑤(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M].
⑥(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六)[M].
⑦(宋)鄭樵.“九天玄微”篇//月波洞中記[M].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shù)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