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西 安康 725000)
論外國文學研究與中外文學比較的關系
朱云
(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西 安康 725000)
外國文學研究立足中國現(xiàn)實,取得過不凡影響;學科自立后,外國文學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中國現(xiàn)實結(jié)合的程度越來越不緊密;中外文學比較是外國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立足中國現(xiàn)實,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才能建構(gòu)出自己的特色,并為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服務。
外國文學研究;中外文學比較;翻譯文學
仔細檢索20世紀國內(nèi)外國文學研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解放前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外國文學研究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產(chǎn)生過明顯的影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兩個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緊密地聯(lián)系著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何輝斌認為,解放前外國文學研究有三條線索,一是注重救亡,二是注重思想啟蒙,三是注重向西方文學學習,而無論哪條線索,都始終面對著中國的國情[1]。溫華認為,20世紀80年代初的外國文學研究,以對人道主義和現(xiàn)代派文學的較早探討,為學術(shù)界引入了大量的話語資源,為新時期文學的轉(zhuǎn)型做出了突出貢獻[2]。
與此相對應的是,吳元邁在2000年回顧新中國外國文學50年之際,認為外國文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不能完全以我為主”,“同我國文學發(fā)展的過去和現(xiàn)在聯(lián)系不夠”的弊端[3]。對此,高玉認為外國文學研究的學科化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把外國文學當作一門純粹的學術(shù)來研究。選擇哪些外國文學以及如何評判外國文學,本土經(jīng)驗不僅不再是前提和原則,而且是需要克服的因素。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它的優(yōu)點是不言而喻的,但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對外國文學的選擇、翻譯和評價沒有了本土性、中國性,它對中國讀者的吸引力便大大減弱,更難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這對外國文學的地位其實有很大的負面影響。”[4]與此相關,就是外國文學研究為了學科上創(chuàng)新,不但其研究成果與中國的現(xiàn)實脫節(jié),也與外國文學教學脫節(jié)。有學者曾這樣說:“一位教師窮盡一生去研究的對象在課堂上卻很少或根本不會提及,比如筆者研究非?!把亍亩蚱沾耍谡n堂上根本講不到這位作家,因此從教學這個角度來說,研究厄普代克是基本無用的?!盵5]筆者曾看到一所重點大學舉辦的外國文學研討會綜述,發(fā)現(xiàn)里面討論的作家作品都比較陌生,從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它具有自身的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來,這些研究就成了學科圈子內(nèi)的自說自話。
基于此,重新探討外國文學研究與中外文學比較的關系,確立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立場和比較視野,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事實上,從外國文學研究在20世紀中國的興起、外國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設置以及中國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目標來看,進行中外文學的比較都是外國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從外國文學研究在20世紀中國的興起來看,魯迅為了救亡而介紹“被壓迫”民族國家的文學,目的是通過譯介相似國情國家的文學為中國的救亡努力;而周作人撰寫《人的文學》和《美文》等篇章,目的也無非是通過介紹外國的文學狀況,為中國的新文學建設提供借鑒??傊?,在解放前,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具有很強的“中國立場”和“比較意識”。茅盾說:“介紹西洋文學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紹他們的文學藝術(shù)來,一半也為的是欲介紹世界的現(xiàn)代思想?!盵6]可見,從20世紀初期外國文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開始,進行中外比較,通過對外國文學的介紹以
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就成了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大特色。
其次,從外國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設置來看,進行中外文學比較,通過外國文學這個“他者”認識中國文學自身的特色和價值,是其重要的目標。1949年至1952年間,中文系的學生是不學外國文學的,而外文系學生只學習相應的外民族語言及相應的國別文學。1952年,教育部制定師范院校中文系的教學方案,才將外國文學規(guī)定為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課程[7]??梢?,外國文學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中文系的學生,而其目的除了學習和認識外國文學的特點之外,另外一個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可比較的“他者”,以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學及文學理論。
