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文言文課后練習設計淺議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為例
王 娜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文言文教學承擔著了解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使命。然而如何教好文言文是大多數(shù)新教師的難題。文章從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框架著手,分析總結文言文課后練習的設計規(guī)律,以期幫助語文教師更好地理解編者意圖、更好地處理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育目標分類學;人教版;文言文;課后練習
教材研究對語文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深入地鉆研教材、科學地理解教材是有效地處理教材的前提條件,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第一位的活動;只有深入科學地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和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才可能花費最少的時間精力,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保?]2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學習文言文,既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的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繼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意識。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實驗教材的教材編制采用范文選編法。文本所指的課后練習為范文后編列的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即研討與練習部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以下簡稱必修一文言文)共有3篇,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3篇文章的課后練習如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第一題 一、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4.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第二題 二、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 亡 厭 國 戍 夕 危 師 及 辭
第三題 三、閱讀下面評論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結合課文,談談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巫嬷t《東萊左傳博議》)
《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策》
第四題 一、熟讀課文,理出故事梗概,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荊軻的性格的。
第五題 二、背誦易水訣別一段,并說說這段描寫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第六題 三、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第七題 四、對于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認為荊軻用行刺手段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這種舉動不足取。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鴻門宴》 司馬遷
第八題 一、熟讀課文,講述鴻門宴的經過,并給每個情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
第九題 二、試對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做簡要分析,說說劉邦在“鴻門宴”中為什么能夠死里逃生。
第十題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十一題 四、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一篇讀后感,談談你的觀點。
(注:《荊軻刺秦王》的第三題以及《鴻門宴》的第三題中的各例句作為小題屬于同一練習類別,故不列舉。為了下文統(tǒng)計研究,給各大題重新編號為第一至第十一題。)
課后練習分析梳理:從題目數(shù)量來看,三篇課文的題量(不計小題)分別是:3題、4題、4題,共計11題。從題目內容來看,遵循了“由內而外”的設計線索:文言文內容復述整理——文言字詞梳理歸納——人物事件評析交流。從題目設計的用語來看,鼓勵性用語特征明顯,三篇課文都有“談談你的感想、看法、觀點”,以鼓勵學生嘗試的口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題目設計的結構來看,有幫助學生理解的先行組織者內容,如“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為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提供了可能。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文言文課文的課后練習為研究客體,以文言文課后練習的設計為研究對象,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為理論分析框架,從知識過程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兩方面梳理文言文的課后練習,旨在了解高中語文課后練習的設計規(guī)律,從而幫助教師有效地處理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認為教育目標的分類體系可以用一個二維表格來表示,從兩個維度來分類:一是知識維度,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二是認知過程維度,包括記憶/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六個方面。
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知識維度的主要類別及其亞類來分析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課后練習設計,可以做如下歸類:第一題和第四題屬于事實性知識中具體細節(jié)和要素知識,第二題屬于事實性知識中的術語知識,第三題和第十題屬于程序性知識中有關具體學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識,第五題、第七題、第八題和第十一題屬于程序性知識中有關具體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的知識,第六題和第九題屬于概念性知識中分類和類別的知識。
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維度的主要類別及其亞類來分析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課后練習設計,可以做如下歸類:第一題和第四題屬于記憶/回憶類別,第二題、第六題、第八題、第十題屬于理解類別,第七題、第九題屬于分析類別,第三題和第五題屬于應用類別,第十一題屬于評價類別。
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3篇文言文課文的課后練習作為一個整體來梳理。首先,知識維度分析:事實性知識題目共計3題,占必修一文言文課后練習11題的27.3%;概念性知識題目共計2題,占18.2%;程序性知識題目共計6題,占54.5%,元認知知識的題目數(shù)量為0。其次,認知過程維度分析:記憶/回憶題目有2題,占必修一文言文課后練習11題的18.2%;理解類題目有4題,占36.4%;應用類題目有2題,占18.2%;分析類題目有2題,占18.2%;評價類題目有1題,占9%;創(chuàng)造類題目數(shù)量為0。由此可以看出,課后練習并沒有設計有關元認知的題目,元認知知識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元認知的缺失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說是一個欠缺。雖然題目設計用語中有先行組織者的提示,但是先行組織者并不能替代元認知知識。必要的策略性知識在文言文教學中必不可少,因此在練習中也必然要求設計旨在提高學生元認知知識的題目。創(chuàng)造性練習的設計同樣必不可少。
以每篇課文為一個整體,縱向比較一課之內練習的設計,可以得出每課的設計思路:由事實性知識的考察到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再到程序性知識的檢驗。分析得出,人教版必修一的課后練習設計體現(xiàn)出重積累和重評價的特點,這是值得肯定的,即重視文言詞句的積累,重視對歷史人物的品評。但是以一個單元為整體橫向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3篇課文的題目設置有重合現(xiàn)象:3篇課文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路徑來設計題目——梳理文意、疏通字詞、評價參考資料,這與學生螺旋式上升的認知結構相違背。模式化的課后練習設計,無法體現(xiàn)每一篇文言文的獨特教學價值,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不同課文時已有的不同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就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千篇一律的刻板設計,是不科學的,也是亟待改進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編制的啟示:第一,語文課后練習應該以“能級遞進”為改革思路。應該探索學生自身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是如何形成和發(fā)展的,找到它們由低到高演進的“級”,據此建構語文課后練習的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序列。正如劉占泉所說:“革除舊教材的三大弊端,變‘文選系統(tǒng)’為‘訓練系統(tǒng)’,變‘文體循環(huán)’為‘能級遞進’,變‘講讀中心’為‘自學指導’?!保?]301第二,可在小學階段就選編短小精悍有趣的文言文進入教材??v觀人教版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材,文言學習的重心向后偏移明顯,違反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和現(xiàn)代漢語文學習的特殊要求。雖然高中生的理解力增強,但其語言學習的敏感性和記憶力在下降,過晚學習文言文對學生建立合理的語言結構有所影響,容易造成文化精神的流逝。
總之,文言文學習對于學生的民族精神養(yǎng)成、人格修養(yǎng)提高、德行的養(yǎng)成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致力于編制語文教材的研究者可以探索建立文言文教學體系,搭建起科學化和民族化相統(tǒng)一的語文教材整體結構。
[1]王相文,韓雪屏,王松泉.語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劉占泉.漢語文教材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On the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Exercise: Tak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Compulsory One)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WANG N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Classical Chinese play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moreover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national spirit. But it’s a question to mostnovic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hat how to teach Classical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raspthe designing laws of Classical Chinese exercises from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ramework, andhopes to help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intent of the editor better, handle teaching materials better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better.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Classical Chinese; Exercise
G634.4
A
1674-9200(2014)01-0118-03
(責任編輯 王光斌)
2013-12-10
王 娜(1989-),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