再次,從中國當代外國文學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與其稱之為“外國文學”研究,不如稱為外國文學的中文翻譯研究。高玉說:“我們所說的‘外國文學’就是指翻譯的外國文學,我們?nèi)粘Uf到某部外國作品,所指稱的對象常常是漢語的而不是原語的。比如講到莎士比亞的作品,一般所指的常常是梁實秋或朱生豪或卞之琳或方平等翻譯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大多數(shù)的外國文學研究者包括一些專業(yè)學者關于莎士比亞的印象、看法和觀點,其寫作素材多來自于這些翻譯作品,而不是原著。講到巴爾扎克,其作家形象多是由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的作品所構(gòu)建起來的,很少有人是由直接讀原文獲得的?!盵4]事實上,對于中國學者而言,期望通過閱讀原文研究外國文學作品也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們研究的對象不是原文的外國文學作品,而是翻譯過來的漢語言外國文學作品,這本身就是屬于比較文學學科“媒介學”的研究內(nèi)容,從而內(nèi)蘊著中外文學比較的含義。
最后,從中國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目標看,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必須建構(gòu)自身的特色,以區(qū)別于外國的“本國文學”研究,只有這樣,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才能做出自己的貢獻。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站在中國的立場研究外國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王忠祥說:“中國外國文學史……充分吸取國外同類文學史的精華,卻又不是英美式、法式、德式、蘇俄文學史的翻版和簡易改編。如欲編寫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外國文學通史或各國別文學史,則必須以中國文化與文學,特別是中國當代文化思潮和文壇風云為基本參照系?!盵8]為此,中國的學者應該勇于從自身的文化立場對外國文學做出自己的解讀,而不應該怯于自己“誤讀”。曾艷兵說:“對于自我的認識不能僅僅通過自我來完成,必須借助于一個參照,一個不同于自我的‘他者’形象來完成。只有在與‘他者’的比較中,‘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只有通過‘他者’的眼光,‘我’才能確認自己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摺穆曇粽驗椴煌谧晕业牟鸥袃r值和意義。因此,我們不必羞于我們的聲音不同于外國人的聲音,我們只有勇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外國文學只有在與中國文學的比較中才能呈現(xiàn)它的價值和意義?!盵9]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論述了,進行中外文學比較是外國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那么該如何從中外文學比較的角度進行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呢?本文認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
首先,要研究中國外國文學研究與外國“本國文學”研究的關系,要明白外國的“本國文學”研究進展到什么程度,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拔覀儽仨殞ν鈬膶W作為學科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我們的外國文學與外國人的‘本國文學’在什么地方相同?又在什么地方不同?二者有何聯(lián)系?又有何區(qū)別?是如何聯(lián)系的?又是如何區(qū)別開來的?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其優(yōu)勢和長處在什么地方,我們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和努力;其劣勢和軟弱又在什么地方,我們又應該如何避免弱點?”[4]為此,我們應該下更大的力氣收集外國的“本國文學”評論,研究其特點,并與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進行對比,即進行中外文學評論的比較研究,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屬于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研究。
其次,要正確地理解外國文學研究和漢語言翻譯文學研究的區(qū)別。雖然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以翻譯文學為主,具有明顯的比較文學“媒介學”色彩,但它畢竟不是比較文學的“媒介學”。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中國的翻譯文學,要明白“誤讀”其實是國別間文學接受的一種正常情況。同時,我們也不能在翻譯文學的“誤讀”面前無事可做。我們應該盡力通過閱讀原文,在還原外國文學本來面目的基礎上闡釋“誤讀”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一方而要把外國文學當做翻譯文學來講授,還要注意翻譯文學的局限性,同時還應該經(jīng)常性的將譯本與原著進行對照,去考察其中是否有增刪、更改?兩種文學版本之間是否存在變異?有什么錯訛的地方?然后進一步思考出現(xiàn)這些差異的原因和效果又是怎樣?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翻譯的可能性、必要性、豐富性和局限性”[10]。當然,一個中國學者不可能通曉所有的外國語言,這就需要加強合作,通過深化單個學者對外國文學原著的研究,勾勒中國翻譯文學的“誤讀”體系,并解釋其產(chǎn)生的原因。
再次,要樹立起真正的中國“問題意識”,使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不僅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且切實地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服務。為此,要深入地研究中西文化的差異,尋求中西文學精神的優(yōu)勢互補。比如陳鶴鳴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精神導向》中就著重從西方文學對個體自由非常重視,而中國文學和文化則更加強調(diào)群體價值這一角度,提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應該“遵循如下的基本精神導向:有分析地吸收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所體現(xiàn)的重個體自由精神以革新中國文化重群體而輕個體的精神傳統(tǒng)”[11]。一方面,用西方文學中的個體自由精神補充中國輕視個體價值的文化缺憾;另一方面又對西方文學中表現(xiàn)的過度重視個體自由精神進行批判,以啟示中國文化和文學如何去建構(gòu)個體自由精神。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從自身的文化立場出發(fā),建構(gòu)出中外文學精神的典型差異系統(tǒng),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必然會展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風貌。
最后,作為外國文學研究成果總結(jié)的外國文學史應該更多地滲透進一種中外文學的比較視野。目前,我國的外國文學史教材學科意識強,對外國文學史的發(fā)展演變描述得已經(jīng)非常清晰,但缺乏明確的中外文學比較意識?!凹热皇窃谥袊恼Z言文化環(huán)境當中,以中國文學作為參照標準自然就能拉近中西文化的距離,因此可以適當加入中國的文學作品及文學現(xiàn)象?!盵12]事實上,在這一點上,是大有可為的,而且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師范院校中文系設置外國文學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一是可以在作品解讀時滲透進一種比較意識,如《堂吉訶德》與《西游記》的人物塑造比較,《紅與黑》與《子夜》創(chuàng)作中的政治意圖比較;二是可以在文學現(xiàn)象上進行比較,如中西小說的發(fā)展演變比較、中西浪漫主義文學的異同比較;三是可以在文學精神上進行比較,如西方文學中的宗教意識和中國文學中的世俗色彩比較。
總之,從外國文學研究在20世紀中國的興起、外國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設置,以及中國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目標來看,進行中外文學的比較都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只有通過中外文學的比較,確立起明確的中國立場,我們才能建構(gòu)出有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研究,并使之為我國當代的文學和文化建設服務。
[1]何輝斌.試論外國文學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救亡與啟蒙作用[J].漢語言文學研究,2013(3):91-97.
[2]溫華.八十年代外國文學研究:回顧與反思[J].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3(1):71-75.
[3]吳元邁.回顧與思考——新中國外國文學研究50年[J].外國文學研究,2000(1):1-13.
[4]高玉.本土經(jīng)驗與外國文學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2):86-92.
[5]宋德華,崔西茹.敢問路在何方?——試論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五大缺失[J].云夢學刊,2010(6):24-28.
[6]茅盾.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M]//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67.
[7]陳惇.跨越與會通——比較文學外國文學論文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112.
[8]鄒建軍.關于西方的文學史理論與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構(gòu)建問題——王忠祥教授訪談錄[J].世界文學評論,2011(1):1-8.
[9]曾艷兵.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6(2):161-167.
[10]吳燕.趙雪愛論外國文學研究的障礙與出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64-165.
[11]陳鶴鳴.全球化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精神導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65-68.
[12]張云.比較文學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55-5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ZHUYun
(Department ofLiterature,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Shaanxi,China)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has extraordinary influence based on Chinese reality,but the relationship is does not close after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became an independent subject.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belongs to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based on Chinese reality,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literature and cultur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omparison of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translated literature
I0-03
A
1674-0092(2014)06-0046-03
2014-10-08
朱云,男,湖南永州人,安康學院中文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